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创造性以及文艺的社会作用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摹仿说”的不同内涵。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根据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改造的结果,因而更具有进步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白慧静 《科技信息》2010,(34):160-160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被称为"诗佛",他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是"当代诗匠,又精佛理"。特别是王维的山水诗造诣精湛,他的作品最受尊崇的艺术典范。古人说他的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也毫无夸张。另一方面,王维的画作,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早在原始艺术阶段,戏剧与诗就有着隐秘的内在联系。随着人类艺术思维的成熟,戏剧与诗的美学关系进入了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恋的新阶段。在现代艺术中,戏剧中的诗性色彩与诗歌中的戏剧因素相互渗透。戏剧中的诗性色彩表现为剧作的诗性情感和结构的抒情性,它能在典型的戏剧和典型的诗之间建立一种舒缓这两种艺术形式内部张力的新形式。诗歌中的戏剧因素是通过情感的客观化、形式化使诗的艺术形式成为更经典的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它能拓展诗情空间,但并不节外生出某种新质。  相似文献   

4.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5.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6.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7.
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和第二义之分。第一义指作品的艺术境界很高,即那些能充分反映诗歌艺术特征的优秀诗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几首寓意诗分析王韵在诗歌王国里,有一种诗字面上讲甲事,而实际上是讲己事,也就是言此而息彼,借某种事物来寄托本意,可以说是一种"寄寓诗"。在唐人,宋人的诗集里有不少这种类型的诗,现选出几首较为著名的试加分析。三日人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  相似文献   

10.
从“气韵”说与“摹仿”说看中西传统绘画之异同俞晓霞气韵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方传统绘画的最高艺术纲领。“气韵”说出自中国六朝时代谢赫所著的《画品》,而摹仿说则是古希腊人阐述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一种学说,同时作为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它一直指导着古希腊直至...  相似文献   

11.
诗歌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历来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艺术表现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独特新颖的意见,其中之一即是著名的"一意"一笔"说.这个诗学见解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是别具一格的,是联系船山诗学"以意为主"和"诗道性情"两个命题的内在枢纽,旨在创造一种纯净的诗美.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它是"象"和"意"的有机结合,而"象"的具象可视与空间性以及"意象"本身"虚实"的空间性,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种空间(至少是偏向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张问陶论诗主张抒真情,写真意,发心声,反摹仿依傍,崇尚空灵。空灵,是张问陶诗歌的一个主要特色,他认为“诗到空灵艺始成”,即诗歌创作只有达到“空灵”才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而诗歌创作要实现“空灵”,则要求诗人必须摒弃“名心”,采用多样性艺术手法,运用“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诗语,在灵感中自然凝结为意境“空灵”的性灵诗。  相似文献   

14.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诗歌中题材与诗体是一种辨证互动的关系,新题材的出现对诗体的发展变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晋宋之际山水作为诗歌表现范畴的确立、山水描写艺术的发展,使赠答诗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诗体解放过程,突破了西晋以来四言体赠答诗的发展困境,同时确立抒情体物的新的诗体内涵,形成了新的赠答诗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6.
情感美即诗歌的思想感情之美。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优秀的古典诗词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健康向上的情感,使人受到熏陶与启迪,表现了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美在健康,美在真实,美在深刻,美在含蓄。  相似文献   

17.
李艳 《科技信息》2010,(24):I0153-I0154
中国古代诗歌由于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一直是翻译中的瓶颈。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代诗歌翻译的"三美"标准,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成为诗歌翻译普遍遵循的标准。本文通过比较唐诗"春晓"的两种不同英译版本,来进一步阐释"三美"标准。  相似文献   

18.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诗人象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是一种摹仿者,他“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按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这段话揭示了诗与生活的三种关系,即:如实再现生活原样;理想化地表现生活的模样,揭示生活真谛,表现生活应该是怎样。如海明威所说:“艺术创造的不是生活的逼真,而是某种确实真实的东西有时甚至是比其实本身更真实的东西”①.若是用创作方法来认定,第一种被人视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二种被人视为浪漫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自王国维先生提出“境界说”后,“意境”成为评论中国诗歌艺术的主要美学范畴。随后,作为诗歌意境的具体构成单位,“意象”概念也被引入美学范畴,成为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规律的另一把钥匙。本文就是想借助这把钥匙,打开唐人宫怨诗艺术构造的城门,去浏览宫怨诗以悲愁幽寂为抒情基调的意象系列。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楹联艺术亦俗亦雅的特征,认为由于雅俗共赏,因而常常为专业学者所忽略,对其意义和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和肯定。提出没有准确的文体定位,是研究者忽略楹联的重要因素。指出楹联不是诗词对句的衍化物,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道和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在传统"诗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符号性作用的特殊的"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