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翰·巴思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他的第二部作品《路的尽头》充分讨论了"面具"的深刻含义。人格面具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但在整个人格中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运用面具理论,分析小说中主人公雅各布·霍纳错综复杂的思想,探讨人格面具对他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分析导致霍纳人格面具膨胀和人格分裂的深层社会原因。可以发现,巴思正是试图通过借助霍纳所戴的面具,嘲讽当时虚无、荒诞和存在焦虑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2.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无以与夫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逍遥游》);有明显因袭关系者如“临尸而歌”(《大宗师》)与“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属于前者,至少可举出十余例,  相似文献   

3.
赵孟頫这位杰出的书家,从元代书坛言,称雄一世,正如鲜于枢在《困学斋集》中云:其“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从整个书史言,他卓然与右军正脉相接。可与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相提并论,正如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其“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右军,唐之鲁公。”赵孟烦在其颖慧的心灵耕耘中作出了卓越的书法审美创造。本文即择取这一视野,剖视其书法审美创造的动机、构思、表现及其成就等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4.
森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重要诗人之一,创作出了大量具有“个人诗歌形态”的诗歌作品。其文本呈现出四大基本特征:1.批评意识;2.叙事性写作;3.开拓“智性”空间;4.精神分析。通过对森子诗歌创作的个案研究,来表明笔者对90年代诗歌写作的一个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孟子时代的人性心理学思想首先有必要对孟子时代的人性学说作一初步的介绍以与孟子人性心理学进行比较。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与知性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用伦理善恶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点在孟子时代的人性论思想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据《孟子》和王充《论衡》载,该时代的人性观主要有四派:第一派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载于《孟子·告子》篇。告子提出“生之谓性”命题。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特质。这种特质,告子认为包括了至少两类:一是“食色”,指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要求;二是“仁”,指一种社会交…  相似文献   

6.
如何使莎剧为中国当代观众所接受并喜爱是近年莎剧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夜宴》就是《哈姆莱特》在中国影视解读中异化的例子。通过分析贯穿《夜宴》全剧的"面具",从主要人物戴上面具到摘下面具,再联系莎翁剧作《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形象,指出《夜宴》对《哈姆莱特》中"蒙面的王后"形象丰满后表达了新的主题:欲望。这是搬上中国银幕后的超越,但美中不足是对王子形象刻画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7.
保罗·A·萨级尔森是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1970年因《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b一书获得了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48年起,他的《经济学》至今已出版了十四版,成为当今最畅销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萨缨尔森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最新成就,他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也反映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状况。一、萨梁尔森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诞生至今,经济学发展成为科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对于经济学说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思潮。萨梁尔森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象征派诗人中的代表人物,姚蓬子首先是一个具有“浪漫性”气质的诗人,他的“浪漫性”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人生道路的选择,第一次转变是在1929年他的《银铃》发表前后,他宣布“把青春撕成碎粉”;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34年,以他发表《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为主要标志。两次转变都促使了姚蓬子文学创作的转变,更为主要的是在这两次的抉择面前他总是以一种“徘徊者”的面貌出现,这体现了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和他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朴素的辩证法,告诫人们凡事不能苛求,而应顺其自然,审时度势,是成功之道的奥妙所在,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的行动指南。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立森的成功人生轨迹经历了弃“乐”从“文”的伟大转折,他在种族问题上豁达开朗,治学态度严谨,仅凭一部小说《看不见的人》蜚声世界文坛的事实似乎十分巧合地印证了中国道家哲学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日本画坛巨擘东山魁夷先生的风景艺术,早已蜚声世界,中国读者于近几年也得以一睹其风采。他的优美散文《与风景的对话》(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版)和《东山魁夷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版)中译本的陆续出版,使广大读者更充分地领略了东山魁夷之美。 东山魁夷之美,是一种典型的东方美,与中国美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我们倍感亲切。首先是对待大自然的和谐态度。东山先生的风景画,以其与自然真挚的亲昵,生动体现出这一东方美特征。他曾指出:“西欧人为征服自然而奋斗,而日本人则一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话》74页)。他在《秋日大和路》一文中,曾为山乡桧前村“同自然环境保持了高度的和谐”而“受到深深的感动”(《散文选》157页)。他还说,他从小就“没有把自然当成人的对立面”,自然与他“成天价都在亲切地交谈着”(《散文选》244、245页)。他的画和文,不就都是“与风景的对话”吗?其次,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写实性,东山风景还有鲜明的抒情性。他曾说,自然美景就是他“自身的反映”,自然“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散文选》176页)、“我自身心灵的表象”(《对话》99页)。因而他作画,就特别重视“包含在画面中的作者的内心的鲜明感”  相似文献   

11.
丁一先生是国内知名的散文诗和散文作家,已先后出过《情感世界的探索》人生命之恋人《维也那之恋》等10多本著作。“爱”与“美”始终是他创作的灵魂和主旋律,近读他的新著《丁一美文选》(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对这位在文学领域中始终坚执诗意人生守望者立场的作者,不由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爱”与“美”是互为对象的两种价值属性,“爱”是主体心灵的一种“美”,“美”是客体中折射出的人类心灵的“爱”。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决定,是诗意人生的最重要的内容。“爱”与“美”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而在丁一先生的著作中,这…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是无庸置疑的,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早就蜚声中外,而他自己也列入第一批最有成就的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作家而载入了史册。但是,步入建国以后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当代作家的赵树理,应当如何评价,似乎就比较复杂了。从现象上看,赵树理的创作存在着人们所说的“退坡”状况:当代作品  相似文献   

13.
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杰出的俄罗斯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发表于1840年4月,是“他对当代社会和自己一代命运思考的总结”,充分反映“作者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他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沙皇尼古拉一世污蔑它是一部“可耻而可恶的小说”,足见作品对农奴制的批判力量。《当代英雄》在现实主义典型化,情节结构等方面,都有独特创新的地方,它“开始了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新级阶”,并对它的“散文的整个进一步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当代英雄》,是一部广受大读者喜爱的俄罗斯文学名著。本文就《当代英雄》的中心形象皮却林及作品艺术特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正>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陕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森在其“导论”第  相似文献   

15.
孔子整理《春秋》所继承的是古代史学中的“记言”传统。重在阐释古史的微言大义一面,由他的弟子所传承的《公羊》,《谷梁》二传,继承了孔子重在阐释的风格。在丘明的身份是“鲁太史”,“鲁君子”,所继承的古代史学中的“记事”传统,由他所传承的《左传》仍是从“记事”一面为《春秋》补充史料,但是在《左传》中,却又包含有较之《公羊》,《谷梁》更多的孔子史论,这些史论基本上体出了《论语》所说“子以四教,却又包含有较之《公羊》,《谷梁》更多的孔子史论,这些史论基本上体现了《论语》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轮回,有限与无限......这一组组对立矛盾的范畴,便构成了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鲁迅这种矛盾抗争的心灵结构也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创作中的显结构和潜结构。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的小说中已有所表现,而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深刻的绝望与对这种绝望的悲壮反抗,便构成了鲁迅精神追求的矛盾运动的两极,贯穿在他心灵的诗篇《野草》中。  相似文献   

17.
蓉子的小说包括三个短篇集《初见·彩虹》、《又是雨季》、《蜜月》和一个中篇《伴侣》,此外,还有大量的单篇作品,散见于各报副刊。她是新加坡华文文学界名字响亮的多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几乎每天都在报纸副刊上出现”(孟毅《又是雨季》序)。当我们说到蓉子小说的女性世界时,是从两个方面而言的。即她的小说为我们所展示的妇女生活的外部世界(外在形态)和她们的内部世界(心灵世界)。仅仅从她的小说中,似乎很难看到女性生活的后一世界——内部世界,她的小说,尤其是篇幅较长的作品,大都没有十分紧凑的结构,题材的选择,大都没有超出家庭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创作《荒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荒原。他的创作体现了他的“历史感”和“非个性化”文艺观。长诗隐晦深奥,内涵丰富。以接受美学的观点分析《荒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长诗进行了再创造.赋予其深刻社会意义,使作品作者心灵荒原与西方社会荒原契合,表达了一代人的幻灭。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马里恩·奥堂奈在《福克纳的神话》一文中说,福克纳“象陀斯妥耶夫斯基或是当代的朱娜·巴恩斯小姐一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他的写作难以模仿,硬去模仿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因为他的创作并不遵循一般的传统技巧,他也没有为后继者留下任何可资遵循的传统。”这段话虽说不尽正确,逻辑上也非无懈可击,但它至少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不仅戏曲写得好,他的诗学思想也非常丰富。在发生论上,他提出‘‘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的创作理念,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倡抒写性灵,不拘格套。在构成论上,他认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在审美论上,他有着“情理统一”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