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古容州容县地区流传久远的一种富于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进行"正名",简析了其文学体制及表演等特点,进而探究其源头并非来自江西采茶,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歌舞与外来"南戏"结合的产物,理应名为"容戏"。丰富了我国《戏曲志》的宝库。  相似文献   

2.
<正>梨园戏是流行于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一些古老戏曲剧种的统称。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南戏的重要剧种之一,发祥于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广大闽南语地区,孕育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有大梨园(过去成年演员的班社)和小梨园(儿童演员的班社)之分,大  相似文献   

3.
在明代众多的戏曲论著中,徐渭《南词叙录》是唯一一部专门研究南戏的著作。《南词叙录》融资料性与概论性于一体,内容既丰富,创获亦甚多。分别从"勾勒南戏发展史"、"倡导南戏本色语"、"蒐集南戏之文献"三个方面,对其成就与特点进行梳理与论析。认为在戏曲史上"尊北鄙南"的有明一代,徐渭以一己之力而独推南戏的举措,对于南戏在当时的繁荣和发展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服饰是莆仙戏的重要载体。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张协状元》中的角色服饰穿戴,极具代表性地反映出早期莆仙戏的服饰特色:类型化、夸张性丑化、简单化和生活化。早期莆仙戏服饰,根据脚色的行当分类相应地类型化;夸张性地丑化靓妆(净)、末、丑等滑稽角色的服饰;为在短时间内实现演员角色的频繁改扮和便于携带,采取服饰简单化的策略;并较多地模仿当时的生活服饰,呈现戏剧服饰生活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南戏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创作上的分化--重伎艺性的民间南戏和重文学性的文人南戏.历史上,"南戏"("戏文")这一称名包含了文人阶层对艺人们伎艺性扮演行为的习惯认识,它不足以体现文人的文学性剧作的价值和品格,故明代文人阶层意图以"传奇"称名来体现其剧作的文学内涵,以区别于艺人们的伎艺性南戏.这一改称反映出文人阶层对文人南戏价值品格的认定,而选用"传奇"称名也有其文学渊源和戏剧观念背景.  相似文献   

6.
论中印古典戏剧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印度梵剧在角色、体制诸方面存在着惊人的奇合巧肖之缘,促使二者有缘的基础是中印之间绵亘悠远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7.
戏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在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美学追求,更能集中的体现这种艺术的特点和神韵。现以元代北方杂剧、南戏为例分析戏曲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北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早期以南岭东段闽西、赣南、粤北一带为构造域转换的交接带,此后可能以"非正交叠加斜向迁移"的方式向北东方向浙闽沿海一带发展,于早白垩世全面完成转换过程;赣江断裂带和吴川-四会断裂带是南岭以北两大构造域的分界线.在地球动力学体制上,由挤压应力体制转换为伸展应力体制,并一直持续到中生代末期至第三纪.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海西早期古隆起的控油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塔里木盆地海西早期古隆起的构造演化特征分析,探讨了古隆起的控油作用.研究表明,古隆起指明油气运移方向,减缓烃源过早成熟;促使岩溶储层的形成,控制东河砂岩的分布;促使油气输导性断裂发育,并形成丰富的以构造型为主的圈闭.认为海西早期古隆起具有形成中大型油气田(藏)的基本条件,是塔里木盆地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粤北采茶戏起源于粤北山歌小调等民间艺术,以旦、生、丑三个脚色演出,俗称"三脚班",原称"唱花灯"、"唱大茶",乾隆年间就已大兴,至今已有较长历史。该戏曲的重要表现手段直接由下层劳动人民创造出来,剧情幽默风趣,音乐活泼明快,表演载歌载舞,艺术特色较好。  相似文献   

11.
《文选》所收录的谢惠连的《祭古冢文》是一篇祭悼古冢的典范的祭文,它之前有序言、后有正文的结构模式显示出南北朝祭文的趋于定型和成熟,已具备了祭文的基本要素,完全合乎萧统选文须"事归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的原则、标准.它创造性地给两具无名古尸假托以"冥漠君"之号,开了后世祭悼失名古冢的祭文的先河,对后世同类祭文及碑铭的写作、尤其是对唐代薛稷的《唐杳冥君铭》和陈子昂的《窅冥君古坟记铭序》以及任孝恭的《祭杂坟文》和苏轼的《祭古塚文》的影响至为明显.而谢惠连的为人有瑕疵,但不害《祭古冢文》之在古代祭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是一部代表着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也是一部较为复杂的古代戏曲作品.不同版本的文学史对其的分析不尽相同.针对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对<琵琶记>的两段描述展开讨论,发现撰写人由于没有深入到文本的底部发掘出它更深层的文化意蕴和话语权力来,因而这些描述就难免流于表层.  相似文献   

13.
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是古代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对戏曲身份认同的主要路径之一.戏曲的谐谑娱乐功能给观众带来精神愉快,从而成为一种集体记忆积淀下来,使得后世戏曲为人们喜闻乐见.后世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认同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并以之作为衡量戏曲作品优劣的尺度之一.历代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自觉建构形成了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并不断认同、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这种自觉建构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4.
焦循的戏曲理论著作<花部农谭>、<剧说>,尤为赞赏花部戏曲的重要价值,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焦循认为戏曲应具有示范作用,应重视观赏与演出紧密结合,并能同诗歌一样"言志",而某些优秀的花部戏曲确实符合他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5.
云南壮剧的生角形象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剧种独特的角色体制,特别是在塑造生角形象时,生角形象的民族性特征在音乐唱腔、语言、服饰、砌末道具等表演手段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存在着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浓郁的壮族特点,使得壮剧生角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从而使云南壮剧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更加绚丽多彩,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李豫  于红  李雪梅 《晋中学院学报》2015,32(1):100-107,124
元高明《琵琶记》的本事来源,以往均以南戏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是。新近发现与元明"叙述体"说唱词话相同的清写刻本《戏孝琵琶》曲本,笔者通过其所含有的《赵贞女蔡二郎》"雷诛"语言因素、赵五娘"孝"思想等因素,发现《琵琶记》较其增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因素,既包含南戏"代言体",也包含说唱词话"叙述体",其写刻所依之原始唱本当属于早期元代说唱词话与南戏相衔接范畴,这对于《琵琶记》本事的来源研究,以及元代说唱词话向南戏、元杂剧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萨特早期戏剧《苍蝇》的成功改编给中国当今戏剧戏曲的改革与发展以几点启示: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仍是今日戏剧戏曲创作的丰润土壤,创作中应更加重视对它的挖掘;二、今日创作经验借鉴的视野可更开阔、多元;三、当代剧作家应在创作中注入现代精神,而不盲目迷古。  相似文献   

18.
杂剧在有元一代获得蓬勃发展 ,迅即进入峰巅状态。但是随着杂剧中心的南移 ,杂剧也由兴盛走向了衰落 ,在同南戏的竞争中 ,终于为南戏所压倒。元代杂剧的兴盛繁荣是由于元代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特殊爱好 ,也有赖于元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繁荣 ,还有赖于思想文化政策的宽松开放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而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科举制度较长时间的废止使很多文人走向勾栏瓦肆也对元杂剧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元杂剧在后期逐步趋向衰落是因为元蒙统治者在政权得到巩固之后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民族矛盾的相对缓和及科举制度的恢复又使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而致力科举进身 ,加上杂剧中心的南移失去赖以生长的土壤 ,同时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有限体制及一个角色主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说白的表演模式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戏剧矛盾的展开 ,最终就被不限折数、角色都能唱的南戏取代了其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9.
写意抒情的创作原则使悲情苦境成为中国古代戏曲抒写人生悲剧性感受的重要方式。随着古代叙事文学观念的逐步成熟,剧作家对人生苦痛的主体性宣泄逐渐转化为客体化表达,这种客体化表达以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为其突出标志,具体通过叙述模式、悲剧性冲突以及悲剧主体等方面的变化来完成。剧作家观照和抒写人生苦痛方式的悄然变化,标志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推动了戏曲悲剧杰作的诞生,同时表明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规律开始得到了承认和体现。  相似文献   

20.
壮剧是壮族代表性的民间戏曲,其中的北路壮剧真实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感情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壮剧堪称是了解壮族人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北路壮剧使用壮语演唱,其唱词具有音韵美、节奏美、修辞美、意境美等审美特征。壮剧唱词英译应遵循"力求传神达意,确保合乎习惯"的原则,并采取准、整、创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