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情"亦称"情感移人",在艺术创作中赋予无生命的对象以主体的情感使事物和艺术形式具有人类的情感性质。主客体通过移情作用得到统一,自我与对象融为一体。在中国画创作实践中,运用于线描、赋色等创作过程中,从"应目","会心"至"畅神",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完全的融合,达到"物我合一",创作主体进入物我相忘的"物化"境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境是由移情产生的。"移情说"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静 《科技信息》2007,(17):247-248
19世纪后半叶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移情说在西方美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中国虽没有如西方一样明确的“移情说”的提出,但是从古以来移情理论已深入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强调由物及人,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有着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人物图案在实际教学中有较大的难度,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因此有必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其秩序和规律的抽象本质具有的艺术魅力。通过简化、添加、夸张、分解组合抽象得到的图形或是完全不符合现实图形,可能正是图案创作中品位高下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创作中,审美情感的特征是非常复杂而又难以把握的。许多理论家、艺术家都对此问题伤过脑筋,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见解。最主要的有这样两种观点:自我表现论与人类情感表现论。 自我表现论认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情感的“自我表现”,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自西方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之后,这个看法就为许多艺术家所坚持。从英国浪漫派华兹华斯、雪莱到中国的浪漫诗人郭沫若都持这种看法。著名音乐家勋伯格也是主张“自我表现”的,他说:“艺术家所努力追求的只有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表现自己。”即这一派观点的论者认为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只能是自我的情感。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流露。只有当创作者的情感集聚、浓缩、濒于迸发时,他们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这一观点有它合理的东西,那就是就艺术地把握世界而言,艺术家只有通过自己情感的全部投入、燃烧,才能照亮眼前的现实,才能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5.
“落笔成迹,因迹生象”,“迹象”在艺术创作中无所不在,是司空见惯的艺术现象,一切视觉艺术的创造都是艺术家落迹成象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工业社会,电脑得到普及应用,各类图形图像软件的运用取代设计师手工绘制,将设计师从绘画工作中解放出来,为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带来了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但是使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并不意味着抛弃原来的作迹造象,而是利用图形图像软件中的各种工具的便利,模仿绘画的作迹造象,将作迹造象这一绘画的工作特征引中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让艺术创作更加随心所欲的表达内心情感、设计理念或一切我们想通过艺术创作表达的精神。这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现代艺术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对传统艺术文化进行反叛和解构,以达达主义、波普艺术为例的现代艺术从艺术创作形式上对传统进行颠覆,艺术不再是为了表现集权意志,而是表现当下的时代生活。反本质主义正是为这样的艺术观念的转变提供了理论源泉,随着创作的过程化和艺术的生活化,种种新潮流派的出现唱响着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艺术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 ,人类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 ,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 ,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于是人们提出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而这种结合又派生出了新的艺术形态 ,这些形态在艺术设计中都是以抽象或具象的形式存在的。抽象是指没有描写或表现客观的具体形象 ,它来源于拉丁文 (abs tracio) ,其本意是提取、抽出来。然而真正的抽象是看不见、听不到的 ,人类的艺术创作严格说来都是具象的 ,所以通常称之为“造型”艺术。我们所说的“抽象”是相对于具象而言 ,是对自然形态的概括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舒其愤”说是司马迁对自身艺术创作实践和审美观的集中概括,也涉及到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生命等艺术美学的重要命题等。  相似文献   

9.
罗曼 《科技信息》2011,(6):268-268
歌唱是情感的艺术,有“声”而无“情”,只是声音的炫耀而不是歌唱艺术,“唱情”才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所在。有“情”而无“声”则是装腔作势,没有传“情”的手段,没有艺术的技巧也不是真正的艺术。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来源于歌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在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分析、理解作品,准确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才能深刻地反映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相似文献   

10.
一、生活与情感触发绘画创作激情丰富的生活是创作情感的基石。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必须依托于对生活、人生的认知与感悟。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家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生活体验不同于客观意义上的生活现实,而是进入到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由于审美变形活动生产出来的,审美变形是艺术美实现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实现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必要手段。尽管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变形手段具有无法描述的多样性,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这样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它们本质上都是对于日常感觉模式与日常形式结构的审美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歌词的音乐性,是歌词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歌词对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影响作曲家创作的情感、曲式的构思以及节奏与曲调,这就是歌词对于音乐的召示力,它是由歌词创作的主要目的和过程所决定的。它既包括内在的音乐性也就是走向和通向音乐的真挚强烈的情感,又包括外在的音乐性即歌词的语言风格、节奏、韵律以及结构。  相似文献   

13.
色彩美是文学语言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词具有模糊性、主观性、变异性的语义特征和文化性、情境性隐喻象征功能。在文学创作中,充分利用色彩词的语义特征和隐喻象征功能,可以描摹出色彩鲜明的客体对象,渲染人物独特的主观情感,凸显写作主体的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4.
何其芳的《画梦录》享誉文坛已经半个多世纪,其“独语”体式成为中国现代散文领域的奇葩。从文本的解读入手,细致剖析《画梦录》的梦幻式朦胧情感的波动、丰富的感知意象的组合和含蓄、凝练、精致的语言的“独语体”艺术创造,可以发现其“象征散文”的独特艺术本质。  相似文献   

15.
旅游文学是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发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和审美情趣的文学,旅游文学创作的深层次动因来自于道家思想。道家强调旅游艺术化的思想是旅游文学创作的本源动力,同时,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意识也源于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旅游文学在创作手法、作品内容、创作的意境追求等三个方面都受到道家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于艺术接受活动中的思维现象,将其规范为形式逻辑的思维,或将其划入非理性的情感,都失之于各执一端的偏颇。试从文化心理的层面,论述了艺术接受活动中认知心理的能动机制、价值属性、以及诗意温馨与理智光辉有机统一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艺创作中艺术思维的民俗心理机制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艺术思维离不开形成人类民俗心理结构的民俗思考原型;它的三个层次(类化思维、自觉思维、艺术思维)都与民俗心理积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心理中的野性思维对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发艺术思维的民俗心理结构的思考原型在创作中体现为两重作用:一是制导作者构思的整个过程;二是定位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之艺术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歌曲曲式结构的整体构思、调性布局的合理运动是作品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基础。中、外作曲家在艺术歌曲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对先进技术的借鉴与融合,显示出作曲家合理的音乐运动思维逻辑,其技法特征符合创作的艺术规律与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9.
农业一直以来被看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对象,很少有人把农业景观看作审美的对象。现代生态农业不仅注重生产效益,更加注重其生态效益和审美功能。生态农业的审美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与农业的自身特点有关。不仅体现在生态农业本身所蕴涵的文化性、生命性,更体现在其生态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