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昆明台褶束南缘,区域构造以北东向及东西向断裂和褶皱构造为主,矿区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线特征大体相近,呈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矿区内主要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倾向南南东。矿床产于上泥盆统在结山组(D3zj)的断层破碎带中,该地层倾向南南东,倾角20-30°,岩性单一,主要由浅灰、灰白色薄层状含泥质条带粉-细晶白云岩与中-厚层状、块状粉-细晶白云岩组成。矿体呈脉状产出,走向近北东东。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其次为少量方铅矿,未见其他金属矿物,脉石矿物只有方解石。该矿床是受北东东向的断裂构造和泥盆系下统在结山组(D3zj)白云岩系控制的,含矿热液沿断裂构造运移,在碳酸质围岩性质活泼的构造破碎带中发生交代、蚀变、充填作用,于有利的成矿空间内沉淀富集并成矿,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2.
余钢  刘苗苗 《科技信息》2013,(26):497-498
陕西省西乡县柳树坪地区位于扬子陆块北缘,为大竹坝-镇巴凹褶段和司上-鸡心岭褶皱束夹持地带,北邻汉南凸起。锰矿化主要产于震旦系陡山沱组下岩性段(Zdsh1)的紫红-灰褐色泥质岩系锰矿化层中(spyt)。本文以柳树坪地区的地质背景为基础,从地层、构造、岩浆岩、热液蚀变等方面,对柳树坪锰矿的矿体地质特征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成矿规律的初步研究,对下一步扩大勘探成果进行了远景预测。  相似文献   

3.
赛钦铜钴矿大地构造位置属秦祁昆地槽褶皱系所属Ⅱ级构造单元—昆仑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之柴南缘断褶带与东昆仑隆起带的交合部位,昆中深大断裂东段北侧,铜钴矿化赋矿岩性为晚三叠世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的次安山岩。赛钦铜钴矿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地质环境和物化条件,而且成矿过程复杂多变,矿床成因与火山—次火山热液有密切的联系,其矿床成因类型为次火山热液型铜钴矿床。  相似文献   

4.
基于精细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观测, 结合砂箱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将塔里木盆地巴楚褶皱带解释为不同规模膝褶带形成的大型背斜构造, 与断裂作用无关。新解释强调巴楚褶皱带为膝褶型背斜变形, 系膝褶带围限而形成的褶皱。该类型构造具有如下几何学特征: 带内地层发生一定角度的倾斜, 具有一定宽度, 膝褶带两侧边界近于平行, 膝褶带与带外地层呈高角度关系, 部分膝褶带呈共轭出现。砂箱模拟实验重现了盆地腹地膝褶带发育和演化的全过程: 宽缓拆离褶皱→紧闭拆离褶皱→褶皱突起→断层调节改造作用, 模拟结果证明膝褶带是巴楚隆起形成过程的重要构造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郭家沟铅锌矿床所处构造单元为西秦岭印支褶皱带,合作至崖湾成矿带东段。铅锌矿化体赋存于三叠系碳酸盐建造的北西向构造破碎带中,含矿岩性为构造角砾岩及方解石脉。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笔者通过工作认为,矿床成因属岩浆—构造热液蚀变岩型。该矿床的发现对西秦岭地区多金属找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南城县上塘镇水泥用灰岩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Ⅰ)赣中南褶隆(Ⅱ)武夷隆起(Ⅲ)宁都-南城拗断束(Ⅳ)。本文首先介绍了该区域的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然后探讨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樊新祥 《甘肃科技》2010,26(16):63-67
窑洞早铜矿地处塔里木板块,北山古生代褶皱带,公婆泉加里东褶皱带。铜矿化赋存于敦煌岩群中发育的北东向断裂及其形成的断层蚀变带中,铜矿体形态呈透镜状、脉状,为中高温热液型铜矿床。该铜矿的发现对于甘肃北山地区铜矿的找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的碳酸盐沉积,按其大地构造和沉积特点可分为稳定型和过渡型,它们在不同大地构造区内的发育时期有所不同。碳酸盐岩中的层控铅锌矿床可分为同生沉积型(热液喷气沉积)和后生型(MVT),它们在成因上是相互联系的。主要矿化层位随区域构造历史不同而变化,出现在克拉通化前的过渡型和克拉通化后的稳定型碳酸盐中;在空间上有成带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裂谷带和被动大陆边缘,与同生断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柴家山金矿位于秦岭华力西褶皱带北亚带西段,石家河坝-山庄上复式向斜西北侧的马坞—酒店复式背斜东南倾伏端南西翼,礼县中川岩体北外带,受马坞—李坝断裂的次级构造控制,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舒家坝组第二段第二层(D2S2-2),矿床具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中低温热液蚀变组合,为蚀变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10.
马山金矿的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地质概况马山金矿位于安徽省铜陵市区的东北端.其构造属扬子拗褶带中部的贵池—繁昌凹断褶束的一部分,矿体产在铜官山背斜的东南翼.金矿地表出露二迭系、三迭系,深部有泥盆  相似文献   

11.
燕子沟金矿床位于四川省丹巴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泥盆系危关组炭质千枚岩、板岩是主要的赋矿围岩.成矿过程分为沉积成矿期、热液期和风化期,其中热液期是金的主要成矿期.流体成矿过程包括3个阶段:石英-金硫化物阶段、硫盐-金(银)石英阶段和铅锌硫化物-金-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以VCO2、LCO2和LH2O三相与两相包裹体为主,主要是H2O-CO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另有纯液相和含CO2单相包裹体存在.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温(285~295 ℃)、浅成(0.11~0.92 km)、低盐度(w(NaCl) =2.22%~9.21%)、低密度(0.75~0.85 g/cm3)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岩浆岩体与矿化关系密切,既为成矿提供热源,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并与大气降水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沉积-热液改造型浅成中温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王伟 《甘肃科技》2011,27(20):59-61
受家硖多金属矿床属陇西系旋卷构造向南东收敛部分与祁吕系弧褶带复合归并处,位于北祁连地槽南带的加里东褶皱带上。矿区的大部分岩石特别是03g4-3亚段地层的岩石,都发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热液变质作用。矿体多赋存于绿泥石英砂岩亚段,呈狭长的层带状蜿蜒,走向上存在着尖灭的趋势。依据矿床所显现的地质特征,并结合矿床硫同位素测定,硫源接近于陨石硫,受家硖多金属铅锌黄铁矿床应属于火山热液交代型矿床,这对于矿区未来的找矿方向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曼洞断裂带位于上扬子古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的都匀滑脱褶皱带,断裂带倾向SE,倾角45~65°,由一系列逆冲断层组成。其形成的时间较慢长,形成条件受多次构造运动控制。初步分析曼洞断裂带与成矿区带的关系及其对矿床成矿系列和分布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毛祖永 《甘肃科技》2010,26(23):25-29
中川岩体位于中秦岭华力西褶皱系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西段中部,为同心环状产出的复式岩体。区内构造形迹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热液活动和围岩蚀变强烈。岩体内具多期次岩浆活动与铀矿化关系密切,控制了7902铀矿床、磨子坝(216)铀矿点的分布。铀矿化主要有硅质脉型,黏土型及二者迭加型。成矿作用是多元的,中低温热液是基础,后来经过改造和淋积迭加成矿。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赋存于不同级别的北北东向构造内,并处于构造的变异部位和次级构造发育处。  相似文献   

15.
据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作者提出“武当地块”是外来岩系组成的褶皱-逆冲推覆体,它是秦岭大型深层滑脱构造的一部分。武当山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分四个构造带:主滑脱面—青峰断裂带、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褶皱-推度带和后缘挤压-拉张带。在印支期,秦岭再生地槽-褶皱系的岩层和推覆体向南推覆到扬子地台之上,推覆距离约150km。它的发现和研究,为寻找与它有关的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夏家坪金矿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东段之北秦岭褶皱带内,地处北秦岭金银多金属成矿带,赋存于古元古界秦岭岩群和下古生界-上元古界李子园群中.为一主要由岩浆活动提供热能的受断裂构造带控制并与岩体有密切物源联系的热液型金矿.该矿由3条矿带组成,矿体外围一定范围内广泛发育有硅化、碳酸盐化、黄(褐)铁矿化,其中黄铁矿化与金矿关系最密切.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成因.旨在说明在该区金资源有巨大的蕴藏潜力,应为以后地质普查及勘探工作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17.
礼县铨水锑矿位于秦岭褶皱系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西段中部弧形构造转折部位,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鱼池坝组(D2y)和下泥盆统魏家磨组(D1wj),岩性以泥炭质、钙质板岩、石英砂岩及中厚层灰岩为主,锑矿体严格受区域构造F1两侧的平行次级构造控制。围岩蚀变以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为主。辉锑矿与黄铁矿以粒状、松散状、浸染状、斑杂状出现,硅化常与辉锑矿化共生。断裂构造、中泥盆统地层及热液活动是控制矿床形成的基本条件,NW向次级构造蚀变带及区内化探异常发育部位是找矿有利地段。初步评价认为该锑矿成矿条件优越、化探异常发育、地表和浅部延伸稳定,具有较好的潜力,对西秦岭地区锑矿勘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锁龙金矿位于秦岭东西向复杂褶皱带中带西段,武都“山”字型构造西翼,洮河复向斜北翼,岷(县)—礼(县)金成矿带。矿床赋存于下二叠统地层中,受NNE向断裂构造控制。通过对矿床特征的分析认为,构造是主要的控矿因素,地层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物源,岩浆活动提供了部分流体及热动力,属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昭通-鲁甸断裂作为大凉山次级活动块体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之一,自鲁甸Ms6.5地震以来,备受关注。研究区内昭通-鲁甸断褶带是由NE、NW向断裂和破褶皱共同组成的似花状构造带,为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昭通-鲁甸断褶带,在布设的4个观测区内,基于野外特征与应力分析,初步建立了6个构造变形序列,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1)燕山中期NE、近SN向褶皱形成阶段;(2)燕山中期昭通-鲁甸NE向断褶带形成阶段;(3)燕山晚期NE向断裂反转阶段;(4)燕山晚期EW向叠加褶皱阶段;(5)燕山晚期昭通-鲁甸断褶带伸展阶段;(6)第四纪昭通-鲁甸断褶带活动阶段。为燕山期以后川滇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运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并认为昭通-鲁甸断裂晚更新世-全新世构造变形使NE向和NW向断裂均有活动,组成了共轭断裂样式。鲁甸地震的发生与NE、NW向断裂活动均有关。  相似文献   

20.
矿区处于四川西部南北向构造带与四川盆地北北东向构造带交接部位,华南板块上扬子古陆块康滇地轴东侧。矿体赋存于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第一段(P2β1)顶部,含矿岩石主要为含炭硅质页岩和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层位控矿,矿体似层状产出,岩层及含矿层产状缓,含矿层较稳定;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受层位控制的玄武岩型铜矿,与构造和热液作用有关,杏仁状玄武岩、玄武质角砾岩、热液蚀变、含炭质等均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