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区域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区域规划方法.区域生态旅游规划以环境指标、经济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为目标,以注重保护、发挥特色、满足市场、环境教育为原则,以市场定位、资源评析、产品设计、市场规划、影响评价、环境规划、设施规划为内容,以系统稳定性、竞争公平性、增长连续性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在当今呈现出合成化、系统化、动态化、法制化、持续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旅游热点地区漓江上游为研究区, 构建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基于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 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 利用多维度状态空间方法, 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旅游资源3个维度对漓江上游进行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分异评价。结果表明: 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较高, 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强; 经济社会承载力总体较低, 但区县差异明显, 桂林市区较强, 灵川县中等, 兴安县较弱; 旅游资源承载力中等, 但桂林市区北部、兴安县城周边、北部山区和灵川南部较高。生态旅游承载力达到和优于理想状态的面积仅占29.28%, 空间分布不均衡, 西南部、东北部承载力较强, 北部、东南部承载力较弱。基于上述结果, 提出提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实施途径, 为漓江上游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核心三力要素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景观特征性、典型性、差异性、可靠性、全面性和主客观结合性的原则,初步构建景观旅游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评价体系,共选取25个指标(其中吸引力评价11个、生命力评价9个和承载力评价5个)并将每个指标划分为6个级,对AVC进行专项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景观可游度的计算与分析,将风景旅游地划分为4个不同类型,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差风景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以北京市郊区县延庆为例,进行了景观AVC与可游度评价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一级和二级可游度地区是在近期可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的主体功能区;三级和四级地区则应当将景观生态保育、资源保护作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目标.②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规划可以推进区域景观旅游的有序发展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是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黄土风情为主要特色.论文以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黄土高原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得到资源的美学价值、民俗文化、科学考察、生态教育价值权重较大,反映了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方向.论文结合山西省中阳县实际,对该县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柏洼山民俗生态旅游区得分最高,为一级,上顶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吴家峁黄土地貌生态旅游区、暖泉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二级生态旅游资源.根据评价结果,论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中阳县生态旅游开发以黄土地貌观光、科学考察、黄土民俗体验为主,综合发展森林生态游、农业观光游等项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河南省生态旅游的自然禀赋潜力及其适宜性、适宜开发的空缺区域,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与叠图法,以植被覆盖度、生物丰度2个生物因子与高程、坡度2个地形因子作为自然禀赋潜力评价指标,将河南省生态旅游的自然禀赋潜力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度控制区和控制区4个等级区域,借鉴GAP分析思路进行了生态旅游空间的空缺分析,筛选出未来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先区域、次优先区域与控制区域,其中山区部分地区需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难以修复性,防止开发破坏.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研究生态足迹计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评中的应用思路;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区域生态足迹的计算、预测,分析区域生态承载力现状和变化规律,并通过关联分析得出影响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合肥市生态现状水平进行评价,同时预测评价规划实施后所带来的生态影响,最后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承载力反映了区域水资源持续支持人类社会发展规模的最大支撑能力与限度.基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具有多目标不相容性的特点,在分析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基于物元分析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对甘肃民勤县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之后,民勤县的水资源承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将在2020年达到Ⅱ级水平;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对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指标体系选取须适应研究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8.
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是其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国家风景名胜区丹霞山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了该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活动对其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的影响、生态压力及其响应状况.评价结果能为禁止开发区域探寻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郑汴产业带(郑州境)水资源与水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郑汴产业带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分析规划实施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区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的相关性,估算水环境容量,预测规划实施的水环境影响,提出规划实施的水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青海省黄南州黄河走廊风景区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将规划用地分为黄河热贡人文风景区、泽库巴河民族文化区和黄河高原自然风光区3个区域,针对各区特点提出分区的规划结构、规划主题和生态旅游项目设置建议,同时,提出游人规模预测及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生态旅游的兴起、涵义及国外的开展情况,指出了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差别。分析了当前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和外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差别,不在认识上,而在对认识的实践上。重点剖析了中国生态旅游在旅游规划和游客管理上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中信息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个旅游活动都表现出对信息极大的依赖性.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部分,同样对信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生态旅游中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生态旅游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促进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标准化,使生态旅游景区环境监测更加及时,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可靠的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13.
辨析生态旅游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有不同的阐述,剖析各种界定,指出生态旅游的四个标准:是一种旅游方式;以自然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学习和教育为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区别和联系,揭示出生态旅游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临沂市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一定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文章主要提出了开展生态旅游的对策,以期帮助临沂市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旅游行业中比较热门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重点阐述了吉林省面对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国内旅游者的属性、时空分部规律、旅游行为等,并在此基础上就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开拓旅游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态旅游在旨意上是要促进生态环境良性特环,具有环境教育意义,通过其活动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水体质量、大气环境、地质地貌景观等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但也有其不良影响,如对生物、水体、大气等自然生态环境、当地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等的破坏或污染。充分认识生态旅游的正负影响,是正确评价生态旅游、合理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等的基础,也将有利于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和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针对该课程本科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以期为高校《生态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对本区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评价,并指出现阶段湿地旅游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为此,提出合理开发建议:科学制定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地构建郑州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带;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正确处理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旅游和生态县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县”的概念,并提出生态旅游县的建设条件、建设标准和建设关键措施,以探讨生态旅游理论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实践中的有效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