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Lord-Shulman理论和Eringen非局部理论的背景下,研究了材料特性与温度相关、受移动热源作用的两端固定杆的一维动态响应问题。建立了杆的非局部热弹耦合控制方程,运用拉普拉斯变换及其数值反变换求解控制方程,得到了无量纲温度、位移和应力的分布规律。详细讨论了材料特性参数、移动热源速度和非局部效应参数对所考虑变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特性参数对各变量有显著影响;非局部效应参数对位移和应力影响较大,对温度影响不大;移动热源速度对各变量都有明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峰值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在研究混凝土温度变形抗裂性能时,径向应力分布、环向应力分布以及钢芯热膨胀系数对抗裂圆环径向应力和环向应力分布的影响,以此来判断抗裂圆环是否可以用来研究混凝土温度变形抗裂性能,同时为抗裂圆环试验装置的设计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抗裂圆环可以用来研究混凝土温度变形抗裂性能。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钢芯热膨胀系数的变化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在抗裂圆环设计中,要分情况考虑钢芯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非齐边三层平板结构热障涂层模型,并模拟了在制备过程中其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主要讨论了沉积温度、陶瓷层厚度对其残余应力场分布的影响.计算表明:沉积温度越高,陶瓷层厚度越厚,容易造成陶瓷层端部应力分布不均匀区域变大,同时对基底应力场不均匀分布影响区域也越深;在不同的陶瓷层厚度和沉积温度条件下,陶瓷层和过渡层均处于压应力状态,其数值分别在-50 ~ -300 MPa和-30~-140 MPa范围内,而基底则处于拉应力状态,其值变化在5 ~ 55 MPa范围内;陶瓷层与过度层界面剪切残余应力呈双曲正弦分布,且在界面中间剪切残余应力的值接近于零.这些模拟结果将进一步完善解析解所预测的残余应力场分布情况,为后期采用拉伸法研究热障涂层系统界面结合性能时提供重要的应力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有限元法(FEM)研究高温矫直压下量对锆合金棒材等效应力、微区温度和材料流动最大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下量逐渐增大,Zr-4棒材中间区域所受的等效应力和最大等效应力的区域逐渐增大,Zr-4棒材与矫直辊接触的微区温度降低,温降面积增大,Zr-4棒材材料流动最大速度由中间区域变为右侧区域。  相似文献   

5.
研究主要分析了YBCO高温超导薄膜在垂直磁场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基于Bean临界态模型,并且在超导薄膜仅受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分析了超导体内产生感应磁场与电流密度的关系,由此推导了YBCO高温超导薄膜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应力应变表达式,使用Origin、Matlab程序做出了应力应变分布图。结果表明:超导薄膜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其应力应变主要分布在薄膜的两侧;同时发现在外加磁场逐渐增大的过程中,薄膜的应力应变极值会随着增大。  相似文献   

6.
针对层流流动,在王绍亭(1989)提出的指数型速度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指数型速度分布.将其代入边界层动量方程后,求得一类精度更高的边界层厚度、任意点的流速、平板总摩擦阻力及摩擦阻力系数与精确解有更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7.
对洛埃德镜实验的光强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了线光源横向移动和光源线度对光强分布的影响,推导出了单一缝光源所产生的光强分布公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弹性热力学,建立了一个四层空心圆柱结构热障涂层系统的应力模型和解析解.在考虑了弹塑性变形和蠕变变形影响的条件下,分析了热循环次数、基底曲率半径和热循环温度对TBCs系统残余应力的影响.随着热循环次数的增加,TBCs系统内不匹配残余应力的差异不断加剧.氧化层内环向应力和轴向应力数值大约为-2.2 GPa,是其他三层相应应力的10倍,具有明显的应力奇异性.该特性必然加剧TBCs的界面裂纹扩展和涂层剥落.基底曲率半径越小,陶瓷表面服役温度越高,越容易造成TBCs系统内应力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9.
樊勇  朱振平 《河南科技》2006,(11):46-46
一、原因分析 造成沥青路面裂缝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如下: 1.半刚性基层开裂引起路面裂缝。 (1)低温收缩开裂。沥青混凝土和半刚性基层多在高温。夏季和常温时施工成型,入冬后温度骤降,如果收缩应力大于当时混合料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收缩裂缝,一般为横向裂缝,宽度约为2-16mm。温差越大,温度变化越快,则约束越大,混合料就越容易开裂。路面开裂发展的过程及应力分布规律是:当混合料由于温度下降产生的拉力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时就开始出现第一批裂缝,路面开裂后应力重新分布,如果此时温度应力小于或等于混合料极限抗拉强度时,裂缝的数量即停止发展,当温度升高裂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0.
一、原因分析 造成沥青路面裂缝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如下: 1.半刚性基层开裂引起路面裂缝. (1)低温收缩开裂.沥青混凝土和半刚性基层多在高温.夏季和常温时施工成型,入冬后温度骤降,如果收缩应力大于当时混合料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收缩裂缝,一般为横向裂缝,宽度约为2~16mm.温差越大,温度变化越快,则约束越大,混合料就越容易开裂.路面开裂发展的过程及应力分布规律是:当混合料由于温度下降产生的拉力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时就开始出现第一批裂缝,路面开裂后应力重新分布,如果此时温度应力小于或等于混合料极限抗拉强度时,裂缝的数量即停止发展,当温度升高裂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具有不同厚度铬涂层的某型重机枪身管在高温、高压、高速火药流体作用下的温度场和应力场,采用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程序接口MpCCI联合结构计算软件Abaqus和流体计算软件Fluent进行耦合计算的方法,对涂层厚度分别为0.28mm、0.35mm、0.41mm的身管进行流-固-热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计算。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铬涂层厚度下身管应力和温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借助MpCCI联合Abaqus和Fluent进行多物理场耦合计算的方法是可行的;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身管内壁的温度和应力依次降低,但在涂层与身管结合处的集中应力逐渐增大。结论对身管的结构设计和寿命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形理论的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理论对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维数计算和牛鸦维数的比值分析揭示出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较为紧凑、城市空间格局呈线状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特征,分析也表明黑龙江省城市之间的交通通达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各地市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展交通建设、依托八大经济区发展推动路网覆盖、加快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完善是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优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三通管接头在流体运输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变化,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程序MpCCI,联立结构场分析软件ABAQUS和流场计算软件FLUENT,对三通管接头的力学性能变化进行了流固耦合、流固热耦合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流场边界条件下,流固热耦合计算得出管对应部位的应力、位移比没有温度场的流固耦合计算得到的都大了数百倍;在三通管存在尖角以及管接合的区域,应力集中的现象很明显,有温度场时应力集中更严重,应力集中的区域也更大。  相似文献   

14.
探讨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定日镜布局与接收塔的分布关系。以MatLab软件为工具,对在接收塔上形成的光斑进行能量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光斑能量分布的三维显示、光斑能量中心的位置计算、光能耦合效率。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定日镜的安装和调试,使系统中所有定日镜的反射光都能集中到接收塔顶部较小的接收器窗口内。  相似文献   

15.
障碍物后紊动水流的流速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紊动水流的基本方程,经模化及垂线平均化后,求解了紊流方程组的数值解,得到了河道障碍的物不同断面上的流速分布,由水流内部流速分布变化的分析,揭示了障碍对其的干扰作用以及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6.
以角式调节阀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其内部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流量特性曲线及流道内的速度场、压力场分布.通过不同流向和开度的对比分析,表明此类阀门在大开度时流闭型可显著提高流量系数.  相似文献   

17.
被干燥多孔物料中孔隙大小及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多孔物料的微观结构出发,利用平衡湿含量的实验数据,对三十多种多孔建筑物料的孔隙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得出了降速干燥阶段多孔物料孔隙中水液面蒸气相对分压与湿含量的关系式,计算值与实验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方根误差为3.01%.还分析了降速干燥阶段多孔物料中孔隙分布参数、温度、湿含量对其中水液面蒸气相对分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超声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衬层厚度检测和脱粘检测中.由于发动机壳体表面具有均匀的旋压纹理,造成检测后的粘接质量扫描图存在纹理噪声,影响了对脱粘区域的确定及面积的计算.研究了以旋压固体火箭发动机为研究对象,提出并采用中值滤波与小波一维信号降噪相结合的图像滤波后处理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旋纹壳体衬层脱粘区域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重农学派。人类在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在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按生产要素分配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也是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对分配制度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必须在借鉴别国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