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人物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几千年来,通过历代画家不断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中国人物画独特的审美意识、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为工笔人物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中国工笔人物画较之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更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因此,今天我们研究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无疑对继承和发展工笔人物画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悠久的历史工笔人物画,一般称为“工笔重彩人物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笔工整细致、色彩…  相似文献   

2.
辽金绘画受汉族绘画影响滋深,但由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的局限,辽金各个题材的绘画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其中鞍马人物画精绘契丹女真风俗,张扬尚武精神,质朴敦厚,激越高亢;花鸟画带有浓郁的装饰意味,构图风格多追求对称,技法独到;另外辽金时期的风俗题材绘画在墓葬壁画及寺观壁画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唯山水画一直没能发展成熟,缺乏艺术特色。辽金时期美术在绘画题材上发展水平的这种差异性,与汉族文化在辽金地区传播的程度,以及辽金民族对汉族文化的选择性传承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陈洪绶绘画历程与作品的研究,探讨其人物画高古境界的内涵、构成等艺术特征,并揭示其独异画风的成因,以期为当今人物画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绘画在此时也与不同地区的画法交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唐朝绘画仍以人物画为主流,仕女画又是这个黄金时代的点睛之作。这与妇女地位的提高有关,与妇女生活束缚较少有关,更与女子形象直接成为艺术的审美对象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物画发展历史悠久,人物画题材广泛,其中历史人物典故是不可或缺的。陶瓷做为一种艺术载体,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后人在欣赏精美陶瓷艺术品时,要继承陶瓷绘画中历史人物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和传承他们的高尚品格、追求美好和谐的精神,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6.
郑薇 《科技信息》2011,(6):280-280
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三大科(另两种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出现最早的一种,是中国绘画艺术独立和走向成熟的标志。人物画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色彩是绘画艺术的三要素之一,色彩的研究与应用,直接关系到一幅艺术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绘画中的色彩语言被誉为最大众化的语言。色彩指的是画面中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反映出画家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和驾驭情况,还传递着画家的智慧、气质、修养及生活阅历等精神层面的信息。绘画中色彩语言的应用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无论从东西方绘画史的哪一方面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每一个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李萌 《洛阳大学学报》2006,21(3):102-103
辽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文化,受汉文化影响,非常重视绘画艺术。因此,辽代画家辈出,作品丰富。辽代绘画在接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受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审美特点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同于汉族艺术的新的艺术现象和美学特征,体现出契丹民族游牧文化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绘画艺术也是十分活跃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唐代画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绘画题材。中国绘画题材的所有领域,在唐代几乎都被触及和开拓了。山水、花鸟、人物的色彩语言体系也在此时期建立起来,尤其是人物画科中的仕女画受到上层阶级的青睐,在色彩的运用上,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装饰趣味。本文以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为主线,来分析仕女画中色彩的装饰性。  相似文献   

9.
张云翼 《科技资讯》2007,(10):172-173
翻捡中国传统绘画论著,有关人物画创作、构图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研究几乎要白手起家。从教育学的立场来看,人物画的创作研究必须注重每个效果背后的逻辑训练过程并把它理性的展示给人看。古代人物画创作、构图研究理论片纸不存,一开始现代人物画创作就立足于现代起点,这个现代起点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就是西方起点,使人物画创作在借鉴西方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对西方视觉艺术成果的引用使我们几乎失掉了民族绘画的精华部分——笔墨精神,过分的画面制作导致了绘画的过分理性状态,人物画创作观念的转变,创作手段的革命正在使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取取向、价值尺度改变着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水墨人物画,俗称写意人物,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魏晋以前,山水、花鸟只作为人物画的配景出现,之后,山水、花鸟、人物逐渐明确分支。千百年来,通过各时期艺术家们的探求、变革,逐步完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尤其是通过八十年代后的东西大融合,水墨人物画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在我国各艺术院校的教学中,人物画处于重要位置,在历次综合性美术展览中也占有最高比重。然而在我从事多年来的师专美术教学中,却发现每届学生的毕业创作以水墨人物画形式出现的却寥寥无几。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只几个周的水墨人物画课程,远不能解决有关造型、笔墨诸方面的基本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作为一个本课程教师的慎重思考。我注意观察学生对待整个艺术门类认识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态度、师专教育体制的特点及社会因素和教学的关系,谈点粗浅体会,或许能对水墨人物画教学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全盛期。在唐代绘画中,人物画占主流地位。外来的佛教和佛画深刻地影响着唐代的绘画,无论是题材内容、表现技法,还是人物塑造、色彩运用,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绘画题材除世俗的官僚贵族、宫廷仕女、凡夫俗子外,非尘世的佛、菩萨、天王等也大量出现。佛画的色彩被引进中国画人物画,一改往昔的古朴典雅而为富丽绚烂。唐代人物画空前繁荣,大师辈出,成就辉煌。  相似文献   

12.
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而气韵生动是其关键,通过对气韵生动的内涵,美学价值艺术境界等各个方面的了解,论述了气韵生动在中国人物画鉴赏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便于画家对客观形象进行悉心的体验、睿智的理解和感情的抒发,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中国人物绘画艺术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语言,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历代优秀艺术家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及其优秀白描作品的论析,以便我们了解人物画线描的发展进程,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线描的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白描人物画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在水墨人物画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线的表现与用笔 ;二、造型艺术的处理与表现 ;三、笔墨关系的处理与表现 ;四、写意与写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线描人物画是绘画教学中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线描人物画教学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准确,对人物结构更加清楚,对人物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这可为以后的绘画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进校前水平有高低,学生理解能力有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比较普遍和具备代表性的有:对以线造形的方法运用不够熟练和准确;由于过分追求线条本身而失去对整体画面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张敏  齐永新 《科技信息》2011,(5):133-133
意象造型是传统工笔人物画特有的造型表现形式,这种造型特点的形成与传统绘画创作的培养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对其培养形式做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意象造型的实现方式,更好的发展现代工笔人物画的意象造型。  相似文献   

17.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宋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导致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意识的高涨和价值观念的转换,长期以来以宗教绘画创作为主和一贯关注贵族人物题材的画家开始自觉地关注市井题材,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绘画除了延续辅助皇权“成教化、助人伦”的戒鉴作用外,更体现了庶族地主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愿望,迎合世俗的欣赏口味和心理要求,以愉悦心目、平淡天真的观赏倾向和情趣为重,显示出独有的文化活力和艺术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风俗画创作走向高潮。  相似文献   

18.
隋唐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全面发展的时期,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可以直观地捕捉到这段时期绘画的审美特征。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宏观地分析了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分别从隋唐绘画艺术之根——和、隋唐绘画艺术之气质——风骨、隋唐绘画艺术之诗意——意境、隋唐绘画艺术之外显——趣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隋唐绘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唐宋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鼎盛与重要转折时期,其绘画也是瑰丽多姿。而文人是社会意识的代表,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追求,最为充分地表现中国绘画的社会主流审美情趣。中国的艺术精神,可说由唐代水墨淡彩山水的出现而完成了它自身性格所要求的形式,才完成了文人进入绘画主流审美意识的舞台。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变迁,山水画取代了人物画却在其后不远的北宋时代迎来了它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人物画在唐代就走向了高峰,然而历代以来因因相袭,使人物画走向了程式化,造型方式过于雷同,失掉人物本真的细节,造成人物画发展的困境。中国人物画专业性素描,就是研究传统的同时,应该借鉴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提高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在教学上应该系统化,规范化,为培养现代型的人物画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