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使用自动能量校刻程序辅助非卢瑟福背散射分析技术,实现加速器能量的快速校刻,并用^16O(α,α)^16O 3.034MeV锐共振精确测量了W/Si样品的氧元素深度分布。程序的建议部分所采用的参数误差定量计算方法,简化了以往的能量校刻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蒙特卡罗方法,运用SRIM程序,模拟了Ar+轰击NiFe2O4铁氧体靶材的过程,研究了不同入射能量及角度Ar+轰击NiFe2O4靶材引起的溅射产额。结果表明:离子垂直入射时NiFe2O4中各元素的溅射产额和出射原子能量都随入射离子能量的增大而增大;各元素产额的比率在低能离子入射时,变化较大,但能在较大的入射离子能量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值;离子斜入射时,随着入射离子角度增加,各元素的溅射产额先增大,后减小,并在77°左右达到最大值;离子入射角度变化时,并不严重影响各元素之间产额的比率,且组分比率能在较大的离子入射角度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值。  相似文献   

3.
使用自动能量校刻程序辅助非卢瑟福背散射分析技术,实现加速器能量的快速校刻,并用16O(α,α)16O3.034MeV锐共振精确测量了W/Si样品的氧元素深度分布.程序的建议部分所采用的参数误差定量计算方法,简化了以往的能量校刻过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有效质量近似、传递矩阵方法结合边界条件计算了多势垒结构中电子的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数值计算了电子穿过矩形势垒的透射概率与电子纵向能量的关系,并以Ga1-xAlxAs/GaAs超晶格结构为例,对多势垒中电子输运的几个基本现象作了说明.分析了势垒的数目和宽度对El-ln T曲线的影响,共振隧穿的产生原因以及势垒数与共振劈裂尖峰数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测量了由14 .9 Me V 中子入射金属产生的反冲核的能谱.用活化技术测量溅射产额随靶与收集器之间距离的变化,用统一的原子阻止本领公式来计算溅射粒子在空气中的能量损失.溅射粒子的能量分布可由不同距离的溅射产额和能量损失导出.用这种方法第一次测量了 Mg 、 Al 、 Cr 、 Fe 、 Co 、 Nb 和316 型不锈钢等7 种样品的8 种核反应所产生的反冲核的能谱  相似文献   

6.
利用从核反应理论推导出来的Adler-Adler公式对裂变元素的俘获、裂变和总截面作相关分析,求取各截面的Adler—Adler共振参数。研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ADLTIF—3》,并以~(241)PU为例作了试算,求出了~(341)PU在能区0.681ev—14.14ev的Adler—Adler共振参数。  相似文献   

7.
利用Geant4模拟每核子能量在80~360 MeV内碳离子束(12 C6+)穿过靶质量厚度为0.5~4.0g/cm2的有机玻璃、铝、铜和铅后的角度歧离值和能量歧离值,并对比单能碳离子束直接进入水中和经降能片后再进入水中的Bragg峰.模拟结果表明:碳离子束的能量越高、降能片的质量厚度和原子序数越小,碳离子束经过降能片后的角度歧离和能量歧离值越小,其Bragg峰所受影响也越小.即若仅考虑角度歧离和能量歧离,则低原子序数的材料更适合做降能片.  相似文献   

8.
利用Geant4模拟每核子能量在80~360 MeV内碳离子束(12C6+)穿过靶质量厚度为0.5~4.0 g/cm2的有机玻璃、 铝、 铜和铅后的角度歧离值和能量歧离值, 并对比单能碳离子束直接进入水中和经降能片后再进入水中的Bragg峰. 模拟结果表明: 碳离子束的能量越高、 降能片的质量厚度和原子序数越小, 碳离子束经过降能片后的角度歧离和能量歧离值越小, 其Bragg峰所受影响也越小. 即若仅考虑角度歧离和能量歧离, 则低原子序数的材料更适合做降能片.  相似文献   

9.
用单能级布赖特——维格纳(SLBW)公式的迭加表示由单一元素的多种同位素产生的具有多个共振的中子总截面.应用复几率积分计算截面的多卜勒展宽.在给定共振能量和共振总宽度估计值的情况下,通过对共振透射率降落面积实验值的最小二乘法拟合,决定共振的中子宽度.以ALGOL 语言编写了中子共振参数面积分析程序,在国产DJS—21机上对~(237)Np 从44到52ev 能量范围内、包括八个共振的162个数据点进行试算,所得的结果与W.Kolar 的工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了一种数值计算方法,用来分析电子辐照电介质中电荷力学特性。根据实验测定的电子沉积曲线和剂量深度分布曲线,用有限差分法联立求解连续性方程和泊松方程,可以得到电介质内累积电荷分布和电场分布。在开路和短路二种状态下,电子辐照聚乙烯的电荷密度分布随辐照时间的变化显示了电介质荷电的过程。计算了不同电子能量时的电荷分布,并对电荷“记忆”效应作了模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微分消卷积分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模拟谱图与各种类型的实测谱图进行微分消卷积处理,说明该方法能使谱峰宽度减小,从而提高重叠谱图的分辨率,提高了重叠谱图的解析精度。  相似文献   

12.
一般非综合孔径雷达的方位分辨率受天线波束宽度的限制。要突破这种限制需要采用方位超分辨技术。该文介绍和分析了3种一般非综合孔径雷达的方位超分辨方法,包括去卷积法、角度权重法和相控阵雷达的相位权重法。对这些方法的性能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给出了数值仿真的结果。研究表明,去卷积法只适合于信噪比大于30dB的场合。在信噪比小于15dB时,角度权重法和相位权重法仍具有较好的方位超分辨效果。该文还从信息的角度分析了方位超分辨的实质,探讨了实现方位超分辨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根据探地雷达信号基本子波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适宜于探地雷达信号的反褶积算法。该方法将基本子波转化为一个位于子波绝对最大值处的尖脉冲,反褶积后,子波被压缩在绝对值最大处,而不是在子波的开始。它可以有效地去除基本子波的拖尾,压缩基本子波的长度,提高信号的纵向分辨率和信噪比。通过对探地雷达实验数据和高速公路检测数据的计算,表明了该算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震剖面的反褶积经常是地震勘探资料处理阶段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公认的提高剖面分辨率的有效方法.常规的反褶积方法已经很多,但如何在提高剖面分辨率的同时又有效地抑制噪声,提高剖面的信噪比,始终是困扰人们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反馈神经网络及其衍生物(TH网络)的地震剖面反褶积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效果明显,尤其在地震剖面中存在一些相隔较远的反射层时有很好的效果,充分显示了神经网络方法处理地震剖面反褶积问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16.
在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 ,分辨率与信噪比是一对相互制约的矛盾 ,为了在反褶积处理过程中控制信噪比 ,从理论上分析了反褶积后剖面信噪比降低的原因 .以不同相位子波为例 ,从时间域出发 ,利用最小平方反滤波原理计算出反褶积算子 ,并验证了反褶积后剖面信噪比的降低是受反子波能量的影响 .为了兼顾分辨率和信噪比 ,进而分析讨论了反褶积中的白噪化问题 ,提出可以用加入白噪的方法来控制信噪比 ,但白噪不易加入过大 ,否则 ,由于加入白噪后求出的反子波不再是原来子波的逆 ,从而又将影响剖面分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反褶积是目前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的主要方法,传统的反褶积大都建立在地震子波最小相位的假设之上,这 与实际情况下地震子波更接近混合相位的事实不符。由于地层的吸收作用,实际地震信号中的高频成分较弱,很容易 受到高频噪声的污染。地震记录经过常规反褶积处理之后,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降低了地震记录的信噪比,信噪比 与分辨率的矛盾在实际地震勘探中十分突出。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相位分解并能保持信噪比的混合相位子波反褶积 方法,实现混合相位子波反褶积,在提高地震记录分辨率的同时,能自动控制高频噪声对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影响,使得 分辨率和信噪比达到相对和谐,提高地震记录表征地下构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用“附加动量”水跃理论分析了掺气分流墩与消力池联合应用的消能机理,用跃后水深、水跃长度或单宽水跃容积减少的百分数,估计新增消能设施的经济效益。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消能的理论分析,计算了新增设施的消能量、跃后水深、水跃长度或单宽水跃容积减少的百分数。结果表明,采用掺气分流墩设施,可增进消力池的消能作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达到了附加动量水跃理论所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波变换用于提高过井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信噪比地区,由于受地震波有效频带的限制,传统的反褶积方法、谱白化方法均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而BCI技术又存在严重的多解性,因此文中提出以“接近地震子波”的小波函数作为基本小波,利用小波变换技术提高过井地震剖面分辨率的新方法.经实测资料验证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反褶积方法都基于传统静态褶积模型,这与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子波实际传播
规律不符。因此,在动态褶积模型基础上,结合地震波在地层中的吸收衰减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域的动态反褶积
方法。该方法将广义S 变换良好的多分辨特性引入到地震资料动态反褶积处理中,首先将非平稳地震记录的广义S
变换近似表示为静态震源子波的傅里叶变换、复数值时频衰减函数与反射系数广义S 变换的乘积,再采用多项式拟合
的方法对非平稳地震记录时频谱进行平滑处理,从而可估算动态传播子波和地层反射系数。本文方法不需要直接求
取Q 值,能够适用于变Q 值情况。理论模型和三维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改善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还
能有效补偿深部地层吸收所引起的能量衰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