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明确对“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肯定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并以摒弃文化负价值部分为前提。物质层面的落后,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思想界发现了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人文价值,它们对于消解科学价值的负面影响,保持心灵世界与物质追求之间必要的张力,都会起到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文化渊源是儒家文化的“秩序和平”论。近代社会以来,“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和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曾经试图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重新找回“和平”、“和谐”的理念,为中国寻找出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平、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中国化,并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物感说”,由此倡导“表现论”、“意境法”。西方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摹仿说”,由此倡导“再现论”、“典型论”。尽管二者都涉及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但是前者重在抒情,强调情感,意志的“真”,后者重在叙事,强调再现客观的“逼真”,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文化和传统诗学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一样,中国现代诗学在借鉴西方近代诗学基础上,主要趋向“再现论”;西方现代诗学诗呈现“表现论”、“象征论”和“再现论”并存的格局,而以前者为主,中西传统诗学现代化呈现出反差。  相似文献   

4.
“文人论政”传统是我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探究其发展动因,我们可以发现,其在近代的大放异彩,是中国文化传统与“西风东渐”的合力作用,是变革时期中国矛盾重重之社会现实的呼唤,也是近现代中国政治舆论环境的写真。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青睐,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国建立。然而由于近代以来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中“显性”与“隐性”教学目标的顾此失彼以及学生实用主义学习观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依旧处于迷失状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积极应对并有所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待传统文化要全面分析、理性弘扬,要拓宽视野、深化内涵,要言传身教、为人典范,还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的思潮中,只有文化问题才是近代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梁漱溟的文化观独树一帜,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他提出三路向说,并以“意欲”作为三路向说的核心观点,而同时胡适提出文化惰性论直接批判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本文意在探讨二者在文化观上的差异,从而对中西文明冲突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7.
平遥古城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县城原型,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平遥古城是由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民居集成的大型建筑群,是中华汉民族传统思想的精髓和北方建筑风格样式的完美体现;现存的大量原始而鲜活的金融史料和文物遗珍,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人类居住形式变迁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和中国近代金融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从远古至近代的几千年的发展中 ,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的最大特色。但是到了近代 ,随着国门被迫打开、中西文化交流加强和冲突加剧 ,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通过对西方文化传入方式的分析和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考察 ,揭示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市民文化和市民文学是在不断蜕变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重构中获得发展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和融汇构成一百年的艰难,一百年的尴尬,一百年的阵痛,一百年的壮烈。中国古代市民文学中所表现的文化冲突,如“本末冲突”、“城乡冲突”、“义利冲突”、“情礼冲突”等依旧是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基本的文化母题,只是它们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上展现出来的,它们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坛上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具有双重文化心态——“入世”与“出世一,其表现为价值观上“隐”与“见”的相互交织、为学上追求自由境界与迁就学术规范的双重意向。林纾形成双重文化心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所致,二是传统儒学的价值信仰体系使然。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是中国文化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的导引者。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既反对盲目排外,也反对全盘西化,提出“融汇中西”、建设中国新文化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一代文化大师特有的博大胸怀;他在主持全国教育工作特别是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力 排顽固,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将西方近代教育理念成功引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内。蔡元培“以一身兼东西文化之长”,其“迹近完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尤足令后世敬仰。他留下的大量著述,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地整理、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出现了一股留学生从政热潮,一向以理工科见长的留美生也纷纷卷入其中。从文化角度看,这一现象的形成,体现了美国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留美生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是经历过美国民主思想洗礼和民主政治浸染的留美生为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而作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更为根本的是,“学而优则仕”传统价值观对近代知识分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政治思想的产生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他的系统改革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改革变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一国两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精神的弘扬,他的民主法治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在人”的人治观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无理性的“继承”、“弘扬”上,也不可仅仅因其“失时”而一概否决。文化研究关键要深入地发掘传统文化外在形态下的隐秘结构,由此来审视、调整我们当下的行为策略。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把研究视角定位于日常生活层面,在系统考察中国人日常生活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二人关系”。孙氏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包括他的研究进路,对推进我们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以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村改居”工程普遍实施,“村改居”社区数量激增。与此同时,经历突然制度变动和身份转换的农民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村改居”社区自身的治理与发展也陷入困境。究其根源,是社会急速转型过程中由文化堕距衍生出的价值规范断裂和传统与现代冲突所致。基于此,打破传统熟人社会中维系人际关系的血缘纽带,重构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要求的“契约式”融合,通过完善社区服务和健全社区保障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手段来推进社区文化顺利转型应不失为“村改居”这种过渡型社区文化重建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修辞学的“得体”观,体现出语言表达对社会文化背景(即大语境)的关注。其实,任何一种修辞观的出现都不应是孤立的,它既是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语辞修饰的要求.同时又与传统的修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依据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的积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诗三百》所代表的“和美中正,适度中节”的精神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考察吕叔湘先生对“适度”与“恰当”原则的论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古代、近代、当代文化的辩证统一,体现在“和合”、“五常”、“自强”等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现代化之中。  相似文献   

18.
洪秀全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把基督教教义、仪式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小农意识以及民间宗教交糅融合。洪秀全的宗教思想从形式上看是试图以西方基督文化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但事实上并未突破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都产生了背离。其宗教思想虽然对近代社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也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传统艺术理论精华——“意象”审美的当代性立场,对水彩画这一年轻的“过门”艺术,在中国本土美术环境中的深入发展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水彩画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与融合点,水彩画艺术要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去求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拓展,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当代中国青年在思想和信念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出现了信仰危机和思想上的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的表征。为了使他们在“欧风美雨”的挤压和冲击面前,在横向的文化开拓与纵向的文明承传中,分辨是非,选准方向,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下树立起“文化自信”,必须强化流意识,打造兼容机制,整合传统文化,扬弃“欧风美雨”。而这正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