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动态度模型、变化幅度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相关方法,明晰了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并结合时间和空间尺度,探究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即依次经历倒"V"型→波动下降→加速下降3个阶段的更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幅度在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上分别呈现"中部高、东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具有地理上的集聚特征,热点区域存在明显空间极化的现象,并呈现"中心辐射递减"的分布形态,即热点区域形成"极核",次热点区域围绕热点区域分布,外围依次为次冷点区域及冷点区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非农业人口与农用机械总动力影响着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强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弱;农用机械总动力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增强;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非农业人口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减弱.关中地区的各县域单元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序地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钱琮晖    张永福      徐华君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381-390
探究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以喀什地区为例,采用网格分析、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手段,研究喀什地区2009-2019年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耕地面积、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距最近耕地距离、增减挂钩政策8个影响因子,进行地理探测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集聚特征显著,主要集中在叶尔羌河冲积平原和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呈现集聚中部、西密东疏的分布特征,在2019年达到核密度峰值;2009-2019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但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由0.011 0 km2减少至0.010 7 km2,10 a间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演变方式为自身扩展、新生/合并和消亡;坡度、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耕地面积、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距最近耕地距离是影响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增减挂钩政策对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不明显;各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桃市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结合农村聚落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人居环境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受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影响,且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明显;农村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权重最大,对仙桃市人居环境质量贡献最高;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各影响因素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基于2009—2016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异系数、相对变化率、人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在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空间差异时序变化呈现缓慢缩小与急速缩小阶段特征;(2)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用地扩张与收缩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性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城市数量在增加,区域扩张的态势在不断增强;(3)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关系失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失衡的城市不断增多,空间关联性增强;(4)农业发展水平与人口因素是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影响显著,人口因素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收缩影响力强。  相似文献   

5.
以历城区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及人均用地过大,用地粗放,变化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交通干线及地形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有重要影响,农村居民点呈现出向临近公路区域聚集的趋势,高海拔与高坡度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较大,分布零散,空间分布不合理.通过以上研究对揭示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弋  陈春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2):9378-9387
分析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居民点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参考价值。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关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1980—2015年华中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极限梯度提升决策树(XGBoost),结合SHAP模型解析其主导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华中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呈扩张趋势,新增居民点用地主要表现为对耕地的占用,农村居民点聚集分布态势明显,主要以局部集聚的形式分布,整体分布密度相对较低;斑块扩张态势明显,破碎程度增加,且存在显著的高值聚集现象;整体分布呈现随距离道路、水系距离的增加而明显衰减的状态;XGBoost结果显示较传统线性回归模型有更好的拟合性,社会经济因素中人口因素的影响是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欠发达平原县——兰考县为研究区域,在域内自然因素近乎无差别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欠发达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相关性及耦合关系,以期揭示欠发达区域农村聚落演化的特殊规律.研究发现:(1)2000-2020年兰考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了9.24%,而用地规模增加了12.54%,居民点数量减少和规模扩张在2000-2010年阶段更为显著;(2)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集聚性加强,但斑块间形状差异增大;(3)受城区影响,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具体表现为“近城规模大数量少且集中、远城规模小数量多且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3)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交通、城镇辐射、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型,揭示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格局演变规律,对重构城乡融合背景下山地都市边缘区乡村空间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及空间统计法探索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6年农村居民点呈现大规模低密度集聚分布与小规模高密度集聚的分布特征;农村居民点核密度由四大集聚地带逐渐向"多核心"式分散布局;农村居民点整体分布向东北扩张;地形地貌、政策规划、人口、区位、交通因素对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山地都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乡村空间重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桓仁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选取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5个景观指数,从居民点用地、规模、形态、分离度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并从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土壤侵蚀、经济发展3个方面进行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桓仁县农村居民点呈现出用地比重偏少,聚落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小,大部分规模较小,分布稀疏零散,分维数小、斑块稳定,分离度较大的景观格局;桓仁县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坡度均呈"倒数"关系,与土壤侵蚀呈较明显的线性关系,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以渭北旱塬黄陵县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和DEM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最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5年黄陵县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居民点提出了重构思路。结果表明:黄陵县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先增后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乡村聚落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聚落分布对地势、河流、道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人口与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政策调控等因素对乡村聚落布局影响日渐增强;乡村聚落的空间重构应基于各类居民点的客观条件和功能进行整体规划,散布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零星居民点应关注生态移民,保留居民点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心居民点应强化其联系和服务城乡的枢纽效应。  相似文献   

11.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3.
许多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都预言,真空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人们曾讨论过"真空"是否存在的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以帕斯卡为代表,认为真空存在,另一派以笛卡尔为代表,认为真空不存在,最后实验证明"真空存在派"正确.现代研究表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排除了真空物质后的空间",即"真空的真空"是否存在.本文探讨了与"真真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测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解答"真真空"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一维非自治时滞系统点态退化的一个例子,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曲面“侧”是一个重要而难以理解的概念,本文对曲面“侧”概念的讲授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曲面“侧”概念的“参照物”理解法,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影响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动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在梳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相关概念、测度方法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环境要素和非物质环境要素对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影响;提炼出有效支持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中观环境规划、微观环境设计和政策文化扶助层面的策略;指出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研究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对位异构体的对称性由核磁共振氢谱测定了工业十二烷基苯在硝硫混酸中的硝化选择性,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为75% ̄80%。以月桂酸和苯为原料,经氯化、酰化和还原合成了正十二烷基苯。在同样条件下研究了正十二烷基苯的硝化,由核磁共振氢谱和气相色谱分析,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仅为60%。根据空间位阻效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与甲苯,乙苯,异丙苯等短链烷基苯的硝化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