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服饰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翻译不仅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文化的翻译。文章从《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着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究,并以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蓝本,从服饰颜色词翻译方面小议一下翻译的技巧,从服饰的用料及配饰方面谈谈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语言之间的相融性和相似性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又成为语际翻译的障碍,即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本文从文化的五个因素,即语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分析翻译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3.
王玉虎  陆民  顾虹 《甘肃科技》2013,(19):77-79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即不可译性,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际转化的有效实现。从导致英汉文化差异的4个主要因素:历史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等方面来探讨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问的语义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间的交融.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民族语言差异中,从而增加了语际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即可译性限度.本文把同构及其相对性原理作为探讨翻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的理论基础,揭示该原理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体现,试图证明采用适宜的交通补偿手段可以降低甚至超越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创造了许多人物,这些人物的服饰对于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服饰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知识,通过比较与分析各种人物服饰的汉英翻译,探讨服饰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荣臻  焦亚南 《科技信息》2010,(29):I0111-I0111,I0119
世界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源源流长,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如何向世界展示翻译好本民族文化或者本民族的一些社会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本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是翻译学的根本任务。详细了解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翻译给本民族的文化了解者,也是翻译工作者的最大的欣慰。本文从民俗文化、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调节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同时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7.
苏进德 《科技信息》2010,(24):I0126-I012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存在争议的话题。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有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具体来探讨不可译性,以让译者正视不可译性,同时把握文化内涵的差异,力求翻译的忠实,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翻译理论研究则需要实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人们也许尚可举出大量有关不可译的实例,但我们深信不可译性并非绝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从字型层次、语言层次、词汇层次、句法层次、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着手,通过补偿手段向可译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翻译中译出语和译入语在意义与功能方面能同时做到对等的情况极为少见,英汉翻译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是相对的。本文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主要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英汉翻译存在的不可译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翻译中应尽最大努力保证上下文理最重要或最突出的意义的准确传译,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10.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11.
杨娜 《科技信息》2008,(8):209-209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将从意境,意象,修辞,用典,音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仅是转述文本信息的语言行为,亦是语用行为,更是认知和诠释跨文化因素的文化行为。可以说,文化是体现语用行为的翻译之内核。文章从跨文化译境中的关联视角,研究广义和狭义的跨文化译境以及相关的文化效应,认为译者的文化认知能力的高低和文化敏锐性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文的文化效度。  相似文献   

13.
在数千年的人类翻译史中,与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始终是翻译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尽管可译派和不可译派都有自己的理据,但纵观整个翻译史,持可译论的翻译家无论在人数还是建树上都是胜利的一方.在文学翻译领域.自但丁以来就有这样一种观点,由于文学作品的内涵既在形式又在内容,还涉及文化内涵.因此文学翻译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由于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语言基础、语言功能基础、沟通人类思想的同构机制以及语言的代偿性.形成了足以抗衡语言相对性和特殊性的不可译性.在翻译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翻译补偿.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文本,不论是文学作品或是科技作品的可译性.(夏廷德,2007:32)本文试图通过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补偿的运用及其效果,论证文学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4.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被赋予很强的文化性,被视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总体上,文化具有可译性,只是存在一个可译性限度问题。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该充分合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平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把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降到最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以来是翻译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的杂化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根据语言的特性探讨翻译的不可译性与语言的杂化。从语言和文化的异同性分析不可译性形成及其其产生根源,从语言和文化的相同性入手探讨语言的杂化,并分析最终各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于《诗经》的理解和阐释自来见仁见智,英译古诗更是各有纷呈。中外译家对《诗经·有狐》篇的理解和翻译也是各见千秋、各执己见。本文从形式与内容的传达两方面比较分析《有狐》的三种译文,以韵体译和散体译、文化译与文学译的策略选择见证各译文的风采,以不同译文的解读中多方位再现《诗经》翻译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试论词汇空缺的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源语中表达文化异质的词语在译入语中就成为“词汇空缺”。其可译性的基础是各地域文化共同的文化共核、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普遍性、译者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开放心理、翻译的性质。不可译性与可译性是相对的,前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后者转化。词汇空缺有异化和归化两种译法,其用途不一。  相似文献   

18.
在译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本文作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进一步尝试对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翻译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翻译障碍,并将这些障碍大致划分为语言、风格及文化三大类障碍,从而证实了翻译中不可译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朱军 《科技信息》2009,(15):189-190
“可译性”问题历来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论者的观点,说明翻译要受历史性、相对性和译者的主体性等方面的制约。翻译是可以完成的,但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翻译的辩证本质。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语言、宗教、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原因,翻译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汉、藏语传统翻译思想中也都有不少有关不可译现象的论述。文章立足不可译的内涵界定与原因探析,梳理了汉藏文化中不可译思想的历史脉络,并对两者间的异同从文化差异、产生机制、实施场所、系统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