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气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等,其中水汽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约占95%;二氧化碳的贡献率约占3.62%,而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大约只有0.105%左右.IPCC过分夸大了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时气候变暖的影响.IPCC认为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阐述了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对造成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类原因进行讨论.探讨气候变暖对自然灾害、水资源、农业生产、生物种类、疾病发生、海平面变化等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东 《甘肃科技》2016,(21):25-26
人为原因导致的全球变暖,严重影响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于水文水资源有着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文水资源对于当今世界的影响巨大,因而对于气候变化和水文水资源的变化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探究了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的作用关系和影响分析,探讨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人为压力源的强度和多样性日益增加已引发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类似,海域缺氧现象的频发使得缺氧现象成为重要的全球压力源。本文以贝类为研究对象,综述了缺氧的定义和等级、缺氧的原因,并集中探讨了缺氧胁迫对贝类免疫系统的影响,以期为贝类养殖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我国贝类产业能够及时应对未来环境变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尽管世界上对全球变暖还存在着诸多争议,但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全球变暖将对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各国共同的必要措施。清洁发展机制就是产生于这一背景下,任何经济现象都可以找到合适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其存在的原因,本文从国际贸易角度简单分析清洁发展机制存在的原因,探求在不同时期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碳(CO_2)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排放的CO_2更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IPCC过高地估计了CO_2对温室效应的贡献,过分夸大了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迄今为止,自然因素仍然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灾害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减排CO_2,并不能阻止和预防气候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世界博览》2011,(14):11-12
过去十年里,全球平均气温不再上升的情况常常被“气候怀疑论者”作为否认人为的全球变暖因素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气候正经历着明显的变暖过程。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发现,特别对国内近几年的研究和评估结果做了简要介绍。研究发现,无论是观测到的过去变化,还是预估的未来趋势都表明,中国地表气温的增暖均比全球或北半球明显。但是,目前还不能对过去气候变化的原因给出明确的解释。对未来气候趋势预估的可靠性也还比较低。如果过去50年的气候变化确由增强的温室效应引起,同时预估的未来趋势也是可信的,那么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必须给予更严肃的考虑。  相似文献   

9.
以“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低碳论,认为以化石燃料为主的高碳经济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将会给人类带来生态大灾难。因此,人们必须学习低碳知识,开发低碳能源,实施低碳经济,实践低碳生活。实际上,低碳论基本上是“气候变暖”论的翻版,只不过增加了低碳的内容。理论和实践可以证明,地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没有完全的正相关关系;二氧化碳并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历史事实表明,温暖的气候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节能减排是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方针。目前,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是:能源资源消费数量巨大,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不是同一个概念。节能减排战略的减排对象是大气污染物;“低碳经济”的减排对象则是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目前,二氧化碳,还没有被国家列入大气污染物。节能减排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没有直接关系。以“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低碳论,缺少足够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充分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全球和中国降水、旱涝变化的检测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持续严重干旱和暴雨洪涝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影响,近些年来随着观测记录的加长和对更多的复杂气候模式和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的观察统计,对全球和中国的降水与旱涝变化评估和预估有了更深入研究,注意到20世纪全球和中国降水有多年代际波动,近几十年洪涝和干旱在局部地区频繁发生,如我国的长江流域多发生洪涝,华北地区持续干旱。预估21世纪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和全球变暖,全球和中国的降水将可能增加,尤以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强度增加明显,而中低纬度部分地区干旱日数将可能增加,应该引起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卫生等有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最近20多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出现了显著上升,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物候现象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物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正在成为物候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领域。概述了当前物候对全球变暖响应研究的主要进展,基于实地动植物等物候观测和遥感监测的大量研究表明,近期动植物等物候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其与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是对全球变暖的明显响应。  相似文献   

12.
李华 《河南科学》2012,30(5):556-559
研究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减排对策及其对经济环境的影响.根据构建的全球变暖的宏观经济脉冲模型,讨论了各参数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并对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是指一段较长的时段内,平均气温等气象要素明显高于历史同期的正常水平。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我省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近年来,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过去的100多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3~0.6℃。我国北方地表温度也已显著变暖。近90年来,东北地区冬季温度上升了0.5~1.0℃;华北地区建国以来年平均温度上升1.2℃。在全球变暖的同时,世界一些地区气候出现异常,旱涝和风暴增多。全球变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过去的1000里,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8厘米,我国沿海一些地方由于地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幅度甚至达到100厘米以上。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致使…  相似文献   

15.
<正>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通过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到国家和全球的粮食安全。由  相似文献   

16.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而近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究竟是什么引起全球变暖,目前还没有一个彻底的说法。本文从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入手,首先具体地比较了不同气体的温室效应,然后说明它们造成的全球变暖程度。最后提出海洋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要超出人们的预测,是全球变暖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通过数值试验方式,检验了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副热带-热带经圈环流(STC)的影响,结果发现由于全球变暖的信号主要位于中高纬度,中低纬度(特别是风场)的变化相对不大,导致STC的响应很弱,其变化低于自然变率.  相似文献   

18.
从三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关于全球变暖与沼泽生态系统的研究:①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无法争辩的事实;②沼泽是各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和汇,因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③全球气候变化又有可能对沼泽生态系统的面积、分布、功能和结构等造成巨大的影响,也可能对气候系统形成负反馈.并针对已有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过去的100多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3~0.6℃。我国北方地表温度也已显著变暖。近90年来,东北地区冬季温度上升了0.5~1.0℃;华北地区建国以来年平均温度上升1.2℃。在全球变暖的同时,世界一些地区气候出现异常,旱涝和风暴增多。全球变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过去的1000里,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8厘米,我国沿海一些地方由于地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幅度甚至达到100厘米以上。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致使大气低层“温室效应”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我国正在积极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科学技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