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主体功能区格局为基底,以县域行政单元为研究尺度,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研究分析福建省及其各主体功能区在《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前后的"三生"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规划实施后,各主体功能区的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用地的变化幅度和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减缓趋势,且生活—非农业生产空间规模在不同主体功能区间呈现差别化增长,即优化开发区城镇化规模增长速度得到合理控制,而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进一步推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化建设适度加快等.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为今后福建省各主体功能区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效果和效益,在碳中和视角下对广东省121个主体功能区县进行碳平衡测算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并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主体功能区提出空间低碳优化策略。碳平衡测算结果表明:自2012年的《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各类主体功能区的碳中和工作成效总体初步显现,但仍有一部分主体功能区县的实际发展与规划定位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2017年,有14个优化开发区县的净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重点开发区中除了赤坎区、霞山区和城区等8个县(市、区)的发展方式相对较好外,其他31个县(市、区)在加快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对突出;有12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和6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净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有13个农产品主产区县的耕地碳吸收量呈现减少趋势;121个主体功能区县中,仅连平县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主体功能区理念为指导,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成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对策,以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鄱阳湖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4.
主体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管制举措之一,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明确要求.编制县域主体功能区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以河北省平泉县为例,建立了区划的指标体系,利用"反规划"法和3S技术,进行县域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区划,将全县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导功能区,明确了各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建设和发展方向,为推动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及生态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16,(12):2063-2067
形成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一个区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的绿色发展关键之一.以濮阳市为研究对象,划分濮阳市主体功能区,分别提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和国土开发要求;构建"一核二轴四级"为特征的市域城镇化格局,明确各空间单元发展方向;提出了蓄滞洪区优质粮食生产区、沿黄有机水稻生产区、黄河故道优质果蔬生产区、沿黄绿色奶牛养殖带、沿国道106生态观光农业带组成的"三区两带"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格局,明确农业发展空间各单元发展策略;提出了平原土壤沙化控制农业生态区、濮范台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沿黄生态走廊、沿金堤河生态走廊组成的"两区两带"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了生态空间各单元的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对目前生态功能区划众多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将GIS技术应用到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生态功能区划中。根据研究区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差异,把区域划分成四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即北部森林生态重点保护区,中部林、药、养殖、矿产限制开发区,中部粮、椒、果、城镇与贸易重点开发区,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区,并综合考虑区域实际情况进行深一步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7.
流域经济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关注的热点之一,科学合理的流域发展模式,是实施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主体功能区布局为流域经济区从宏观和整体统筹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借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想对各单元开展国土空间开发水平综合评价,分析经济带内各地区现有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保护重要性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开发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找出流域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区划特征和规划布局,寻求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与区域内主体功能区布局之间的耦合协同,并提出空间协调衔接、功能耦合调控、分工协作一致的协同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优化开发区是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规划纲要赋予了优化开发区"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资源价格偏低。优化开发区要转变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必须进行自然资源价格纠偏。  相似文献   

9.
<正>开化县作为浙江省被《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县(市、区)之一,2013年,又被列为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试点县。围绕"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体要求,延续"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开化县适时提出了建设"国家东部公园"的生态发展新平台,探索如何在更严苛的环境准入条件下发展生态经济,进而惠及民生的途径。一、通过项目引领和创新主体培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开化合成有机硅新材料研究院建设项目"的落实,提前完成年度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结合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选用Shannon-Wiener指数、蓄积量、生长量、森林覆盖率等因子对云南省元阳县的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该县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针对不同地区林业资源的现状,进行合理规划和评价,将元阳县林业资源分为生态功能区、社会功能区、经济功能区,旨在促进元阳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在区域经济开发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发军  姚梅 《河南科学》2010,28(12):1604-1608
在对全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并按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良好区和资源开发区对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主体功能区布局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目的,对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该文以形成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布局为导向,基于主体功能区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分别提出了基于城镇、生态、农村,交通空间布局的旅游发展战略优化.依据湖北省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现状特点和主体功能定位,分类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战略重点,最后提出适应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布局的旅游总体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3.
2011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按照生态脆弱性和生态重要性两个指标,划定了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4种类型。甘肃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于2008年开始,2017年设计区县数量增加到48个,其中祁连山地区所属县域全部属于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1],运用遥感及环境监测技术,利用2016-2017年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高分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数据,结合环境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依据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系统对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生态发展区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依据主体功能区理论及本省实际确定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之一。生态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是生态保障,发展的原则是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发展区,需要明确生态发展区划分带来的影响。科学制订生态发展区建设的目标,逐步解决生态补偿、工业发展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方法.确定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区域规划、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齐齐哈尔市辖区县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划分出相对安全等级,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市域空间格局概念规划.  相似文献   

16.
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但又存在明显差异的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主体功能区划是保障生态功能区划落实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两项工作各有侧重,不能替代。因此,研究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概念、编制依据、评价内容及其关系,对于指导两区划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背景调研、生态环境评价及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发生学、生态结构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剖析了各类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特殊生态环境保护区的结构与服务功能;在深入理解生态安全内涵的条件下研究了指标体系框架,并以锦州市华北山地林业生态功能区为例探析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研究了指标体系在生态环境评价及生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和GIS技术,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结合土地建设适宜性、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国土主体功能的划分,旨在明确各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建设和发展方向,为推动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及生态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城固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分别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源涵养3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选取土壤侵蚀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性2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生态敏感区红线;根据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划,划定禁止开发区红线。将3类"红线"叠加,最终划定城固县生态功能红线。其中,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区范围1 088.61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9.1%,生态敏感区红线区范围277.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2.5%,禁止开发区红线区范围74.4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4%。全县生态功能红线区范围1 234.76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5.8%。  相似文献   

20.
结合宁夏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在理论研究与主体功能区细分的基础上,收集并整理宁夏各县市2001—2010年的数据,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指标体系及效益函数,运用协调度模型核算出各县市近10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按照宁夏主体功能区划分聚类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整体协调发展度偏低,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协调型和过度发展的勉强协调型之中,并且四类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度并不均衡,各有差异.最后提出了促进宁夏各主体功能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