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渤海稠油为原料,研究了空气低温催化氧化对稠油组成和性质的影响;并抽提分离出氧化稠油中石油羧酸,制成石油羧酸盐,评价其乳化性能;最后以稠油氧化程度、乳化助剂加量、含水率和乳化温度考察了助剂作用下氧化稠油的乳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稠油经空气低温催化氧化72 h后,沥青质+胶质下降了4.4%,相对平均分子质量减小5.18%,氧化对稠油起到了一定的改质作用;同时稠油酸值由氧化前的2.78 mgKOH/g增长到5.05 mgKOH/g;石油羧酸盐能形成较低的油/水界面张力,具有良好的乳化效果,稠油经空气低温催化氧化后,在复合乳化助剂作用下产生自生表面活性剂,形成水包油型乳液体系达到乳化降黏,降黏率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2.
在30%双氧水和醇组成体系中,聚合物负载的苯亚硒酸试剂可有效地促进过氧化氢氧化肟转变成羧酸酯;相应伯醇和仲醇的羧酸酯的产率中等到良好,但在含叔醇的体系中没有相应的羧酸酯生成,聚合物负载的苯亚硒酸试剂无需处理即可循环使用,其活性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聚乙二醇(PEG)溶液共混改性聚羟基丁酸酯(PHB)。DSC、WAXD及力学性能实验表明,PHB/FEG共混物经溶液成膜后,PHB相和PEG相的非晶相部分是热力学相容的,少量PEG的加入,能提高PHB相的结晶度,降低PHB相的熔融温度,减小球晶尺寸,PHB的脆性和加工温度有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乙二醇与尿素在不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氨基甲酸聚乙二醇酯,并得出了最佳合成工艺.制备氨基聚乙二醇酸(盐)酯的最佳实验条件为在PEG1540和urna的摩尔比为1:2.2的条件下,用SnCl4催化,150℃反应4h,产率为78%.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中使用了气相色谱、核磁共振氢谱及高分辨快原子轰击质谱跟踪了带α-取代酯基(羧酯基和磷酯基)的不饱和羧酸酯的碘诱导环化反应,提出一个新的中间体的概念和相应的反应机理,并根据该机理对反应条件作了改变,首次合成了带有α-取代酯基的不饱和羧酸酯的内酯化产物。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中使用了气相色谱,核磁共振氢谱及高子辨识快原子轰击质谱跟踪了带α-取代酯基(羧酯基和磷酯基)的不饱和羧酸酯的碘诱导环化反应,提出一个新的中间体的概念和相应的反应机理,并根据该机理对反应条件作了改变,首次合成了带有α-取代酯基的不饱和羧酸酯的内酯化产物。  相似文献   

7.
 200 ℃下四方结构的二氧化钛(TiO2)与氧化石墨烯(GO)复合纳米晶在一个装有适量钛酸四丁酯、无水乙醇、氧化石墨烯和蒸馏水的密闭的水热釜中加热12 h后被制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一系列分析仪器被运用来揭示二氧化钛与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晶是由粒径大约160 nm的四方结构的二氧化钛纳米晶与氧化石墨烯复合而成,通过紫外吸收对其光学性能进行了必要的测试。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步法表面接枝聚合技术,通过热活化脱除偶合半嚬哪醇(BPOH)基团而产生表面自由基,引发二苯甲酮(BP)光活性单体4 甲基丙烯酸二苯甲酮酯(BPMA)与4,4′ 对甲基丙烯酸二苯甲酮酯(DMABP)在聚丙烯膜(CPP)表面进行接枝聚合,将大量光活性BP结构单元引入到膜表面,进一步在UV光辐照下将疏水聚合物聚苯乙烯(PSt)、亲水聚合物聚乙二醇(PEG)及生物大分子牛血清白蛋白(BSA)偶合固定在膜表面。考察了光照时间及引发剂BP浓度对偶合BPOH基团的影响,研究了热引发光活性BP单体表面接枝聚合温度、单体组成对接枝效果的影响,采用UV-Vis光谱、XPS分析及表面水接触角测定表征了表面接枝量及性能变化。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接枝反应,DMABP反应活性要高于BPMA;固定PSt后,接触角明显增加,表面疏水性增强,固定PEG和BSA后,接触角下降10°~20°,表面亲水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聚乙二醇(PEG-2000)/埃洛石(HNT)/四氧化三铁(Fe3O4)复合相变储能材料.通过透射电镜(T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对所制备的相变材料进行表征,讨论埃洛石和四氧化三铁改善聚乙二醇相变性能的原因.结果表明:聚乙二醇很好地吸附在埃洛石的表面并保持了纳米管状结构;磁性Fe3O4纳米颗粒的存在可有效提高相变复合材料的相变温度与相变潜热.  相似文献   

10.
以电弧法制备的纳米Zn粉为原料,采用在空气中露置的方法对其进行氧化,利用X射线(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及能谱研究了纳米Zn粉氧化后的形貌、显微结构、含氧量和氧原子的位置,比较了氧化与未氧化的纳米Zn粉中氧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XPS分析表明在RuO_2 在O(a),OH(a) H_2O(a),Ols529.5,531.0, 532.0 cV.RuO_2提出了Ru_2O_3氧化生成的RuO_4 解析氧的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SAN)在二氧六环(DOA)中的碱解行为.结果表明聚乙二醇(PEG)能促进SAN的碱解,尤其是促进腈基转化为酰胺基;随反应时间的增加,酰胺基进一步转化为羧基;PEG分子链长对于SAN碱解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Highly porous materials such as mesoporous oxides a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est for catalytic, sensing and remediation applications: the mesopores (of size 2-50 nm) permit ingress by molecules and guests that are physically excluded from microporous materials. Connecting the interior of porous materials with a nanoscale or 'molecular' wire would allow the direct electronic control (and monitoring) of chemical reac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nanostructures for high-density electronic materials. The challenge is to create an electronic pathway (that is, a wire) within a mesoporous platform without greatly occluding its free volume and reactive surface area. Here we report the synthesis of an electronically conductive mesoporous composite--by the cryogenic decomposition of RuO4--on the nanoscale network of a partially densified silica aerogel. The composite consists of a three-dimensional web of interconnected (approximately 4-nm in diameter) crystallites of RuO2, supported conformally on the nanoscopic silica network. The resulting monolithic (RuO2//SiO2) composite retains the free volume of the aerogel and exhibits pure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In addition to acting as a wired mesoporous platform, the RuO2-wired silica aerogel behaves as a porous catalytic electrode for the oxidation of chloride to molecular chlorine.  相似文献   

14.
应用Ewen’s改良多聚醛品红染色方法,对雌性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成虫神经分泌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在前脑中存在有两群属于“A”型神经分泌细胞.愈合腹神经节中亦有分散的“A”型神经分泌细胞.脑神经分泌细胞中的神经分泌粒通过其轴突传送到心侧体中释放.心侧体为神经血器官.虫体在进入成体阶段后到产卵期间,其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在形态及染色性上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 RuO_2电极在不同烧结温度和电解时间条件下表面形貌的观察与 AES分析,推断出RuO_2 电极的活性中心是氧结构空位,在电极表面凸处氧结构空位较多;随着电解的进行,电极活性降低,氧结构空位减少,但在凸处的比在凹处的减少较多,故认为反应点较多地集中在表面凸处。  相似文献   

16.
Ti/MnOx型阳极的中间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镇海  王森 《贵州科学》1994,12(4):33-36
本文研制了一种Ti/SnO_2 RuO_2 MnOx/MnOx电极,用SEM观察了表面形貌,通过EDS确定了电极表面元素相对含量,该电极在20%硫酸中电流密度(i=40KA/m~2)下的寿命达三十四小时,并初步探讨了其电极失活机理。  相似文献   

17.
以获得的抗HMG_(14)McAb为探针,运用间接荧光免疫技术,对果蝇(D,Vivilis南京)唾腺染色体上HMG_(14)的分布及其HMG_(14)与活性区“puff”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1)HMC_(14)分布在唾腺染色体所有的横纹带上;(2)在“puff”区,HMG_(14)有增加的趋势;(3)DNaseI处理可以使染色体上的HMG_(14)丢失。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HMG_(14)是染色体上的一种结构性蛋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制备高效稳定的催化臭氧氧化催化剂,研究了不同载体负载Ru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效果。结果表明:以Ru作为活性组分时,不适合采用SiO2载体;以Al2O3为载体的RuO2/Al2O3催化剂对有机物的吸附较少,催化作用明显,但是氧化过程中会产生铝溶出的问题;而以活性炭为载体的Ru/AC催化剂对有机物吸附能力较强,催化作用明显,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且催化过程中没有金属溶出的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催化臭氧氧化催化剂。  相似文献   

19.
催化剂载体对催化臭氧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备高效稳定的催化臭氧氧化催化剂,研究了不同载体负载Ru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效果。结果表明:以Ru作为活性组分时,不适合采用SiO2载体;以Al2O3为载体的RuO2/Al2O3催化剂对有机物的吸附较少,催化作用明显,但是氧化过程中会产生铝溶出的问题;而以活性炭为载体的Ru/AC催化剂对有机物吸附能力较强,催化作用明显,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且催化过程中没有金属溶出的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催化臭氧氧化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用内径3mm,长2m的不锈钢柱,内填PEG-12000,Na3PO4,101固定相,对醋酸与二甲胺缩合产物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确定了色谱分析条件,测定了各组分的热导相对质量校正因子。该柱在所给条件下可满足对醋酸与二甲胺缩合反应的研究和工业产品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