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是: 1、美国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并不高。据统计,消费类工业新产品设计、研制的成功率为50%,新产品工业化试生产的成功率为45%,新产品市场消费的成功率为70%。 2、美国的新产品多数是改进型的,全新的产品是少数。统计表明,真正填补世界空白的新产品占10%。 3、美国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和银行  相似文献   

2.
卓有成效的美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9月,我们参加了由国家科委组织的赴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考察培训活动。在美期间,我们听取了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大学教授、我国驻美使馆科技参赞、技术公司总裁等就当前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的关系。美国国家科技水平、克林顿政府的科技政策、美国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方式等方面问题的讲座;与大学、公司、矿产协会、郡政府等机构进行了有关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座谈和考察,收益匪浅。一、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及作法二战以来,美国在科学技术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美国在科…  相似文献   

3.
美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美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研究发现,美国拥有健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该体系营造了创新的政策环境,对研发成果的归属、专利授权、专利权使用费的分配方式、技术转让机构的设立、技术转让的激励措施等都做了系统的规范,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其经验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尽如人意。而美国高校凭借完善的制度保障、强大的管理团队、完备的工作流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做法,对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特点(下)倪力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北京100017)三、企业、大学、政府研究湖构、民间组织加强合作,共同们进科技发展和科接成果转化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一些高新技术、尖端技术项目开发难度大、耗资大、风险大,不是个别企业或某个大公...  相似文献   

6.
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特点(上)倪力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北京100017)最近,笔者随赴美中国经济管理高级研讨班就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访问了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等地,参观考察了一些著名大公司、大实验室、大学、政府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7.
左闵闵 《广东科技》2012,21(22):65-67
众所周知,美国科技实力位居世界首位,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实力超强。据不完全统计,全球领先的大学有四分之三位于美国,全球70%的诺贝尔奖得主在美国工作。美国的科技实力强大体现在其巨大的研究开发投入和产出上,体现在其研究开发所涉及领域的广度、  相似文献   

8.
新产品开发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也是企业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表现,新产品开发成功与否往往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为做好新产品开发工作,提高新产品开发成功率,本文介绍了新产品开发的一种模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史柯 《华东科技》2001,(2):28-29
目前,美国科技仍保持几乎全面的世界领先地位。在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推动下,美国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促成了美国经济实现有史以来最长时期的增长,并保持了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出现了所谓“新经济”的雏形。 一、新世纪若干重点科技领域及其对经济推动作用分析 1.信息技术仍将是科技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并将显著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渗透 从80年代末开始,信息技术就一直是美国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信息技术产业只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对GDP增长的贡献却超过了三分之一。它也是最具有“研究开发密集型”特征的产业,1997  相似文献   

10.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保持强劲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新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否往往关系到企业的成败.然而,统计表明,新产品开发的失败率却很高.为降低开发风险,提高成功率,可考虑通过选择最佳的产品项目来实现.为确定最佳产品项目,我们尝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引进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2002,(6):21
根据《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已经开始认定申报受理工作。申请对象: 在北京市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不受所有制和技术来源地的限制。申报条件: 1、符合《北京市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范围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即“旨在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研究与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实行产业化的项目”。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低的诸多因素,如教师偏重理论研究,忽视应用开发研究;高校科技成果因经费紧缺未经中间试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艰巨性等.探讨高校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这一状况的对策和措施:①理顺转化机制,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专门从事技术转化工作;②高校应把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及转化工作放在优先位置;③加强成果管理、提高转化质量;④高校成果的内部消化;⑤加强高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13.
从创新环节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活动.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一般需要经过技术原理构思阶段、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工业化试验四个发展阶段.上述四个阶段前后一贯,共同构成了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阻碍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作出如下规定: 一、鼓励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 1.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高新技术成果向有限责任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出资入股的,高新技术成果的作价金额可达到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另有约定  相似文献   

15.
崔英 《科技信息》2013,(8):118-118,120
本文以提高新产品开发综合成功率为目标,从项目风险及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新产品开发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新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风险处理的方法要有侧重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第一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加快新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美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许多政策措施,尤其是为转化项目提供充足的经费、重视成果信息推广服务、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激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等举措,对中国建设及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法律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勇  周红枝  谷佳 《创新科技》2021,21(1):53-61
选取"武汉·中国光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技术企业为对象,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顾客参与对新产品开发(NPD)绩效的影响,分析了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及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顾客参与对知识整合和NPD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在顾客参与和NPD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吸收能力正向调节顾客参与和知识整合之间的关系,但对顾客参与和NPD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顾客导向的产品创新理论成果,同时对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成功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在大学与企业界之间担任“桥梁”角色.连接从基础研究至新产品开发的全方位研究。其中。特别注重共性技术的开发及其成果转化,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儿童的基本生活场所,也是儿童接受消费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儿童的消费行为的形成具有直接和长远的影响.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将家庭关于儿童消费的动机归纳为5方面,并明确了家庭消费对儿童消费的主导作用,然后针对家庭消费特点提出了关于儿童用品设计的注意事项,并对儿童用品设计市场的未来进行预测.可为儿童产品的市场销售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一个向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决定了消费方式、消费内容以及消费水平,而消费和市场又为生产提供不竭需求,拉动和促进生产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地开发出满足人类需求的新产品,创造出新的消费、新的市场.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造消费、创新引领市场,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