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译法是一种经常能够使用到的翻译方法。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某些句子是不能按照词语的意思逐一对照进行翻译的。要使句子翻译得更通顺、流畅,可以在不改变句子本来意思的条件下,适当的转换词语的词性,使翻译效果更符合英语或者汉语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西文化、思维和认知模式的差异,英汉句子结构在逻辑关联和语序排列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英汉句子互译不仅是句子意义层面的转换,还涉及到句子逻辑关联方式的重构和语序的重新排列。分析比较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关键还在于可以挖掘和提升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深化翻译教学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转换生成语法提出句法应分为两部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语言中的句子是人类将以深层结构形式存在的概念系列活动转换为以表层结构形式发出的信息系列活动。因此乔氏提醒语言学家不可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表面的相似可能掩盖内在基本性质的差别。根据该理论,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注意句子的表层结构,而且要注意句子的深层结构,只有这样,翻译才可真正做到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4.
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特殊性使它有别于词典中的词目译义和文学翻译。将象似性理论引入英汉词典例证翻译的研究,是运用句法结构象似性高以及例证翻译多在句子层面上进行的特点,探讨英汉词典例证翻译形式与意义的对等和转换。从距离、顺序和数量等象似性原则入手,研究英汉词典例证翻译的特殊性,探索双语词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殷二永 《科技信息》2010,(32):I0176-I0177
“打”在句子里作为表现句子主体的动作时有不同的表现,表达的意义也不同。翻译时需准确把握,尤其是在不同语境下对语义的准确翻译。本文对其在句子中的不同表现,分析研究中日翻译异同,探讨如何更为准确地翻译。  相似文献   

6.
谈谈翻译与翻译教学中的见木不见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统一体,在翻译和翻译教学过程中,无论词语的采摘与锤炼,还是句子的调整与安排,都是形式方面的问题,它必须服从于特定的内容。然而,有些翻译作品往往是内容服从于形式,翻译教学则强调词类转换和句子成分的转换,结果出现一些通弊,诸如词不达意、句子洋化、语气不通、表达呆板、缺乏风格等等。概括起来说,这些弊病就是顾小不顾大,见木不见林。下面,就从翻译作品和论翻译理论与技巧著作中摘取一些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7.
尤金·奈达运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大胆地提出了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过渡翻译的设想。他认为最有效、最科学的翻译方法是采用一种分三阶段进行的转换:(1)拿一个原文句子,追溯出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2)将这些核心句从原文语言中译过去;(3)按照翻译过来的核心句生成译文语言中的表层句子。国内有些学者认为这种转换生成翻译法的可取之处,主要在于它使语言的过渡在“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上进行,因而译文的准确性高;但不足的是这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劲柏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8):88-89,94
思维和语言紧密相关。本文对比分析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在汉英句子结构上的表现,进而将此对比分析结果应用于汉英长句翻译之中,探讨了转换句子结构、拆句和并句等翻译长句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9.
深层结构理论在英文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英译句子中一些典型错误的分析,来探讨有关语法结构的问题。并举例证明传统语法和传统的翻译技法远远不能对此做出满意的结论。文中所述的乔姆斯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区别,同样也适用于翻译领域,对其理论的理解将会给翻译工作者进行有效、正确的翻译带来良好判断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由于英汉语言习惯的差异,在表达同一种意思时,往往会从不同的视角入手。本文以英汉互译中的常见的三种视角转换:用词上的动态与静态转换,句子翻译中的肯定与否定转换,主动与被动转换总结如下,希望对翻译初学者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翻译和思维逻辑有极其紧密的联系。逻辑活动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原语和译 语间进行思维逻辑的转换。从三个层面上阐述了逻辑转换在翻译中的作用:逻辑对确定词义的作用、逻辑对确定译语 句子表达的作用和逻辑对从篇章结构角度检验译文的正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澜 《太原科技》2004,(1):88-90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语际的意义转换必然受共时条件和历时条件的制约。文学翻译应当适应共时性,也应当适应历时性。共时性指多样性和同一性,历时性指可变性。在整个翻译历史的长河中,译文从来就不是尽善尽关的,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译者进行英语成语翻译时,文化对译者的理解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可见,英语成语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民族特色。在翻译时,译者了解英语成语的产生和来源将有助于他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或其他的方式。其目的都在于准确进行语际的意义转换,尤其是文化意义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从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分析认为:翻译时双语间语义不能完整转换的主要原因是英汉文化空缺和词义冲突。同时指出要达到翻译的真正目的,翻译时译者要有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意识,要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还要细心辨析英汉词汇的内涵、隐喻及其用法。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近代翻译家严复说过,译者有三难: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对原文忠实;“达”就是语言要通顺畅达;“雅”是指文字古雅。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准确而灵活地再现原文。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史上很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两种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1、直译法所谓“直译”,是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法,句子结构与原文较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介绍当代翻译理论解构主义下的翻译思想。通过分析泰戈尔所著《飞鸟集》的译本中对词、短语和句子的解构,试图找到为什么要解构,以及译者和译文的重要性;揭示出把解构主义看作是一种介于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之间的翻译思考过程的切入点;并总结出在词意多样并可以意象外延,文化转换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解构的思考来翻译。  相似文献   

17.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时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对奈达来说,在翻译中,意义是第一位,形式是第二位的。然而脱离语境的词语.句子或篇章的意义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因此是不确定的,是潜在。这些都给翻译造成了困难。因此我们要在语境中探讨意义,即“语境中的意义”,因为只有在语境中才能确定词语、句子或篇章的真正意义。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本文将从语言语境的角度来研究语境对意义的确定作用,从而使翻译能更准确地传达原语信息。  相似文献   

18.
英蒙机器翻译系统(EMMT)是把源语言(英语)转换成目标语言(蒙古语)的系统,其中转换规则库是最重要的知识库之一.通过分析英语的各种常用句型,介绍了把英语句子翻译成蒙古语句子时的转换生成规则,给出了句型转换、时态转换、疑问句转换,以及并列句和复合句等转换生成规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英汉复句的特点,指出汉语复句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英语是逻辑语言。英译时,应以句子为单位,分析各子句概念意义的逻辑关系而翻译行文。  相似文献   

20.
1982年的一次翻译竞赛引发了对厄普代克短篇小说Son(《儿子》)一个句子近30年的争议。就如何理解和翻译这个句子提出不同看法,并从句法分析、逻辑判断、意义、语境等角度进行论证,进而探讨双/多重定语从句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