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过3a实践研究,重点突破了青蛤亲贝强化培育与人工催产技术,幼虫饵料单胞藻培育技术,青蛤苗种中间培育与清涂除害技术,系统掌握生产性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实现了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生产。2003 ̄2005年累计培育平均壳高2 mm的稚贝74.574亿粒,经中间培育后出池商品仔贝49.842亿粒,中间培育成活率达到66.84%。生产性育苗净利润163.82万元,中间培育总利润776万元,获利15 089元/km2。  相似文献   

2.
对2002年和2003年的6~7月先后4次从朝鲜某滩涂养殖场引进的规格为8.3~12.5 g泥螺1 299 kg,以及采集自江苏启东当地自然海区规格为3.3~2.7 g的优质泥螺675 kg,进行亲贝育肥蓄养、人工催产、杂交繁育、浮游幼虫培育、附苗和利用土池进行稚贝大规模苗种中间培育试验。2年间除受灾损失稚贝1.045亿粒外,共对5.555亿粒经中间培育的幼贝进行滩涂围网及池塘养殖。至2003年10月31日,共捕获规格为6.3~7.1 g的商品螺1 147 t,,产值931.7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是适宜在江苏沿海滩涂作为产业化规模贝类增养殖的优良品种,此技术在国内尚未开展。  相似文献   

3.
西施舌人工育苗及稚贝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选择野生 3龄西施舌 ,采取人工育肥、刺激产卵、选优培育、盘架式立体采苗、盘架式立体培育稚贝等技术工艺 ,培育出体长 3 .1~ 7.2mm幼贝 2 0 0 .9× 1 0 4粒 ,平均 3 .5 45× 1 0 4粒 /m2 .2 0 0 0年 9月2 6日 ,在陆上高位池 ,蓄养平均体长 9.8mm ,平均体重 0 .2 g的幼贝 2 0 .6× 1 0 4粒 ,以单细胞藻类为饵料 ,2 0 0 1年 7月 1日培育成功 ,平均体长 3 9.0 5mm ,平均体重 9.87g的 1龄西施舌幼贝 3 .1 0 5× 1 0 4粒 ,成活率为1 5 .0 7% .  相似文献   

4.
合浦珠母贝幼苗的正常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玉坎 《广西科学》1999,6(2):152-153
调查珍珠养殖合浦珠母贝人工培育幼苗的管养和生长情况,认为合浦珠母贝的幼苗生长正常,不存在“贝种退化”的影响,成活率和生长率的提高,明显是由于幼苗营养方法的改良。  相似文献   

5.
白蝶贝是世界上最大型的珍珠母贝,平均体长约20厘米,最大达30多厘米,可插1—2厘米的珠核,是培育粒大质优珍珠的好品种。但白蝶贝是热带深水品种,在我国海南岛,澳洲西北部到苏绿群岛、所罗门群岛到马来半岛之间均有发现,一般生长在15—30米水深的海区,采捕困难。由于没有解决人工育苗问题,目前国内外都只能用个体较白蝶贝小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6.
西施舌的生物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室内人工培育的方法,连续观察、显微摄影及描绘西施舌自受精卵至幼虫、稚贝与幼苗的形态,并全面而系统的叙述整个生活史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及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马氏珠母贝养殖技术规范插核技术操作规程》广东省地方标准的研究与制订过程、内容包含编制的背景、总体思路、技术路线、技术方法以及标准的组成。对马氏珠母贝插核母贝的术前处理、小片贝的选择、手术员的选择、插核操作、术后休养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西施舌的生活史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采用室内人工培育的方法,连续观察、显微摄影及描绘西施舌自受精卵至幼虫、稚贝与幼苗(壳长5mm)的形态,并全面而系统地叙述整个生活史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及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砂海螂(Mya arenaria Linnaens)幼体与稚贝的发育过程,根据其形态与行为生物学特征,可分为五个时期:浮游期幼体、第一变态期幼体、两营期幼体、第二变态期幼体和稚贝。 浮游期幼体包括担轮幼体、D形面盘幼体、壳顶期幼体,历时约5天,第一变态期幼体足发达,出现平衡囊和鳃原基,但仍营浮游生活,历时约5天。两营期幼体的外套膜后方部分愈合,开始形成水管,(?)营浮游和匍匐爬行两种生活方式,且以浮游为主,历时约10天。第二变态期幼体出现眼点,面盘萎缩,几乎完全营匐匐生活,历时约4天。稚贝初期在出水管的先端出现可伸缩、透明的膜状管,随着发育,此管逐渐萎缩消矢。稚贝期历时约45天.形成幼时时.足丝消失,完全转入埋栖生活。  相似文献   

10.
大獭蛤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9月至2003年4月,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古城基地进行大獭蛤(LutmriamaximaJonas)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在铺沙的池塘里进行,放养的大獭蛤苗种规格为壳长0.2~0.8mm,大獭蛤稚贝饵料为施肥繁殖的浮游藻类,以大部分大獭蛤稚贝壳长达到2cm为出苗标准。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30℃、盐度为zo%。以上,放苗量为375万粒/公顷的条件下,大獭蛤稚贝经过45~60d即可以培育成壳长为2cm左右的大规格苗种。  相似文献   

11.
乐清湾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核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胚胎细胞做成的染色体制片,对乐清湾泥蚶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乐清湾泥蚶核型为2N=38,32m 6sm,NF=76。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群泥蚶肉游离氨基酸及无机元素的含量和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广西北海、浙江乐清湾和山东乳山湾的3个野生种群和1个养殖种群泥蚶肉的游离氨基酸和无机元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泥蚶的风味并不亚于野生泥蚶,不同种群泥蚶肉含有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和无机元素,泥蚶体内As、Cd、Cu、Pd的含量均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13.
泥蚶肥满度、含水量和生化成分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浙江乐清养殖泥蚶肥满度、含水量和生化成分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泥蚶肥满度和含水量的周年变化差异显著,蛋白质、脂肪、糖原和灰分的周年变化差异极显著,肥满度和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肥满度、蛋白质、脂肪和糖原的周年变化与繁殖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氨氮对不同年龄阶段泥蚶的急性毒性试验。经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氨氮浓度、温度以及氨氮浓度和温度的相互作用均极显著地影响二龄和三龄泥蚶96 h的成活率。在24℃、28℃、32℃时,总氨氮对二龄泥蚶的96 h LC50分别为348.40、312.99、219.06 mg/L,SC分别为34.84、31.30、21.91 mg/L;总氨氮对三龄泥蚶的96 h LC50分别为681.25、443.20、285.84 mg/L,SC分别为68.13、44.32、28.58 mg/L。  相似文献   

15.
浙江自然海域养殖贝类3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原子吸收法对2009年6-10月所采集的浙江自然海域68个样品中重金属Pb、Cu、Cd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不同海区的贝类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泥蚶、缢蛏、紫贻贝和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Cu〉Cd〉Pb,而青蛤的含量大小顺序为Cu〉Pb〉Cd。5种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Cu最高。不同贝类品种间重金属累积存在明显差异,泥蚶含Cd量最高,牡蛎含铜量最高。缢蛏、紫贻贝和青蛤体内重金属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和轻污染水平,但部分泥蚶体内Cd为重污染水平,部分牡蛎体内Cu为严重污染水平,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应该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连续选育多代以后泥蚶形态性状对全重和软体部重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330个2龄“乐清湾1号”泥蚶的壳长L、壳高H、壳宽W、全重Y1和软体部重Y2等5个性状指标进行分析,并建立形态性状对全重、软体部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显示:1)所测5个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宽与全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52),壳长与软体部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28)。2)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壳宽对全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479),是影响全重的主要因素;壳长和壳高主要通过壳宽间接影响全重,是影响全重的次要因素;对软体部重的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壳长(0.415),其次是壳宽(0.390),两者是影响软体部重的主要因素。3)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壳长、壳高、壳宽估计全重和软体部重的最优回归方程:Y1=-18.798+0.265L+0.294H+0.646W;Y2=-7.194+0.143L+0.088H+0.203W。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群泥蚶的三种同工酶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广西自然种群、乐清自然种群、山东自然种群、韩国自然种群和乐清养殖种群泥蚶(Tegillarcagranosa)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及淀粉酶等3种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D同工酶除韩国自然种群外,其它种群的表达一致;AMY同工酶除乐清养殖种群外,其它种群的表达一致。EST酶谱中,广西自然种群与乐清自然种群的酶谱表达一致,而山东自然种群、乐清养殖种群和韩国自然种群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泥蚶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量了泥蚶壳长、壳宽、壳高等壳性状和活体重、软体部重等经济性状。分析表明,泥蚶各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高与壳长、壳宽,壳长与壳宽,体重与软体部重呈线性相关;壳高与体重、软体部重呈幂函数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估计体重(WB)和软体重(WF)的回归方程为:WB=-3.08 0.05 SL 0.67 SW-0.22 SH,WF=-1.04 0.04 SL 0.18 SW-0.07 SH。  相似文献   

19.
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人工繁殖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经济海产动物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Linnaeus)若干繁殖生物学作初步研究.主要报导,干露5~8h,成熟星虫亲体可排放精、卵并达成受精和正常胚胎发育,它是行之有效的人工催产方法.产卵(精子团)于体腔与排卵(活动精子)于体外是两个必经的先后生殖过程.体腔液中的精、卵必需通过肾管(兼有排泄和生殖的功能器官)的再成熟,排放才能受精及发育.取自厦门及其附近海域的生殖种群雌雄性比为1:1.2.中细沙质泥的底质为亲体暂养的适宜底质.耐饥饿实验结果表明,43h内亲体仍有50%存活,并且仍可作亲体使用.测定5批体壁干湿重关系,其直线回归为y=0.1810x-0.0078(R2=0.9366,),回归系数与个体大小、季节不呈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抑突变性。方法:将来自大理市周边七里桥村和小关邑村的两份蚕豆,分别随机分成4组:美洲大蠊组、美洲大蠊+环磷酰胺组、阴性对照组、阳性环磷酰胺组,采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进行检测。结果:七里桥村和小关邑村蚕豆之间微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美洲大蠊提取物处理过的蚕豆与阳性对照组之间微核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对蚕豆根尖微核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