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采用二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油菜新品种绵油11号产量与种植密度和施纯氮量间的数学模型。经因子水平选优,得出产量在3000.00-3140.69kg/hm^2间的栽培模式:种植密度20.50-22.89万株/hm^2,施纯氮量197.83-232.21kg/hm^2。  相似文献   

2.
对棉花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应用DPC进行对比试验表明 ,北疆选用新陆早7号较适应高密度栽培23.1×104 株/hm2 密度 ,每公顷产皮棉2635.5公斤 ,增产11.7 % ,霜前花率达到84 % ,衣分为38.7 % ,投产比为1 :1.8 ,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3.
新玉9号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新玉9号正交种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1)经济产量-密度方程呈渐近线型,经济系数-密度方程呈指数下降型。2)密度8.25万株/hm^2的群体叶面积系(LAI)最大,其值为4.05左右,成熟时LAI为0.8313,出苗期至成熟期群体总光合势(LAD0为201.2万m^2.d/hm^2,干物质生产率平均为173.94kg(hm^2.d),干物质积累总值为19659.8kg/hm^2,收获穗数82500,穗粒数441,干粒重270.4g,经济系数0.50,源库比值0.055,单产达9.837.3kg/hm^2,为最佳产量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1994年-1996年在榆中县和平乡示范区进行温室蔬菜生产高效益栽培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秋延后番茄和冬春茬黄瓜高效益栽培模式及相应的栽培技术。该模式使番茄平均产量达到5723kg/km^2,产值137354.6元/hm^2;冬春茬黄瓜平均产量达到130689kg/hm^2,产值245143.5元/hm^2,两茬实现产量187920kg/hm^2,产值达到382498.1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对 6 0万株 /hm2 和 7.5万株 /hm2 密度下的糯玉米苏玉 (糯 ) 1号叶片和植株生长特点、叶片功能期、叶面积和叶片光合势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密度下的出叶速度相近 ,各叶出叶速度大小依次是基部三叶 >顶部 >中上部 >中下部。穗叶组叶片生长速度较快 ,叶面积较大 ,其中第 1 6叶 (非穗位叶 )生长速度最快 ,1 5叶叶面积最大。高密度下叶长、叶宽都较小 ,两种密度下最宽叶是最长叶 (穗位叶 )以上二片叶即 1 5叶。高密度下叶面积和光合势较低 ,但高密度的中期稳定 ,后期下降平稳 ;叶面积指数在抽雄吐丝期最高 ,光合势在后期分配比例占 2 /3。植株生长的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 ,7.5万株 /hm2 比 6 0万株 /hm2密度下的株高低 ,群体株高整齐度也小 ,而产量高 493 .6kg/hm2 。试验表明 :7.5万株 /hm2 相对 6 0万株 /hm2 密度较适合于苏玉 (糯 ) 1号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在西宁市郊蔬菜节能型目光温室中,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三因素(密度、氮肥和磷肥)五水平实施方案,研究冬季黄瓜产量与几个重要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西宁冷凉地区以栽培组合密度为7.00-7.80万株/hm^2,有效氮肥施肥量为450.80~510.40kg/hm^2,有效磷肥施肥量为265.10~290.11kg/hm^2处理,4月份以前生长在目光温室中的黄瓜产量最高,在600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植棉效益的增加,库尔勒市农民的植棉积极性日益高涨,棉花面积逐年扩大,由1999的1.3万hm^2增加到2003年的2万hm^2,棉花单产水平由1350kg/hm^2提高到1770kg/hm^2,提高了31%。但从产量情况来看,老熟棉区的棉花的单产水平正逐年走向滑坡,而新棉区的棉花单产逐年上升,特别是单产皮棉2700kg/hm^2以上的棉田均集中在新棉区。  相似文献   

8.
通过2000-2002年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大胆引进运用棉花种植新技术,对节水灌溉、高密度栽培、新品种、提早播种期等技术成功地进行优化组合。在棉花种植密度理论株数达1.84万-2.1万株,666.7m^2的基础上,采用株型紧凑、早熟的棉花品种中棉-35,科学运筹肥水、化调、整枝和综合调控等管理措施,使皮棉单产达到150-200kg/666.7m^2。新技术的运用,是提高中、低产田单产的一条捷径,使棉花生产能均衡获得大面积高产。  相似文献   

9.
棉花高密度优质高产试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膜18行 ,12×30cm株行距666.7m2留苗18500株 ,与2膜8行 ,12×45cm株行距 ,666.7m2留苗12300株对比实验 ,结果认为高密度栽培棉花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照 ,发挥群体优势 ,加上适当化控 ,可提高棉花品质和产量 ,是北疆棉区增产、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荞麦不同播种密度8万株/667 m~2、16万株/667 m~2、24万株/667 m~2对杂草控制的试验研究,收获时对荞麦的生物性状进行调查,并对经济性状进行分析,提出荞麦密度在16万株/667 m~2左右能达到既控制杂草又保证植株健壮、产量增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以密度、氮素、磷素、钾素等为参试因子,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蓖麻杂交新品种通蓖6号高产优质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措施对蓖麻产量增减作用的大小依次为:密度〉钾索〉磷素〉氮索.在相同或相似条件下通蓖6号产量大于2052.86kg/hm^2的适宜农艺措施组合为:种植密度以23214-24786株/hm^2为适宜,氮肥(纯N)99.9~169.2kg/hm^2,磷肥(P205)131.63~168.37kg/hm^2,钾肥(K2O)136.27~163.72kg/11m^2为佳.  相似文献   

12.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北疆高产棉花(2250kg·hm-2)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变化及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公顷产2250kg高产棉花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在盛花期以前稳定上升,至盛铃期达最大,值为4.05gCO2·m-2·h-1,吐絮期尚保持较高水平。全生育期平均值为2.63gCO2·m-2·h-1。群体呼吸速率随生育时期的变化亦呈现单峰曲线,在盛铃期达最大值。值为2.69gCO2·m-2·h-1,群体呼吸速率的最大值出现时期较群体光合速率晚15~20天左右。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至中午14:00~15:00达最大值。群体呼吸速率日变化的趋势与光合相似,但其最大值较群体光合速率晚出现1h左右。盛花结铃期和吐絮期群体光合速率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群体呼吸速率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之间的盛花期和吐絮期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产量也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采用注射法导入外源基因的棉铃,在激素种类、不同生态条件、结铃部位、结铃性、整枝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导入棉铃落铃机理和提高导入棉铃成铃率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3个陆地棉抗虫品种和3个常规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性状的差异,并对产量相关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在所考察的19个性状中,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单株果节数、蕾铃脱落率、籽指、衣指、黄度和反射率品种问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转基因棉的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铃重、衣分、籽指和衣指显著高于常规棉品种,但转基因棉与常规棉品种间纤维品质无明显差异。通径分析表明,单株铃数是转基因棉皮棉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而衣分和单株铃数则是常规棉品种皮棉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北疆50年来棉花主栽品种库特性演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疆50年来棉花品种更替过程中的12个主载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品种更替中各品种库特性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品种更替过程中,伴随着产量上升各品种衣分,单株结铃数提高,而铃重变化不明显,各品种收获得指数(HI)及单铃干物质积累的生产特性值(GT)升高,说明品种更替中棉花品种的库容增强,因此品种更替过程中,棉花产量提高的因素之一是库特性得以改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SGK321是以"石远321"为受体,导入Bt CpTI双价抗虫基因后育成的抗虫棉品种。SGK321霜前皮棉产量水平高于常规对照品种,接近杂交对照品种。其早熟性较好,生育期短于对照品种,霜前花率高于对照品种,第一果枝节位适中。抗虫性明显优于一般Bt抗虫棉,三代棉铃虫3龄以上幼虫存活率和幼虫株率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用SGK321棉叶饲养棉铃虫,5龄以下幼虫不能化蛹和羽化;对抗性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虫性,尤其是对大龄幼虫的正常生育阻碍作用明显,对幼虫致死快,致死率高;还可延缓棉铃虫抗性的产生。稳产适应性较好、抗逆性强。具有丰富的遗传基础,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较高,2001-2006年6年间作为种质资源被中国众多育种机构利用,已培育出72个双价抗虫棉品种(系),其中24个品种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18个品系参加了各级试验;育成抗虫、抗病、大铃、高衣分、优质等不同类型种质材料237份。对中国棉花生产与品种改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选用2个饲用春玉米品种,设计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生长动态变化和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提高,春玉米株高增大,单株绿叶片数和次生根数减少。春玉米叶面积系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提高;但高密度条件下,春玉米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下降较快。春玉米群体鲜重因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提高,同时密度的增产效应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一定范围内增大种植密度,春玉米群体干重提高,但当种植密度达到75000株/hm^2时,群体干重出现下降现象。随种植密度的提高,春玉米空秆率增大,穆粒数和千粒重下降,但籽粒产量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北疆高产棉花干物质积累的模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北疆高产棉花(皮棉1800kg·hm-2)干物质积累的过程,结果表明,棉花干物质积累过程可用Logistic曲线方程表达;根据干物质积累规律,把干物质积累速率曲线上的两个特征点之间的区域称为干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通过计算,干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出现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这时玛河流域棉区棉株生长正处于花铃期,从而为加强花铃期田间管理提供了依据。在高密度条件下,地上部总干物质、茎叶干物质积累的最快时期提前出现,关键时期有提早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棉花生育中、后期缺水会使株高降低,果枝数、果节数、铃数减少,铃期变短,脱落增加,导致产量下降。随土壤含水量降低,棉叶水势下降,水分饱和亏上升,叶绿素含量降低,蒸腾强度减弱。叶片水分饱和亏与土壤含水量及叶片蒸腾强度具有高度相关关系,可用作反映棉叶水分状况、指导灌溉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多效唑在棉花上残留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整个棉花生长期喷施多效唑溶液两次,60天后(收获期),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多效唑在棉花植株各部位和土壤中的残留。其结果为:土壤、籽、茎中残留的量未检出,叶、根、壳中的残留量分别为1.206,0.367,0.485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