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易经》是人类摆脱浑沌的一个手段和方法,《易》之“太极”同样包含着对远古宇宙图式的一种拟测,这与神话中的浑沌开辟有着精神上的相通,都体现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易经》六十四卦的井然有序其实正来源于原初的浑沌——太极。正是对超越浑沌的渴望,才有了《周易》揭示的宇宙秩序。“太极”的宇宙图式体现了整体思维的模式,与“人类生于蛋”的神话母题一脉相承。《易经》、《易传》、《易纬》在传统意义上的义理与象数语言之外,还有一套神话语言,对《易经》、“太极”进行神圣的描述,从而将其神话化。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序志》篇目:“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①这表明了刘勰的文论研究与《周易》之间的密切联系②。具体落实到《原道》篇,可以看出其中的很多语辞材料也渊源于《易传·系辞》。这一现象实际上为我们正确理解刘勰之道观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某些思路。不过,由于《文心》研究者大都局限于从单纯的“文”之起源的角度去阐释“道”的蕴意,致使《原道》篇中更本质的深层价值未能得到重视。如有的论者认为刘勰《原道》篇在根本观念上是承袭汉儒经学之《易》观,有的则指出刘勰家秉的是玄学大师王迅之《易…  相似文献   

3.
《漳州师院学报》2021,(2):107-110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激发青少年情感,创设浸润环境,让青少年进入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的内涵,获得良好的体验,是促进青少年美育发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策略。在浸润行动计划导向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进程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欣赏""鉴赏",而是作为音乐创造者直接参与,在参与创造中获得"浸润"。通过"浸润",延伸至深层的"音乐审美",以期拓展音乐审美之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是对易学思想琢磨最透、领会最深、发挥最为出色的人,其特点是不讲卦爻、不拘泥于字、不分象数,只注重它的精神实质,而又能融会贯通、结合实际予以恰当地运用。在《孟子》中虽无一处提及《周易》,更无一处引用《周易》,但其言论却处处充满了易学思想,闪耀着《易》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原始人类知道死亡但想超越之,其途径有四,其核心为死亡—复活观念。死亡—复活观念在古阿拉伯神话中,还产生了凤凰涅槊的形象。中国神话中,也有死而复生的灵禽。《天问》数句便说到了一个鸟在火中复生的神话。王逸、丁晏、闻一多、姜亮夫、黄文焕、黄拱辰、钱澄之、林云铭、蒋骥、刘梦鹏、胡文英、蒋天枢、林庚诸家对“阳离”一词各有所解。而以《山海经&;#183;海外东经》郭注及《周易&;#183;说卦》为据,“阳离”一词的真义却另有所指。  相似文献   

6.
<周易>在各本<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不显著.目首<周易>与文学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而近年来的出土<易>学文献及其研究,为<用易>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定位与书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及唐诗创作的偶合形式典型体现着《周易》“错综”思维的三种类型。一是《秘府论》中“对”的装饰感体现出《周易》阴阳交错的骈俪美感;二是《秘府论》中“对”的空间感展示着《周易》无往不复的回旋观念;三是《秘府论》中“对”的自然感呈现出《周易》虚实互补的意境构成。诗歌的音韵、句法、结构、形式变迁诸多方面均有《周易》“错综”思维的痕迹,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唐前闺怨诗的作者几乎都是男性,女性则寥寥无几,到了唐代除大部分代言之作外,还有一些出自女诗人之手的作品.由于二者生活经历、写作视角、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作品在审美取向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男性代言之作不再局限于女性闺房的狭小天地,而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寄托作者的某种情志.由于女性审美主体生活在闺阁之中,审美视野单调狭隘,诗歌内容则重于表现个人情怀并呈现出"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一、音乐养生的发展音乐养生和治疗是一种依靠音乐陶冶情操、解放天性、缓解情绪,或凭借音乐表现自我、提升自我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古代,原始人运用器乐或人声试图来模仿和再现自然界中的声音,这也是人类让自己的行为与外在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最早尝试。在我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古书《群经音辨》中提到"乐,治也",明确记载着音乐可以作为一种治疗病痛的方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一书中也有关于五音可以入通脏腑的相关记载,这些无不说明着我国古人很早就有了音乐能通过人体心理作用而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灵枢.五音五味篇》根据五行规律和病人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合理地运用宫、商、角、徴、羽五种发音,并按照不同的音量、旋律、音调、节奏等,能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开创了所谓的"五音疗法"。  相似文献   

10.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作为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都能够给人带来无功利的审芙.王国维认为美学和伦理学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因此,由分析两种境界的美学价值的过程,我们发现王国维的解脱之道在于"无我",而由于人们无法摆脱生活之"欲",所以王国堆的解脱之道其实是痛苦之遭.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思想无疑是围绕"道"而建立.在具体解析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道"的内涵不仅仅是根源、本根,更是场域.在"道"的场域中,处于无蔽状态的万物自性而显,自育自化.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自当循"遣"而行,循"德"而动.通过"损"之途,众生则能与"道"贯通,玄同于"道".贯通于"道",玄同于"道",心灵就处于开放、廓廖的状态,自性湛然而显,澄然而现.这就是老子所欲追求的终极境界,而此之境界可称之为"自性而显".  相似文献   

12.
《漳州师院学报》2019,(2):42-46
黄道周楷书创作审美源于对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欧阳询《千字文》、颜真卿《东方朔书赞碑》等碑帖的研习,也源于对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家楷书的临摹。黄道周楷书创作具有遒媚、质朴、峭厉和"大道"之美等审美内涵。黄道周楷书创作所拥有的这些审美内涵,都具有高质量的创造性和艺术价值,是黄道周对中国书法创作审美历史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黄娥《仕女图》以曲记画,其体甚新。它吸收了《尚书.顾命》"一人"、"一人"的排列叙述方法,而摒弃其滞拙与枯槁;吸收了民歌及文人拟作"三妇艳体"写法,而摒弃其狭邪与庸俗;吸收了韩愈《画记》与《南山诗》的赋法技巧,摒弃其光怪陆离与雄奇恣纵。以无首无尾、不主故常、赋法为曲、化俗为雅等,表现了一个具有多种文艺修养的女性文学家的高雅的审美情趣及精湛的散曲技法。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的审美空间理论主要集中在其《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949)和《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等数篇论文中。他的审美空间理论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意境”中蕴含的审美经验理论.所作的全面系统的阐释和发挥。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关于审美空间的论述,主要见于《诗歌·语言·思想》及其他一些直接涉及文艺的著述。而追随其思想的一些现象学批评流派(如日内瓦批评),则大多依据《存在与时间冲的理论,来研究文艺作品中的时间与空间。故此,我们在此也将《存在与时间冲有关时间空间的论述作为他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诗和儒者宣扬的道总是在分分合合。到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和诗论家对诗和道实际也多持分离的观点。到明初陈献章才鲜明提出了融合诗、道的"至人立至言"理论,以不放松要求的各种审美要素的诗歌实践咏写"自得"的悟道境界,并具有较高的诗艺品质,从而在诗歌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概述服服装装设设计计的的概概念念。肖琼琼教授认为服装设计是以服装为对象,使用恰当的设计语言、设计方法和原理完成整个着装状态的创造过程。也有学者将服装设计定位为:"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作品"。前者把服装设计视为一种实践活动,后者则是根据《著作权法》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有关著作权客体规定而下的定义。本文的论述对象既包括作为作品的服装设计,又包括实践活动中的服装设计。  相似文献   

17.
皇韦占初年,太常博士沈遵游览滁州醉翁亭后,谱写琴曲《醉翁吟》。嘉祐元年,欧阳修、梅尧臣以及后来王令等人,为之填写了楚辞体的歌辞。元丰年间,苏轼又因庐山玉涧道人崔闲之请,将《醉翁吟》改名为《醉翁操》,并重新为之填词,使其成为词体《醉翁操》。之后郭祥正、楼钥以及辛弃疾等人根据苏轼词的格律谱填词,将其形式固定下来,变成一个词调名。这其间因为文献记载的矛盾,使得整个过程模糊不清,所以需要探究。而考察琴曲演变为词牌的过程,不仅对一个词牌的形成有所了解,而且对文学如何与音乐结合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概述服服装装设设计计的的概概念念。肖琼琼教授认为服装设计是以服装为对象,使用恰当的设计语言、设计方法和原理完成整个着装状态的创造过程。也有学者将服装设计定位为:"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作品"。前者把服装设计视为一种实践活动,后者则是根据《著作权法》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有关著作权客体规定而下的定义。本文的论述对象既包括作为作品的服装设计,又包括实践活动中的服装设计。  相似文献   

19.
王、裴高下     
画面化并不是王维独家之秘,与之同咏辋川的裴迪也时有佳作如画。如《白石滩》云“日下川上寒,浮去谈无色”;如《辛夷坞》云“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至如《木兰柴》云:“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一个“乱”字将鸟鸣之碎与溪流之飞溅打成一片,更是一幅有声画,直逼王维。王维高明在不泥实事,能以心境净化环境耳。以《宫槐陌》为例,工作云:“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裴作云:“门南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裴作极力要写出幽栖之寂静,故云:“落叶无人扫”,但意味也止于此。…  相似文献   

20.
模具工业素有"工业之母"之称,不断快速推广各项世界级的新技术。其中,热流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尤为突出,成为该领域的一种关键技术。本文阐述了热流道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知识,分析了热流道模具的设计重点(涵盖导热与冷却、热量排布、强度控制、进胶平衡等),并介绍了热流道选型方法,以便将热流道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模具设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