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集煤矿13煤处于厚层、坚硬推覆体片麻岩下综放开采,通过对覆岩破坏的应力法预测和地面施工钻孔探测,初步掌握了坚硬片麻岩的采后破坏规律,为坚硬顶板下安全开采和片麻岩下提高开采上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依据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茂汶─耿达推覆构造带、映秀—大宝山推覆构造带、彭灌推覆构造带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并对各级推覆构造带主滑面特征、推覆体内部构造特征、显微构造特征及变形性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在变形性质上依次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变形强度由强至弱,变形层次从深到浅,均经历了多次构造叠加复合作用。主要推覆期为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四川灌县、江油地区龙门山推覆体构造带的观察,结合国内外资料讨论推覆体的几何学特征和几何分类。作者首先根据推覆体沿主断层倾斜面顺向下滑和逆向上冲运动的性质,将推覆体划分为下滑推覆体和上冲推覆体两种基本类型;然后,根据推覆体与结晶岩体几何学的关系,并结合其与主断层面相对运动的性质又划分为单侧式推覆体和双侧式推覆体两大类和几个小类。作者从推覆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探讨四川龙门山中北段推覆体模式。归类是初步的。在这些归类和龙门山推覆体模式分析中,对今后探索地壳上层滑脱构造的形成,模拟与这类构造有关的油气田区域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龙门山三大推覆体和推覆面的构造变形特征 ,认为耿达 -汶川推覆体为褶皱冲断推覆体 ,映秀 -白水河推覆体为冲断推覆体 ,彭灌推覆体为冲断褶皱推覆体 ,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次级推覆体 ,而相应的推覆面分别为韧性变形为主叠加后期脆性变形 ;脆 -韧性变形以脆性为主及脆性变形的特征。其形成次序由北西向南东 ,即前展式扩张方式。主要活动时期为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在构造类型上具有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之分,在形成方式上具有推覆和滑覆两大类型,在形成序次上具有前展式和后叠式的扩张方式,在组合形态或结构上具有推覆滑覆叠加样式,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推覆构造的普遍特征之一。在形成机制上与扬子地台、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是我国陆内造山带的典型推覆构造带。  相似文献   

6.
彭县地区飞来峰根据其内部构造特征和力学成因可分为两类──推覆体和滑覆体。推覆体是挤压环境下的产物,它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滑覆体是拉张环境下重力滑动的产物,它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期。推覆体是滑覆体的“母体”。  相似文献   

7.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二矿瓦斯抽放井的地面位置为风井扇风机房正北50m;井底落点位置:-550m进风石门和-550m轨道石门之间2#联巷东北侧,距联络巷北帮4.5m。抽放井主要穿过第四系松散层、阜凤推覆构造体的片麻岩、阜凤推覆构造破碎带、煤系地层,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8.
文章详细描述了龙门山双石推覆构造两个主要单元──双石断层和双石推覆体。根据它们的变形特征,探讨了双石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认为该推覆构造是由不同级别、不同期次逐次发育的台阶式推覆构造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9.
武当山推覆构造由主滑脱面、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推覆体带和后缘挤压-伸展带4种构造成分组成。中央推覆体带划分为7个推覆体。各推覆体在平面上呈鳞片状越覆,在剖面上呈送冲叠覆,构成鳞片叠覆的几何模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龙门山茂汶推覆体和彭灌推覆体内流体特征 ,讨论了盆山间流体的温度、盐度变化规律和流体可能的流动方向。研究表明推覆体内流体的均一温度为 1 0 1 .9~ 2 2 6℃ ,压力为 1 3 .5~ 1 8.0 MPa,密度为 0 .91~ 1 .1 4g/cm3。从茂汶推覆体至彭灌推覆体 ,流体的盐度具有增高、温度总体有降低特征 ;靠近造山带一侧的盆地内流体 ,其盐度和温度明显低于造山带内推覆体中的流体。在推覆体内部 ,从推覆体前锋到主滑面流体的均一温度逐渐降低。断层是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 ,盆山间流体有运移和热交换 ,盆地流体有可能通过滑动面被带入造山带内部。  相似文献   

11.
从基性岩墙群区域形态差异、韧性剪切带产状特点、构造岩类型与矿物变形特征、区域褶皱样式差异等方面初步论证了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存在。认为南秦岭武当地区的构造格局不是前人认定的以推覆构造为主,而确实有走滑韧性剪切带存在。  相似文献   

12.
据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作者提出“武当地块”是外来岩系组成的褶皱-逆冲推覆体,它是秦岭大型深层滑脱构造的一部分。武当山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分四个构造带:主滑脱面—青峰断裂带、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褶皱-推度带和后缘挤压-拉张带。在印支期,秦岭再生地槽-褶皱系的岩层和推覆体向南推覆到扬子地台之上,推覆距离约150km。它的发现和研究,为寻找与它有关的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太古宙湾子岩系的流体与岩石平衡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行山太古宙湾子变质层状岩系主要由富铝片麻岩、各类大理岩、变粒岩等组成。富铝片麻岩和大理岩类岩石中平衡流体成分相差甚大:与透辉大理岩和橄榄大理岩平衡的变质流体成分x(H2O)=0.02~0.07,近于纯二氧化碳;与富铝片麻岩平衡的流体成分则含有相对较高的水,x(H2O)=0.27~0.747。不同成分的岩石在很小区域内变质流体成分存在较大差别,它们主要受岩性控制。富铝片麻岩水的摩尔分数较高,大理岩水摩尔分数极低,反映了它们的流体岩石平衡体系以内部缓冲作用为主。这与阜平片麻杂岩的以渗透作用为主的流体岩石平衡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湾子变质层状岩系与阜平片麻杂岩形成于不同的构造层次。  相似文献   

14.
依据推覆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将推覆构造分为边冲推覆构造、滑覆构造和韧性推覆构造三大类型。通过对武当山地区的综合研究,提出武当山地区为一韧性推覆构造,其几何样式为一个巨型的“AB”型褶皱。并证实武当山地区为剪切变形区,其变形机制为简单剪切机制。文章还提出整个东秦岭造山带为剪切型造山带。  相似文献   

15.
HighP-T experiment with natural massive rock sample of garnet biotite plagioclase gneiss indicates that the metamorphic reaction involving melt (reaction between relic mineral phase and me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ction in granulite-facies metamorphism and accompanies anatexis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湖南中南部于中新生代地洼发展阶段发育许多推覆构造,基本特征与发育于地槽褶皱带的阿尔卑斯式推覆构造不同,表现在:数量多,分布广,单个推覆构造规模较小,推覆方向各异,成因类型多。  相似文献   

17.
在武当山地区的青峰断裂带上,由推覆构造引起了岩石的多期变形,并发现有与之相应的共生矿物组合。据此,绘制了以温度和压力为变量的施莱纳玛克斯束图解,进而推测了在多期变质作用过程中的温、压变化。  相似文献   

18.
该文研究了河北省太行山区裸露片麻岩坡地的风化特性与林木立地条件的关系。通过野外观测试验,作者对不同土壤条件下林木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研究和对比,提出了不同坡地上的最优造林树种,从而为河北省太行山区裸露片麻岩坡地造林树种的优先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青藏高原等高寒山区岩体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损伤特性,对西藏林芝地区分布广泛的片麻岩开展了不同循环次数下的冻融试验:通过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试验,分析了岩样微观孔隙结构的扩展发育特征;采用单轴压缩试验结合声发射技术,获得了岩样宏观力学特性的劣化规律。结果表明:片麻岩微观结构的冻融损伤主要表现为颗粒剥落与微裂纹扩展两种模式,且同一位置处的损伤程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片麻岩的孔隙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孔径孔隙的变化规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冻融损伤片麻岩在单轴压缩试验中的声发射活动均可以分为平静期、增长期与陡增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声发射信号密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大,但累计振铃计数和累计能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片麻岩试件表面颗粒大面积脱落的阶段与其抗压强度明显降低的阶段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纸房汞矿的控矿断裂为一系列低角度逆冲断层。这些断裂在平面上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在剖面上构成一迭瓦状组合,断裂带总体的运动学特征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逆冲。这些特征反映了该区地壳表层为一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它的形成是贵州东部江南古陆西沿大规模逆冲推覆和黔中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统一应力场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