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β‘—Sialon陶瓷的抗热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无压和热压烧结两种β、-Sialon陶瓷的抗热震性能,计算了两者的抗热震参数,发现热压烧结β'-Sialon的抗热震断裂能力优于无压烧结β'-Sialon,而抗热震损伤能力却劣于后者,SEM分析和理论推导认为,除了力学性能的影响之外,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直接影响了材料的抗热震性,无村烧结β'-Sialon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均大于热压烧结β'-Sialon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压烧结(HP)技术制备了界面结合紧密、结构完整的Ti/Al2O3梯度功能材料,并分别在1000℃、600℃温差下对其抗热冲击及抗热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冲击和热疲劳实验过程中材料均无梯度层间横向贯穿裂纹,没有发生失稳断裂,具有良好的抗热冲击性能和热应力缓和性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α-SiC微粉的强化球磨与热压烧结工艺及性能。通过对热压条件—显微结构—产品性能的实验与分析,得出了适合于所研制材料的工艺条件。在1950℃,30MPa,保温保压60min的热压条件下,烧结体相对密度达99%以上,室温抗弯强度超过1400MPa,热膨胀系数为4.66×10~(-6)℃~(-1),硬度HRA>94,并具有优良的抗热震性。研究表明,球磨杂质WC及Fe等的介入,改善了SiC陶瓷的烧结性能,加快了致密化进程,并提高了SiC的抗弯强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由福建省高岭土合成的赛龙粉体的烧结性能,实验表明:在常压和不加任何其它添加剂的条件下,烧结温度在1700℃获得了致密的烧结材料,β-sialon烧结体是由长柱状β-sialon晶体相互交织成网状骨架,并由石英,氮化硅,莫来石和少量β-sialon等轴晶粒填充到骨架空隙的复合型结构。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β-Sialon/SiC复合材料在冰晶石熔液中的腐蚀动力学规律、腐蚀机理及材料密度和碳化硅含量对其抗蚀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该复合材料中的β-Sialon相与冰晶石反应生成粘度较大的NaAlSiO_4熔体能有效地阻止基体材料与冰晶石间的继续反应,抑制了腐蚀过程,使得β-Sialon/SiC复合材料作为铝电解槽内衬侧壁的候选材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人工神经网络在o‘—Sialon—BN复合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神经网络和传统模式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物理进行比较,根据已有烧结合成o‘-Sialon的实验数据,利用改进后的人工神经网络,构筑了材料相组成及性能的预测模块,并与模式识别技术处理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合成O’-Sialon-BN复合材料的工艺条件,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通过高岭土碳热还原-氮化反应合成了β'-Sialon粉体.用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失重率的测定来分析该粉体矿物组成与合成反应转化率.反应加热温度、保温时间、高岭土与炭黑的配比等反应条件对β'-Sialon粉体的形成影响很大.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粉体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钛酸铝-板状氧化铝复合材料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钛酸铝和板状刚玉按不同比例配合;再经成型、干燥、烧成制备试样,意图获得具有高抗热震性的高温复合材料;然后通过X射线及扫描电镜对试样分别进行相组成分析和微观结构分析,探索研究该复相材料物相组成,显微结构与抗热震性能的相互作用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板状刚玉的引入在试样中形成架状结构,钛酸铝填充其中孔隙,钛酸铝的引入可以抑制板状刚玉晶体的长大,并与板状刚玉相热膨胀失配,产生微裂纹增韧,提高试样的抗热震性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一个特殊膨胀仪对加稀土氧化物添加剂的α′+β′──sialon陶瓷在高氮压烧结(GPS)下的烧结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致密过程受添加剂种类和烧结温度的影响相当大,在1500℃等温烧结时速度控制阶段为扩散阶段,且以Sm2O3为添加剂的陶瓷最易被致密.同时,对烧结中与烧结过程有关的显微结构特征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用分散相、先驱体有效地改善了钛酸铝合成材料的显微结构,控制了钛酸铝在冷却过程中所形成的微裂纹和钛酸铝晶粒的异常生长,提高了钛酸铝材料的烧结能力及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将钛酸铝和板状刚玉按不同比例配合;再经成型、干燥、烧成制备试样。意图获得具有高抗热震性的高温复合材料;然后通过X射线及扫描电镜对试样分别进行相组成分析和微观结构分析,探索研究该复相材料物相组成,显微结构与抗热震性能的相互作用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板状刚玉的引入在试样中形成架状结构,钛酸铝填充其中孔隙,钛酸铝的引入可以抑制板状刚玉晶体的长大,并与板状刚玉相热膨胀失配,产生微裂纹增韧,提高试样的抗热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热压烧结Al2O3/nano-SiC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及显微结构。研究表明,纳米SiC的引入显著地改善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在SiC添加体积分数为10%时,Al2O3/nano-SiC复相陶瓷抗弯强度σf达峰值为869MPa,断裂韧性KIc也达峰值为6.7MPa·m0.5,比纯Al2O3基体材料分别提高138%和81%。TEM观察表明:纳米SiC晶粒主要存在于Al2O3基体晶粒内部,形成独特的“晶内型”结构。当受外力作用时,既能因弥散的纳米颗粒诱发穿晶断裂,且穿晶断裂时,还能因晶内存在第二相颗粒而引起裂纹偏转,起到增强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氧化铝/碳化钛复合材料的无压烧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γ-Al2O3活性碳,刚玉砂和石墨粉为埋粉,在由液NH3分解产生的N2和H2气氛中,采用无压烧结方法制备了氧化铝/碳化钛复合材料,研究了埋粉成分,升温速度等烧结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压烧结产品的显微结构和机械性能上与热压产品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2种不同显微结构的Si3N4材料的阻力行为,并对裂纹扩展过程中的裂尖尾区闭合应力进行了估算,研究发现:Si3N4陶瓷的显微结构与阻力行为密切相关,长柱状β-Si3N4的R曲线较陡,而β/α双相陶瓷的R曲线较为平缓,同时,显微结构不同,裂纹尖端闭合应力也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R曲线。  相似文献   

15.
对(l-×)(80%B4CC-20%SiC)/x C(体积分数)功能梯度材料的 ×=0. 2, 0.4, 0.6, 0.8的各层 分别在2000℃,20MPa进行了热压,测定了各层的密度,线膨胀系数,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等. 按线性成分分布函数的6层和11层梯度材料热压后都出现了裂纹.采用了不同于幂函数的S 型成分分布函数设计,热压了11层(×=0.2~1.0)的功能梯度材料,其抗弯强度为216MPa,抗热震 性>500℃.  相似文献   

16.
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和体积密度、抗弯强度、烧结线收缩率以及抗热震性能的测定 ,主要探讨了金属铝粉的添加对反应烧结锆刚玉莫来石材料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和体积密度、抗弯强度、烧结线收缩率以及抗热震性能的测定,主要探讨了金属铝粉的添加对反应烧结锆刚玉莫来石材料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C-B_4C-SiC复合材料的抗热震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运用热压法制成的C-B4C-SiC复合材料进行了抗热震性能的研究,发现样品经600℃水淬热震后,抗弯强度反而提高,提高幅度为3%~41%,且和它的相对密度、原始强度有关。作者从机理上初步解释了这种特异现象,认为这是微裂纹增韧强化和残余应力释放的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铝电解用17Ni/(10NiO-NiFe2O4)金属陶瓷惰性阳极材料,研究保温时间对其致密度、力学性能、导电性能以及断口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温时间对17Ni/(10NiO-NiFe2O4)金属陶瓷材料的致密度、硬度以及导电性能影响不大,但对材料的抗弯强度与抗热震性有一定影响,当保温时间由10 min延长到40 min时,金属陶瓷材料的抗弯强度从84.61 MPa提高到125.89 MPa,抗热震性也提高10.22%,但保温时间过长反而使抗弯强度和抗热震性降低。此外,当保温时间为20 min时,金属陶瓷材料的综合性能力学性能及导电性最好。  相似文献   

20.
准脆性材料的细观损伤演化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以缺陷密度为参量的细观损伤演化模型的局限性 ,着重研究了微裂纹尺寸对损伤演化的影响。提出了含三相正交分布等尺寸微裂纹的准脆性材料稳定扩展的细观损伤演化模型。给出了微裂纹特征尺寸随应力变化的显式表达式 ,并由此得到了含微裂纹的准脆性材料损伤本构关系。通过实例 ,对初始含有相同密度、不同尺寸和数量的微裂纹的两种混凝土材料在单向拉伸载荷下的损伤演化进行了数值计算和比较。结果证实 :含大尺寸微裂纹的材料损伤发展较快 ,相应地 ,加载到同一应力水平时 ,具有较大的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