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技术学的兴起及其与技术哲学、技术史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技术学是以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学科的统称,是介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性学科门类,仿照科学学的学科结构,可将技术学的分支学科区分为理论技术学,专门技术学,应用技术学三个学科系组,技术学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同技术哲学,技术史有着难分难解的交叠关系,技术学与技术哲学,技术史既有研究视角,基本内容的差异,又有某些共同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正>为进一步推动技术史与技术遗产学术研究,促进学科交叉与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带动中国技术史学科建设,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与该学会的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研究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科技与经济社会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气象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按拼音排序),并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历史工作委员会、  相似文献   

3.
科技史与一般史的融通已成为近年来倡导科技史"再建制化"的学者们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文章从新文化史取向出发,当代新文化史家思考技术的视角和方法,涉及物质文化视角的技术史研究;日常生活中身体对技术体验的研究;以及书籍史阅读史视角的技术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美国技术史学科的诞生与工程学教育大有关联。高校基于工程师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培育其职业意识,早期偏向精英化路径,20世纪中期转而依托以科技为主线的人文观,这一融合为技术史学科及其学会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工程学对美国技术史学科的人员构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认识论都影响至深。学科始终关注与社会广泛相关的工程系统,进而基于美国“适应、改良、应用”欧洲技术的历史路径,发展出以域境主义为特征的技术史叙事策略,并在当代出现细分化、全球化、社会史化等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德国的技术史研究历程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上升期和拓展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致力于出版各类技术发明与商业史的相关著作,并着力保留和整理技术文化相关的实物和档案,推动了早期德国技术史研究的建制化。1960年代之后,德国的技术史研究进入了拓展期。在联邦德国,工业大学和技术博物馆的历史学家们逐渐成为推动技术史研究进一步建制化的主要力量。与早期工程师为主体不同的是,历史学家们主要关注的是生产的历史以及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背后导致技术变革的各种社会和经济因素。1990年代后,消费史逐渐走入他们的视野,作为其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剖析传统的技术史研究基础上,基于语境分析方法,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对技术编史学的学术规范、研究疆域、方法原则等进行了解读,讨论了技术史应该研究什么、如何认识技术史及怎么去研究等基本问题,论证了技术编史学对于技术史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技术史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技术史研究与国家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密切结合,无论在研究力量、研究范围、普及教育及宣传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整备和拓展。但是技术史与其它同类学科以及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古人云:“兵欲精,必先利其器”。技术史学方法论是研究技术史的重要工具、是技术史工作者的“器”,要使我国的技术史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除了其它条件外,亟需在方法论上作出发展。本文即是这一工作的粗浅尝试,旨在得到同行的教正。  相似文献   

8.
白馥兰是当代英国著名技术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她的技术史研究从参与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起步,继承和突破李约瑟的科技史研究,以农业史和妇女史作为双重核心。其技术史思想中一以贯之的线索是技术与社会,遵循着自技术而来、向社会而去的理论进路,旨趣在于以技术观社会。就研究视角而言,包括广义技术视角、人类学视角和汉学视角。就研究局限而言,包括文献方面、观念方面和比较方法的不足。总之,白馥兰展示了一位从李约瑟时代走来中国技术史研究者的代表形象。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医学的文化指南》(A Guide to the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tog,Yand Medicine,The Free Press,New York(1980)),是由美国“国家人文学捐助会”(NE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联合资助,聘请著名专家学者编辑、撰写的一部科学文化学入门书。全书分为四部分,共有九章,分别对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医学哲学;科学和技术社会学,医学社会学;政策科学等九个学科分支进行综述,概要地介绍了每一分支的发展历史、学科性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学科现状。每一章的结尾都附有文献入门和表文献。这些对于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年来《爱西斯》的《文献目录》的有关部分进行计量分析后认为:传统科学史虽不是科学史研究的主流,却是全球科学史事业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在各文化背景的科学史方面,东亚科学史、古希腊和罗马科学史、西方中世纪科学史、阿拉伯-伊斯兰科学史和印度科学史是传统科学史研究主流,前三者是大热门;学科史是传统科学史研究的主体,在此方面,天文学史、医学史、数学史、思想史和技术史是传统科学史研究的主流,前二者是大热门;五大主流学科史也是各大文化背景科学史的主流;在非主流方面,通史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研究是局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10月27日至29日,第五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在南京信息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专业委员会、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共同发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  相似文献   

12.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联合举办技术史讲座,每周一讲,从1983年4月到7月,共14讲已全部讲完。该讲座聘请谢焕章、范岱年、史超礼、周世德、黄晞、吴焕加、丁(?)等13名专家和教授讲授技术史导论(技术史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目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发展史,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发展,航空航天发展简史,美国技术发展的历程简述,冶金技术史概论,建筑的过去与现在,古代火药技术简史,电力技术发展简史,能源技术的发展历程,金属切削发展史,继承发扬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传统,中国兵器的发展,日本近现代技术史浅谈等内容。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厂矿企业总工  相似文献   

13.
<正>牛津大学在科学史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2016-2019年,笔者在牛津攻读科学史博士学位,其间对牛津的科学史研究传统和现状有所体认和观察,印象最深的是其“三史合一”的进路。“三史”指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三大研究面向,其背后的推动者是科学史博物馆、科学史教授讲席、韦尔科姆医学史中心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教研单位。这些研究方向和教研单位的形成及其整合,是过去一个世纪特别是近50年学科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整体化的快速推进,自然辩证法学科正在遇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历史积淀问题重新凸显,同时还产生了一些新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科归属问题(学科性质问题、学科名称问题、学科定位问题)、实践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相关问题、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主攻方向问题、文风问题)、与相邻学科的关系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哲学其他分支、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自然辩证法学科要在新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做一个比较彻底的厘清。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科协和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技术史学术会议,于1986年10月17日至2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会议以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关系为中心议题,配合中央开发新疆地区的战略部署,交流了对技术发展规律研究的成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中国工程师》杂志社和华中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技术史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4月24日至30日在湖北宜昌葛洲坝工程局党校举行。大会中心议题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共收到论文36篇,参加代表38人。提交本次会议的论文涉及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许多方面。1.综述性论文有《试论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论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五四以来“科学救国”思想初探》,《论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论中国技术发展战略》,《从中国兵器发展史谈战争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等。2.比较技术史研究,论文有《中日近代技术发展比较》,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史视角的机器换人“常识”深藏着技术哲学新的分裂风险。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哲学需要继承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的精神,在机器换人“常识”的经济史理解基础上打开“技术黑箱”,引入《资本论》的技术史视角批判和反思机器换人“常识”,进而找到新的认识论和推理逻辑问题,即“机器如何接受并重现人类能力的知识”——技术知识论。借鉴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思路,技术史与经济史如同技术哲学的“内史和外史”,没有技术史的技术哲学是分裂的,没有经济史的技术哲学是瘦弱的。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专业委员会、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联合主办,南京信  相似文献   

19.
工程哲学萌生于1990年代,目前正在走出艰难跋涉的初创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是工程哲学的等位亲缘学科,三者都是哲理性的知识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分又合、分分合合的互动关系。工程史、工程学是工程哲学的并列同源学科,三者都以工程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有共同的学术旨趣,但它们在研究层面、视角、方法、侧重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已有和待建的工程哲学分支学科,按照属性特征、生成区位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基础分支学科、分域分支学科、部门分支学科、环节分支学科和边缘分支学科等五个群组。  相似文献   

20.
自然科学史是属于自然科学各学科、哲学、历史三者的边缘科学。在十八世纪以前,对自然科学史的研究仅限于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科学家在“业余”之暇收集整理一些本学科发展的史料。从十八世纪起,科学史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一些专题性科学史著作相继问世。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科学史进入成熟时期,其标志是科学史从附属于各学科的学科史和专业史的研究,发展到综合科学技术史的研究。1837年英国的惠威尔在总结欧洲各国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发表了《归纳科学的历史》,这是第一部综合性的科学史专著。1892年法兰西学院正式设立了科学史课程,由国家任命了第一位科学史教授。以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莫斯科大学、京都大学等一些著名大学相继建立科学史研究机构,招收科学史研究生。1913年第一本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创刊。1929年国际科学史学会成立。至此,自然科学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一门独立学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学史在世界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