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典型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河南省内3个广义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种群16个特征进行形态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广义金线侧褶蛙在河南应分为两个物种,分布于黄淮平原及以北的种群属于金线侧褶蛙,分布于大别山丘陵地区的种群属于湖北侧褶蛙(Pelophylax hubeiensis);金线侧褶蛙伏牛山种群的分类地位尚不能确定,湖北侧褶蛙和金线侧褶蛙是否在伏牛山区交叉分布,需要更多的形态学比较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金线侧褶蛙的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金线侧褶蛙成体的8个主要形态指标和雌体的怀卵量.结果表明。各形态指标均与体长呈正相关,金线侧褶蛙雌体的体长和体重均显大于雄体.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只有雄体的鼓膜径显大于雌体.而头长、头宽、眼径、前肢长和后肢长不存在明显的两性差异.雌蛙怀卵量与自身体重和体长成正相关.表明该蛙通过增加个体大小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了不同地区产的金线蛙指名亚种(北京产的、杭州产的)、金线蛙福建亚科和黑斑蛙的脑、心、肝、肾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酶谱.金线蛙指名亚种和金线蛙福建亚种 LHD 同工酶迁移率较一致,但是,它们的酶谱从 LDH_1—LDH_5各组分含量的多寡有区别。因此,我们认为把它们作为两个不同亚种处理较为恰当.其次,不同地区(北京相杭州)产的金线蛙指名亚种 LDH 同工酶酶谱虽然相似,但是,北京产的金线蛙指名亚种和杭州产的金线蛙指名亚种在脑、肝组织中 LDH 同工酶的组份,还有一些差异.电泳图谱表现出黑斑蛙 LDH 同工酶 LDH_1、LDH_2、LDH_3、LDH_4与金线蛙的相比,都明显地具有较小的迁移率。  相似文献   

4.
一、将北京所产的6种无尾两栖类作相互杂交实验。除了狭口蛙一种没有成功外,其余5种的互相杂交可以归并于下列5类:1.能够发育成幼蟾或幼蛙者有大蟾蜍与花背蟾蜍或黑斑蛀与金线蛙的相互交配。2.发育至蝌蚪期的有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少数受精卵。3.发育至囊胚期的有哈士蟆♀X 黑班点(?)。4.只能使卵产生不规则的卵裂沟的有黑斑蛙♀X 花背蟾蜍(?)或哈士蟆(?),金线蛙♀X 大蟾蜍(?),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多数精受卵。5.没有卵裂现象的有大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花背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黑斑蛙♀X 大蟾蜍(?),金线蛙♀(?)哈士蟆(?),哈士蟆♀X 大蟾蜍(?)或花背蟾蜍(?)。二、自大蟾蜍与花背蟾蜍相互杂交得到在形熊上不同的蟾蜍,说明了大蟾蜍和花背蟾蜍的卵细胞质是不同的。虽然自相互交配所得的杂种蟾蜍的染色体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卵细胞质或其含物的不同,也能够影响它们的胚胎发育,说明了在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棘腹蛙水系数动态与成体能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腹蛙的水系数与其发育期密切相关,在卵期水系数最低,随着其产出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孵化前水系数平均值仅为58.91%,蝌蚪期水系数变化大,由刚孵化时的接近卵的水系数值,随着蝌蚪的长大而增加,体重在O.1g左右时达最大值94.35%。然而随着进一步的发育而降低至四肢全长出时降为88.4%,水系数在变态期为88.6%。完成变态后不久的幼蛙的水系数87.85%,平均体重2.149的一龄幼蛙的水系数为84%,二龄幼蛙的水系数83.74%,成蛙的水系数在80%左右。能量分布与动物的生理生态、形态等密切相关。棘腹蛙的能量分布从躯体结构来看,头部占10%(♀34.91%,♂31.07%),前肢占12%,后肢接近50%。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湘、鄂地区猪刚刺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流行病学和三种颚口线虫幼虫比较形态学,共检查猪192只,平均感染率47.4%,检查鱼类16种,其中刚刺颚口线虫第3期幼虫旧性8种;两栖类5种,阳性3种,金线蛙Rana plancyi是首次发现的转续宿主,对我国蛙类体内发现的3种颚口线虫第3期幼虫作了详细的光学和扫描电镜形态比较并提出这3种幼虫的主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环境下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越冬群组的肥满度、肝系数、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前后,不同环境群组及不同性别群组之间肥满度、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除自然河流越冬雌性组在越冬前后肝系数无显著变化外,其他各群组的肝系数在越冬后均明显降低(P0.05).初步推断,肝脏营养物质的消耗对维持中国林蛙冬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虎纹蛙和金线蛙的脑、肝、心脏、骨骼肌四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酶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同时在心脏、骨骼肌和肝脏中又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棘腹蛙性腺的发育与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湘西棘腹蛙的性腺发育与性腺成熟系数的季节变化。实验材料来自204只幼蛙和成蛙(其中雌蛙122只,雄蛙82只)。卵巢的发育可分为6期,雌性的性成熟年龄为3年;精巢的发育可分为5期,雄性的性成熟年龄为2年。每年的5 ̄8月为棘腹蛙的繁殖季节。同时,在文章中也描述了发育各期生殖细胞的主要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0.
缙云县病虫观测站和该县红岩公社镇东九队,于一九七三年开展了利用青蛙治虫的试验研究,初步明确泽蛙、金线蛙、虎斑蛙等能捕食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多种害虫,包括水稻害虫螟虫、叶蝉、纵卷叶虫、稻苞虫等,旱粮及蔬菜害虫地老虎、粘虫、蝼蛄、蛴螬、菜青虫等,以及森林、果树、棉麻的多种害虫。青蛙在早稻田的治虫效果,在每亩放养4000~8000只时,可与喷药一次的效果相当。在晚稻田,前期效果较好;十月上、中旬开始气温下降,田间蛙  相似文献   

11.
金线侧褶蛙和黑斑侧褶蛙皮肤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法,对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和黑斑侧褶蛙(P.nigro-maculatus)体表9个部位皮肤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2者皮肤基本结构与其他无尾两栖类相似,由表皮和真皮组成,但是各部位皮肤薄厚存在差异.分布于真皮疏松层的皮肤腺包括粘液腺和颗粒腺,2者粘液腺的分布范围没有差别,只在腺体数量和大小上存在不同;颗粒腺的分布范围存在种间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机制下物种间的差别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豫北太行山区中国林蛙的生境、生活习性、繁殖生态和食性.繁殖季节为3月上旬至4月中下旬.种群性比因时而异,产卵期间雌雄性比较小(1/6.16~1/4.50),产卵后雌雄性比有一定的上升(1/3.33~1/2.08),即将开始冬眠时雌雄性比最高(1/1.53).室内和野外自然条件下产卵量有较大差异,室内平均为478粒,野外自然条件下平均为1 079粒.卵粒直径约为1.5~1.8 mm.捕食种类以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居多;有益系数以及食物种类在不同季节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虎纹蛙(Rana tigerina rugulosa)的食性与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报道虎纹蛙(RanatigerinarugulosaWiegmann)的生态习性特点.该蛙性凶猛,蝌蚪以活的小动物为主食,也会互相残杀,成体则喜吃昆虫和蟛蜞;繁殖期为4~8月,高峰期为4月下旬~5月中旬;属于一年多次产卵类型;卵群形态为小片状,沿着水域的岸边分布;个体发育迅速,春末夏初产卵发育而成的雄蛙,在当年冬眠之前可达性成熟.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蟾蜍松果体的形态特征,并了解松果体在生物节律中所起的作用,运用常规的光镜样品制备技术,对松果体的细胞形态及其在冬眠期、非冬眠期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松果体的额器及脑上体都具有与视网膜感光细胞相似的细胞,称之为类光感细胞,因而它们具有感受光的能力;同时,根据细胞结构的观察以及两者所处位置的不同,认为额器具有比脑上体更强的感光性能.通过冬眠期与非冬眠期的细胞形态学比较,可以看到额器及脑上体的类光感细胞外节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冬眠期可见额器的类光感细胞外节排列规则,但数量减少,而脑上体的类光感细胞外节排列明显不规则,内有很多小泡,呈退化状态.额器及脑上体支持细胞的细胞质和类光感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在冬眠扨亦有一定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额器及脑上体感光性能在冬眠期与非冬眠期是有差异的,脑上体在冬眠斯进入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华大蟾蜍冬眠前后血浆性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华大蟾蜍冬眠前后血浆性激素的变化,其结果如下: 雄性蟾蜍在冬眠前血浆睾酮含量较高;冬眠期血浆睾酮含量最高;而冬眠后血浆睾酮含量显著下降。雌性蟾蜍在冬眠前血浆雌二醇含量高;冬眠期血浆雌二醇含量较高;冬眠后血浆雌二醇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盘电泳法,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在冬眠期与活动期的肝、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进行了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比较生化研究。结果表明,冬眠期蟾蜍与活动期蟾蜍的LDH同工酶是不同的,向一种组织LDH同工酶谱显示的区带数,在冬眠期较活动期多,相对活力也不同,心肌的LDH_5区带,在冬眠期还出现了两条亚带。  相似文献   

17.
中华大蟾蜍冬眠前与出眠初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冬眠前和出眠初期的中华大蟾蜍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有如下特点 :(1)冬眠前肝细胞堆积有大量糖元颗粒 ,而出眠初期几乎无糖元颗粒 ;(2 )冬眠前肝细胞的粗面内质网非常发达 ,而出眠初期的粗面内质网不发达 ,常呈零散膨大 ;(3)线粒体的数量 ,细胞核和胆小管的形态结构在这两个时期无明显差异 ;(4)冬眠前肝细胞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对上述结果的生理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