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SW0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方法,分析了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源流、资金及市场优势;分析了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资源、产品及合作劣势;论述了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交通发展和旅游发展机遇以及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挑战.  相似文献   

2.
横县伏波庙是当地民众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乱安民、疏河通航的功绩而立的.伏波庙会活动是横县乃至岭南壮族民众民间信仰、宗教文化以及文化生活的反映,对国内外游客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探讨开发伏波庙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环境的策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敬字信仰是中国历史上广泛存在于民间的一种信仰形式.迄今祖国大陆从文献资料出发研究敬字信仰的成果尚属空白.宝岛台湾虽然相关研究成果迭见,但研究的区域范围局限于台湾地区.笔者自去年以来通过在福建客家地区广泛的田野调查,从各种文献中搜寻到相当数量的第一手资料,有力印证了台湾学者提出的台湾敬字信仰来源于祖国大陆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海峡两岸敬字信仰渊源关系问题研究的资料空白.为证明海峡两岸敬字信仰的渊源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咸宁是个正在兴起的旅游城市,本文首先探讨了其地名文化的旅游价值,如鄂南地名文化的历史体验价值,旅游审美体验价值,情感体验价值;继而进一步探析了鄂南地名文化旅游价值的开发,如景点、景区设计、餐饮美食、古景复原及开发等地名旅游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刘三姐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歌谣和民间信仰,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商品和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刘三姐是壮族中古时代壮汉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英雄,刘三姐文化是在壮族民歌文化基础上,融合中国南方各族群娱乐浪漫文化因子共同打造的狂欢文化偶像。刘三姐不仅是壮族,而且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狂欢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6.
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之奇葩。它是一种海洋文化、和平文化、寻根文化、兼容文化和美德文化。在千年历史的传承和变异中,妈祖信仰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断分化和演进。文章在分析妈祖信仰文化社会功用的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角度剖析了妈祖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对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旨在准确把握妈祖信仰,进一步发挥妈祖信仰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在历经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妈祖信仰形成了极具特色并有广泛影响的信仰文化。它是一种寻根文化、和平文化、爱国文化、美德文化和海洋文化。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妈祖文化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对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时期,妈祖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以求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民间信仰为载体繁衍起来的民间结社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一种错综复杂的亚文化形式.文章采用社会学和历史学比较的方法,从中日民间结社的社会角色的差异入手,解析中日民间信仰在衍生体系方面的重要差异,进而剖析民间信仰与民间结社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信仰者与创作者的同一性保证了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学形成的基础,民间文学内容包含很多民间信仰的文化因子.民间诸神是民间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宗教神灵占据了民间文学作品很大部分;民间鬼神与神人崇拜信仰是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直接影响着我国民间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发展区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历史文化名村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如古建筑文化、宗族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等,是地域独特性的重要标志,一直是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在当代,对历史文化名村的研究、探讨一直未曾停滞过。就当代社会而言,对这些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无疑是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及民众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村落研究的相关背景入手,基于昂普分析,首先阐述了玉林市龙安村的概况,然后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三方面分析了龙安村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状况,最后提出了龙安村文化旅游产品优化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文化也由各个支流走向汇聚,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得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不断增强。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汉文化的凝聚力、统一的政治局面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诸因素,对中国文化多元汇聚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视角反思20世纪初期的"科玄之争",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科玄之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预示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必须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展开,要解决好中西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会和个体与人类的统一这样一些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价值如何,如何进退?怎样去评估中西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西方文化要不要吸收,如何吸收?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当时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方化两种倾向,梁漱溟、熊十力提出了“益欲中心”、“生命本体”说,他们从“昌明东方学术”着眼,强调立足本土,化合中西古今,创新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4.
颜色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渊远流长,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彼此存在着很大差异。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成为中西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本文从颜色词入手,探析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及原因,旨在为中西文化比较提供一些思路、实例,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理解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别很大,但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增多,各国的饮食文化开始慢慢融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成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同时,它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先锋.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应吸取别国文化的精华,摒弃自己的糟粕,向完美、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集结号》的成功上演,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当代中国电影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对战争状态下人性的思考,对入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在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国家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及国际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民族本土文化价值的契合,使冯小刚的电影展现了一个全新视景,也是冯小刚对中国电影国际化进程的一次成功探索与尝试,预示了中国电影新的文化诉求,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周彬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29(2):215-217,221
论述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三次冲撞,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成为联系民族思想情感的精神脉络。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流文化,发展市场文化,包容多元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以文化和谐促进民族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多种源头、多层蕴涵,栖息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独特规律的进程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古典文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一旦与周边少数民族富于活力的文化发生碰撞、结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景观。文章仅以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交流现象突出的楚辞、汉赋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农业之间存在着长久而密切的相互联系.中国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悠久的农耕文明,同时,中国文化的演进也一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从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发展直到现代的都市农业,文化对农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如此深切影响都市农业发展并形成中西方不同的都市农业形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分析文化的基本特质,并从这四个层次分析文化影响下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研究表明,在多层次文化影响下,中西方都市农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特征.对于都市农业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可以为都市农业优化升级提供参考,为农业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