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者考德威尔、雷蒙·威廉斯、特里·伊格尔顿在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现实文化政治的对话性原则和批判性立场,他们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资源,强调文学批评介入现实的能力,深化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他们的学术理论观念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重要的理论资源,同时,他们面临的困境又为我们提出了严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就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言,过去将其概括为“真、善、美”三种。这种分法带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用这种方法进行文学批评越来越有力不从心之感,方法的革新和突破势在势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欣赏过程和社会作用是一个连续性的运动过程,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了运动中的三要素,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艺术活动系统,并由此形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系统,因此,摈弃传统的“三分法”,代之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应不的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新可选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下文学批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文学批评已经不再停留在文学文本的研究,而是转向政治、经济、社会的宏观研究,文化批评逐步取代了文学批评。这种转型是多种舍力的结果,表现了新语境下的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杜勃罗留波夫的文学批评活动捍卫和发展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文学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的观点,称自己的文学批评为“现实的批评”,并且在《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中以对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的切实批评实践了这一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文学等几个方面分析南朝文学批评视野中北朝文学的缺席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文学史上所谓的“南北文学的融合”的实质是:在南朝文学艺术形式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安文学所蕴含的生命精神的回归。北朝文人在创作上率先实践,而南朝文学批评在理论上提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王实味冤案这一个案出发,探讨延安整风运动中政治批判模式的构建——文学批评在人为政治的强行干预下,是如何从正常的文学方法讨论变成对文学家的政治批斗。  相似文献   

7.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品格的理论形态,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中,方法和模式的日趋多元化,显示了前进的清晰轨迹。在这世纪之交的特定历史阶段,重读鲁迅关于文学批评的重要论述,对于建立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批评面对市场化的冲击不断走向边缘,它不再担当起时代变革的号角,文学批评的文化反思被商业利润与物质欲望所侵蚀。当前,文学批评的文化地位进一步“边缘化”,文学观念也更为分化,批评家们各执一词,无法形成手批评的合力。由此,导致批评的社会效应不断弱化。文学批评已蜕化为世俗化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附庸到独立到兴旺发达的上升过程。然而,文学批评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贬低或取消文学批评本体存在始终是文学批评获得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对文学批评的错误操作又扭曲了它的功能形象。实际上,文学批评的运作过程充分说明了它的功能之巨大,同时也表明它还处于不断地新陈代谢之中,这也预示着文学批评光明的前途。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批评性质与标准、批评方法与功能、批评家的修养与批评精神、情感中心主义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李长之的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11.
《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名作。虽然,《典论》大都已散佚,但通览现存的残篇,可以强烈地感到,文学批评并不是曹丕创作的真正动机,其主要的目的是为其政治博弈赢得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以文艺政策为参照,以自身文艺领导干部的合法优势来确立文学批评标准和内容的规范,这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冯雪峰之文学批评“政论”特色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冯雪峰在典型、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等问题上都有着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艺术感受和认识。故其文学批评呈现出“政论与文艺”兼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以路遥的批评与接受为切入点来分析当今文学批评的现状,不难发现,在主流意识形态批评渐趋式微之时,继之而起的学院派精英批评与大众文化批评却并没有使中国的文学批评进入繁荣的时期,反而使批评界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精英批评与社会生活脱节,大众批评缺少对世俗文化的提升,文学接受又与批评严重分离。  相似文献   

14.
詹姆逊是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代表。詹姆逊吸收了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认为“辨证的批评”应当显示文艺作品的内容,揭示被压抑的无意识和原始经验。同时,对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比较重要的修正。他把弗洛伊德的生物性“个体无意识”和拉康的“语言无意识”修正为“政治无意识”,并把政治分析和文学分析结合在一起,他还将精神分析“历史化”,使政治无意识成为一切文本和文本阐释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左联"是为政治目的而成立的文学组织,其进行的文学活动完全服从于政治斗争.这种重政治斗争的特质,决定了其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非左即右的极象模式.革命或反革命、胜利或者死的双向极反,导致了其理论批评动辄上纲上线的基本态度.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中"左联"有较大成就,但其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不同的政治历史环境仍延续"左联"模式,必然有害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这是应该引起世人反思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批评存在的趋于平庸、品位不高乃至失语失范的滑坡现象,期待着批评本身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当代化视野的背景上对学批评进行本体追问,阐明批评的一般化存在,并揭示批评本体的主要内蕴关系,将有助于探讨学批评对于当今社会、当代化及公民个人的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随着各种西方艺理论思潮蜂拥进入中国,中国的学批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传统的学批评被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先锋派批评正在反思和调整,而学院式批评将主导未来学批评风尚。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有两大维度,一是社会功利维度,一是审美维度.但具体到批评家,两大维度往往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就是例证.他强调艺术不为用并不碍其有大用,体现了审美维度对社会功利维度的兼容,他对社会维度的承认统一于"文学性"和"审美性"前提当中.这种价值取向体现了民族危亡时期非主流批评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发展以来,各种文学思潮更迭迅速趋于多元化。文章阐述了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并分析了西方文学批评的理论实践和共同特征。这些理论相互影响,构织了一幅多元化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