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实现在三维织造中有效控制立体织机的经纱张力,分析了送经及开口系统对张力的影响.根据立体织机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积极的随动送经补偿装置.该装置通过将开口系统的运动速度及方向信号实时发送给送经补偿张力辊伺服驱动器,从而调节张力辊的位置,进而积极控制经纱张力.此补偿方式缩短了经纱张力的控制时间,保证了张力补偿与综框运动的同步性,实现了实时随动补偿,保持了经纱张力的动态稳定,提高了织造效率和织物品质.  相似文献   

2.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系统中的张力补偿装置可使承力索和接触线在气温变化时保持工作张力恒定,是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中影响列车运行的重要装置,也是保证机车受流状态的关键因素。结合实际施工安装和运营情况,阐述了接触网张力补偿装置的分类及特性,对常用接触网张力补偿装置包括滑轮补偿装置、棘轮补偿装置、涡卷弹簧补偿装置及日本的弹簧补偿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振动原理分析国内外无梭织带机广泛采用的纬纱张力补偿装置,揭示了张力补偿机理,提出了张力补偿系数的概念,还分析了影响张力补偿效果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织机停机张力补偿的原理.介绍了为PIKANOL的DELTA型织机设计的织机停机张力补偿系统的硬件原理电路、应用软件编程方法.还较详细地介绍了一种简单实用的键盘显示管理装置.  相似文献   

5.
张力控制是卷绕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关键技术.描述了带材卷取张力的控制原理,介绍了一种利用英国欧陆公司的590+全数字直流调速装置内部特殊功能块来实现带材卷取张力控制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满足薄带张力稳定性要求较高场合下张力的动态补偿及惯量补偿.经过实际的生产运行证明,该系统张力控制稳定,运行可靠,克服了薄带容易断带的现象,提高了成品率.  相似文献   

6.
饶立 《科技资讯》2014,(6):124-125
根据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在现有技术中线电极张力控制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松弛边阻滞式恒张力控制装置。在安装线电极时,根据工艺条件的需要量化设定初始张力大小,并且可以适时显示.线电极工作时,张力可以在线检测,适时补偿保证张力恒定。  相似文献   

7.
对一引进卷绕张力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卷径检测及卷径扰动补偿的张力控制新方法,并介绍了按此方法研制的装置结构.试验证明,该装置对解决系统的故障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卷绕系统的卷径检测和张力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引进卷绕张力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卷径检测及卷径扰动补偿的张力控制新方法,并介绍了按此方法研制的装置结构。试验证明,该装置对解决系统的故障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了纺织机械中常见的复式纱路张力补偿系统的力学模型;应用校正传递矩阵法对这类有多重分岔的复合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作为算例,本文计算了GE271型经编机上纱路张力补偿系统的前三阶固有频率和振型,以及系统对纱路张力波动的动力响应;得到了与实测结果能很好相符的结论.然后又讨论了张力补偿器各尺寸参数与纱线物理参数对系统动力特性及张力补偿能力的影响,并据此引出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平面三向织物是由三组互成60°角的纱线交织而成。制织这种织物的织机必须装有经纱长度补偿装置。本文阐述了使用经纱张力调节环来补偿经纱的长度。文中介绍了经纱张力调节环的设计方法,提出了用近似计算法来设计张力环。通过分析,认为这种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圆盘式旋流纺纱的工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圆盘式旋流纺纱的装置和流程,探讨了影响圆盘式旋流纺纱成纱性能的主要工艺参数,成功地纺制了包芯纱.为了解和掌握圆盘式旋流纺纱设备的纺纱性能、工艺特点,对所纺纱线的强度和耐磨性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圆盘式旋流纺纱的主要工艺参数与成纱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第一喷嘴压力、第二喷嘴压力、梳辊转速、喂棉量、棉条号数、喂入张力、芯纱退绕张力是圆盘式旋流纺纱的主要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导得纺纱杯内纱条曲线形状和张力的方程;利用这些方程可以比较可靠地求得纺纱杯内的纱条张力,解决杯内纱条张力不易测定的困难。根据这些方程作图,就可从这些图中简捷地求得杯内纱条的重要参数,用来计算纱条张力。另外,本文对正反向剥取形式也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转杯纺纱(即气流纺)杯内纱的曲线形态和张力变化,从力学分析的角度来看,在有空气阻力并有足够大的阻捻盘作用下才能使纱形成稳定的正向剥取的曲线形态。如无空气阻力并无阻捻盘存在时,那就将形成反向剥取方式的曲线形态。否则是不能满足力学平衡和功能平衡的要求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均证明纺纱张力大小对细纱毛羽的影响,只产生于采用传统类型钢丝圈的条件下,如果采用改进型钢丝圈,则尽管纺纱张力降低,细纱毛羽仍可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5.
The lower strength of friction spun yarns has became a key problem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friction spinning,especially in high speeds and fine yarns.In this paper a project aimed atin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friction spun yarns by using a false twist process has been made.In re-ported experiment false twist was inserted into the yarn which has been formed on a friction spin-ning machine,so that it made the yarn untwist at first,then regain the twist.In the meantime draftwas applied to generate more tension than that which had been experienced during yarn formationon the friction spinning machine.It made the yarn reforming and the loosely bound fibres in thefriction spun yarn formed due to extremely low tension on the friction spinning machine becametighter.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proper draft,tension and false twist the tenacity of processedyarn will increase more than 10%.This project is an attempt to discover whether improvements can be made and whether it isworth pursuing research into modifications of yarn structure.The results imply that if the yarntension can be raised during yarn formation on the friction spinning machine or a chance is offeredto the yarn to reform after the yarn formation the yarn tenacity will be increased obviously.  相似文献   

16.
不考虑空气阻力时的气圈张力计算已是众所周知,本文则是综合考虑空气阻力等的影响,对气圈张力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采用摄影与曲线图相结合的方法来求得实际纺纱时的气圈纱线张力值,为具体分析工艺问题与测算纺纱气圈张力提供理论上、方法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目前粗支纱摩擦纺机和细支纱摩擦纺机的特点。作者设计了一种纤维分梳和输送形式。试验表明,该形式适纺支数范围较宽(148—18.5tex),能以1—2根条子喂入,纺制纯棉纱和各种纤维的混纺纱;可纺制内外层的纤维组分不一样的夹花纱;在安装附加装置后也可纺制包芯纱和花色纱。该装置机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可供设计中、粗支纱摩擦纺纱机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环锭纺纱过程中的纱线断头主要取决于纱线张力与纱线强力之间的矛盾,而纺纱张力是气圈底端纱线张力经由气圈、导纱钩向上传递而产生的.以往关于气圈底端张力的推算大都是在忽略空气阻力和哥氏惯性力的情况下进行的.针对考虑空气阻力和哥氏惯性力影响的情况,对钢丝圈受力及气圈底端张力进行分析计算,并指出随着纺纱的高速化及对纱线质量要求的提高,在研究纱线张力时,应考虑空气阻力及哥氏惯性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微分几何方法,导出转杯纺由任意曲线回转生成的假捻盘曲面上纱的形状和张力计算式,及纱曲线在假捻盘出口点的边界条件,以常用的1/4圆弧回转曲面为例作分析。最后,提供一个简便的剥离点纱张力计算式和转杯纺纱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