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指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一种介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独特的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再拘泥于规范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内容,而是通过对译语的革新来尽可能传达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围城》英译本的实例,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相似文献   

2.
陈静 《科技信息》2008,(3):452-453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探讨,旨在挖掘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是以忠实为导向,并且是由译者追求的目的所决定的.翻译目的导致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而创造性叛逆又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译者在目的的驱动下从内容、语言、风格层面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呢?本文从中英语言差异出发,强调译者应理解原作,尽量使用原文结构,在翻译活动中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何甫权 《科技信息》2009,(24):126-126,130
翻译中要“忠实”,要保留原作的风格是译界一个欲罢不能的话题。由于受到译者个人素质、价值取向、审美观、赞助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原作风格的再现显得尤为复杂和重要。从内容到形式,尽可能接近原作接近原作者是译者的天职。译者有义务表现原汁原味的,而不是易容后的风格。就影视剧字幕翻译而言,译者要在充分照顾译入语观众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的基础上兼顾体现电影以及导演、演员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翻译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翻译的性质和任务。翻译的终极目的是“意义翻译,文化翻译”,翻译从语用的角度展示了语言的活力,彰显了文化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翻译的风格是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的统一体,因此,在翻译原作中的文化意义时,要从宏观角度入手,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等效”。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再创造性发挥着很大作用。本文指出语言层面的等值翻译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又对翻译者提出了难题,这就要求译者进行再创造。总之,文学翻译总是要最大可能地再现原作。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的思想修养、创作个性在其作品中的集中反映,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风格对作品的重要性要求译者应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但语言文化的差异又使得风格的传达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译文风格实际上是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结合。但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应尽最大可能地传达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除了要传达原作中的基本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把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信息也传达出来,译者必须发挥他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在达到这一主观愿望的同时客观上会造成对原作的背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本文将运用接受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具体化"、"前理解"对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忠实与创造,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翻译的最高风格是使译作最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最忠实地反映原作,但是,任何译者在翻译时客观上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译者的风格。怎样在尽可能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体现译者自己的风格,达到忠实与创造的统一,是我们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忠实与创造,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翻译的最高风格是使译作最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最忠实地反映原作,但是,任何译者在翻译时客观上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译者的风格。怎样在尽可能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体现译者自己的风格,达到忠实与创造的统一,是我们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彼得·潘》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儿童文学作品。朱宾忠教授等的新译《彼得·潘》承袭了原著优美的语言风格,传达了其神韵。同时,译者洞悉儿童的心理,其语言充满童趣,富有诗意,蕴含哲理,实现了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3.
忠实于原作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者的创作个性,而不应在主观上企图表现自己的个性。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译入语在表现形式上的种种长处,以求译文顺畅,这是翻译实践的可取途径。  相似文献   

14.
The translator is expected to possess his own style but should restrict it to limitations within that of the original,for style is a very personal property of the author,and to represent this property,the translator cannot do without creativity and creativity is per se a kind of style.Therefore,the representation of style in foregrounding translation is to exert creativity as much as possible to re-create beauty.  相似文献   

15.
武世花 《镇江高专学报》2011,24(1):21-24,33
梁实秋是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凭个人之力将<莎士比亚全集>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他抱着"存其真"的态度,力求向中国读者展现莎士比亚著作的原貌.他的翻译从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均体现出杂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关联理论启示,指出它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揭示了语言文化交际的本质属性,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翻译实践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译者应突出原作的认知语境效果,建立原文与译文间的最佳关联,使译文尽力与原文趋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语言的四种形式意义在翻译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对原文的语言形式的特点和作用作认真地分析,弄清其形式意义的作用,并结合原文内容和翻译的具体目的,决定有无必要及如何灵活地将其形式意义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18.
魏雪梅 《科技信息》2012,(21):29-30,35
著名的台湾翻译家张振玉教授的译作《京华烟云》是其翻译的大量林语堂作品之一,此译本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字到风格,均较为完善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实质和神韵风貌,被翻译界公认为林氏鸿篇巨著Moment in Peking最为权威和成功的中文译本。然而仔细比较来读原作和该译本,尤其是涉及诗文典故方面,会发现译者广泛使用其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的技巧,对很多文化典故不是真实再现,而是全然重新创作,致使其文化意象内涵尽失,联想全无,从而产生了文化断点。  相似文献   

19.
王佐良作为一名翻译家,不但擅长于实践,而且对翻译理论也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并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他认为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应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