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纳米TiO2小颗粒悬浮液显现胶带粘面油潜手印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纳米TiO2小颗粒悬浮液显现胶带粘面油潜手印的方法.方法:通过考察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TiO2浓度、pH值等因素,获得胶带粘面各种手印样本(新鲜、陈旧、水浸)的最佳显现效果.结果:当小颗粒悬浮液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S)的浓度为0.1mg/mL、纳米TiO2粉末含量为2mg/mL、pH值为7时,小颗粒悬浮液的显现效果最理想,可以显出遗留时间达2个月以及水浸4天之久的油潜手印.结论:纳米TiO2小颗粒悬浮液对胶带粘面的油潜手印具有良好的显现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变插入层介电常数的多层绝缘结构能改善电场分布、提高真空沿面闪络特性.通过真空热压烧结制备了TiO2/Al2O3-Al2O3-TiO2/Al2O3(A-B-A)3层绝缘结构,A层w(TiO2)为0.5%到20%.测量了该绝缘结构的真空沿面闪络特性,发现闪络特性随w(TiO2)的增加而提高,当w(TiO2)为20%时,其脉冲初次闪络电压较同等厚度的Al2O3陶瓷提高了63%.研究发现:A层的介电常数可由w(TiO2)调控,介电常数的增大能有效降低真空-绝缘子-阴极三结合点处的电场强度;A层表面存在的TiO2颗粒可以减小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并改善表面电荷分布;TiO2的电导率虽比Al2O3高,但其仍为绝缘体,即使TiO2含量较高时也不会形成贯穿的导电通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含油金刚石纳米制冷剂(即由制冷剂R113、润滑油VG68和金刚石纳米颗粒组成的纳米流体)的核态池沸腾换热特性,分析了金刚石纳米颗粒对含油制冷剂核态池沸腾换热的影响.实验中饱和压力为101.3 kPa;热流密度为10~80 kW/m2;纳米油(纳米颗粒和润滑油的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0~5%;在纳米油中金刚石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为0~15%.实验结果表明:金刚石纳米颗粒增强了含油制冷剂的池沸腾换热,在测试工况下换热系数最大可增加63.4%,并且增加幅度随纳米油中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纳米油质量分数的降低而增加.开发了含油纳米制冷剂池沸腾换热关联式,关联式预测值与94%的实验数据偏差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4.
纳米制冷剂冰箱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134a/TiO2纳米制冷剂是一种新型的制冷工质。在依据国家标准(GB/T8059.1~3-1995)搭建了新的冰箱实验台的基础上,将不同配比的纳米制冷剂直接充灌到R134a冰箱中,对冰箱的运行可靠性及制冷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R134a/TiO2纳米制冷剂在冰箱制冷系统中能正常安全运行,其耗电量和冷冻速度均优于纯R134a,其中TiO2纳米颗粒浓度为10 mg/L时性能最佳,可节能7.43%;在不改变冰箱结构的条件下,使用纳米制冷剂作为制冷工质是可行的,并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节能手段。  相似文献   

5.
为了强化N-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液对CO2的吸收,首先不添加分散剂,制备了MDEA质量分数为50%、纳米TiO2颗粒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2%,0.4%,0.8%的MDEA纳米流体,该MDEA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良好.然后在一套小型吸收实验系统中,研究了颗粒质量分数对溶液鼓泡吸收CO2的影响.采用称重法来测量溶液对CO2的吸收量,并对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了纳米颗粒后,MDEA溶液对CO2的吸收得到了强化,有效吸收比随着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大而上升.在纳米TiO2颗粒质量分数为0.05%,0.2%,0.4%,0.8%时,有效吸收比分别为1.019 5,1.065 3,1.077 9和1.115 4.最后分析和解释了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果.  相似文献   

6.
ZnxFe3-xO4磁性液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改进的化学共沉淀法制备ZnxFe3-xO4(x=0.1~0.3)纳米颗粒,研究了Z2+n的摩尔比对ZnxFe3-xO4纳米颗粒比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选择饱和磁化强度最大的Zn0.2Fe2.8O4纳米粉体,制备了煤油基磁性液体,对其饱和磁化强度、黏度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x为0.2时,饱和磁化强度达到最大,为63.07Am2/kg;合成的磁性液体在外磁场作用下显出超顺磁性,其比饱和磁化强度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可达29.93 Am2/kg;随着温度的升高,磁性液体的黏度下降,质量浓度越大,其下降速度越快,在30℃时,当质量浓度小于0.28g/mL时,磁性液体呈现牛顿流体特性,当质量浓度大于0.28g/mL时,牛顿流体特性消失.  相似文献   

7.
纳米TiO_2/低密度聚乙烯复合体系的流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法球磨条件下对TiO2粒子表面处理,经HAAKE流变仪测试纳米粒子TiO2/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材料的流变性,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通过球磨法可以获得纳米TiO2粉体,且铝酸酯偶联剂被成功引入到纳米粒子表面。当表面未经处理的纳米TiO2质量分数w=3%时,复合体系流动性变差,而经过表面处理的纳米TiO2明显改善纳米TiO2/LDPE复合材料体系的加工流变性。  相似文献   

8.
复合纳米Fe2O3/TiO2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将TiO2加入Fe(OH)3胶体中的方法制得复合的Fe2O3/TiO2纳米粒子.以光催化降解甲胺磷研究其光催化活性,并通过XRD、TEM、DRS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其光催化活性的原因.结果表明,Fe2O3的复合量对Fe2O3/TiO2的活性影响很大,当n(Fe)n(Ti)<0.3%时,复合物Fe2O3/TiO2的光催化活性大于TiO2,最佳的复合量为0.2%.当复合量大于0.5%时,复合物Fe2O3/TiO2的光催化活性低于TiO2.锻烧温度及锻烧时间对复合物Fe2O3/TiO2光催化活性均有影响.用XRD确定掺杂前后TiO2的晶型均为锐钛矿型,当复合量大于0.7%时才能看到Fe2O3的衍射峰.TEM照片表明,由于复合量小,复合前后颗粒直径和晶粒直径基本一致.反射率光谱图表明,在360~650 nm范国内复合物Fe2O3/TiO2吸收光的性能比TiO2好,亦即增强了对可见光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通过碱性环境水热法制备了TiO2纳米颗粒,以异丙醇钛作为钛源,四乙基氢氧化铵作为碱性解胶剂.研究了四乙基氢氧化铵的浓度以及水热温度对TiO2纳米颗粒的影响.通过XRD、TEM对合成的TiO2晶粒尺寸、晶相以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四乙基氢氧化铵作为解胶剂,合成的TiO2颗粒由纯锐钛矿相组成,形状呈拉长的截断四方双锥结构.由于解胶的碱性环境,在TiO2的表面形成了富氧表面,使得在TiO2纳米颗粒表面更多的是热动力学稳定性更好的(101)和(001)面.制备的平均粒径大小为14 nm的TiO2纳米颗粒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作为光阳极.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了此种TiO2颗粒的电子传输特性.在AM1.5的模拟太阳光下,使用这种TiO2纳米颗粒作为光阳极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获得了超过7%的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对苯二胺改性纳米凹土并与聚丙烯酸在室温下直接复合制备复合水凝胶.研究改性温度、改性时间、对苯二胺与纳米凹土的质量比、改性纳米凹土及聚丙烯酸的用量等对水凝胶凝胶时间的影响,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流变测试等技术对复合水凝胶进行表征和流变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对苯二胺改性纳米凹土可使纳米凹土的分散性提高,改性纳米凹土/聚丙烯酸复合水凝胶具有较短的凝胶时间.流变学测试表明,改性纳米凹土的质量浓度在3.0%~7.0%(w/V)的范围内,复合水凝胶的黏度、刚性和机械强度皆随改性纳米凹土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聚丙烯酸的质量浓度在1.0%~2.0%的范围内,复合水凝胶的黏度、刚性和机械强度皆随聚丙烯酸的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而当聚丙烯酸的质量浓度在2.0%~3.0%的范围内,复合水凝胶的黏度、刚性和机械强度皆随聚丙烯酸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 CO气相燃烧合成纳米颗粒材料技术 ,利用 Ti Cl4 气相氧化合成粒度小于 1 0 0 nm的纯金红石相以及锐钛和金红石混合相的 Ti O2 颗粒。当混合温度升高、Ti Cl4 进料量减少、停留时间减小时 ,Ti O2 颗粒粒度减小。随混合温度升高、Ti Cl4 进料增大以及停留时间延长 ,Ti O2 颗粒中金红石含量增大。在反应物中加入 Al Cl3 作为晶型调节剂时 ,Ti O2 颗粒粒度减小 ,金红石含量增大。在 Al Cl3 含量 w>0 .0 5时 ,金红石达到 1 0 0 %  相似文献   

12.
气相燃烧合成TiO2纳米颗粒的形态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CO气相燃烧合成纳米颗粒材料技术,利用TiCl  相似文献   

13.
 通过改变桐油混合物中P树脂与无机调理剂的含量,制备了一系列用于尿素包膜的桐油混合物,使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桐油混合物的粘度、粘度指数、粘度的温度敏感性,详细考察了组成和剪切速率对混合物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桐油与P树脂混合物的粘度与其粘度的线性加和关系之间存在负偏差,当P树脂质量分数达到30%左右时,混合物的粘度有最小值;对于桐油/无机调理剂混合物,其粘度随无机调理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无机调理剂质量分数小于或等于25%时,混合物的粘度小于500mPa·s,无机调理剂质量分数达到50%时,混合物粘度可超过103mPa·s;混合物的粘度指数随无机调理剂的增加而减小,引入无机调理剂后混合物粘度的温度敏感性随之增大.桐油以及桐油与P树脂的混合物(m/m=1/1)的粘度在剪切速率增加时几乎维持不变,而桐油/无机调理剂混合物的粘度则随剪切速率的增加显著降低,表现出典型的剪切变稀行为.  相似文献   

14.
MnOx/T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低温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MnOx/TiO2催化剂的低温催化还原NO性能,采用微乳液法在不同的煅烧温度下制备了不同晶相的纳米TiO2,并以此为载体,利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MnOx/TiO2催化剂.然后,利用BET,XRD,HRTEM,H2-TPR等方法研究了载体和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分散状态和氧化还原性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纳米TiO2从锐钛型逐渐向金红石型转变,700℃煅烧得到的纳米TiO2呈混晶相,800℃煅烧得到的纳米TiO2则为纯金红石型;锐钛型及混晶相TiO2载体与活性氧化物MnOx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强烈,当纳米TiO2中金红石型与锐钛型并存时,MnOx优先与锐钛型纳米TiO2作用;纯金红石型纳米TiO2与MnOx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模拟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反应活性测试结果表明,500℃煅烧得到的MnOx/TiO2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低温活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压滴流床反应器,以二苯并噻吩(DBT)与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的正辛烷溶液作为模型溶液,在不同的反应温度、氢压、氢油体积比、液时空速(LHSV)、模型化合物初始质量分数的条件下,考察了DBT和4,6-DMDBT在Ni-Mo/TiO2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反应(HDS)规律。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以及增大氢油体积比均有利于DBT和4,6-DMDBT加氢脱硫反应的进行;氢分压对DBT和4,6-DMDBT转化率的提升也有很大影响,对4,6-DMDBT转化率的提升效果较大,但当氢分压较大时,增大氢分压对两者转化率的影响均较小。在反应温度350℃、氢压7 MPa、液时空速6 h-1、氢油体积比450、DBT和4,6-DMDBT初始质量分数分别为2.0%和0.2%的条件下,DBT的转化率可达98.80%,4,6-DMDBT的转化率可达98.12%。  相似文献   

16.
掌握高含水油水混合液的黏度特性,对于高含水原油-水体系的管道输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搅拌测黏法测定并研究了剪切率、含水率、温度、单一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组合界面活性物质含量对高含水油水混合液表观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液表观黏度随剪切率的增大、含水率的增加、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呈现出剪切稀释性,而且该性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混合液表观黏度随沥青质、胶质、蜡、机械杂质等单一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并没有显著规律性,而随组合界面活性物质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混合液表观黏度并不依赖于某一种界面活性物质,而是与原油中典型界面活性物质的总含量密切相关,受各种界面活性物质协同作用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高含水油水混合液黏度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偏差为7.8%。  相似文献   

17.
实验测量了TiO2-水纳米流体的粘度,发现测量值大大高于现有悬浮液粘度公式的计算值.分析了计算值偏小的原因,并根据溶剂化效应引入有效体积分数的概念,对现有悬浮液粘度公式进行修正,得到了适用于计算纳米流体粘度的半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8.
The viscosity of CaF2–CaO–Al2O3–MgO–(TiO2) slag was measured using a rotating crucible viscometer. Raman spectroscop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correlate the viscosity to slag structure. The viscosity of the slag wa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TiO2 con-tent in the slag from 0 to 9.73wt%. The activation energy decreased from 95.16 kJ/mol to 79.40 kJ/mol with increasing TiO2 content in the slag. The introduction of TiO2 into the slag played a destructive role in Al–O–Al structural units and Q4 units by forming simpler structural units of Q2 and426TiO- chain. The amount of Al–O–A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iO2 content. The relative fraction of4Q units in the [AlO4]5?-tetrahedral units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whereas the relative fraction of2Q units and426TiO- chai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iO2 content accordingly. Consequently, the polymerization degree of the slag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iO2 content. The varia-tion in slag structur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e in measured viscosity.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估纳米制冷剂的沸腾传热效果以及球形纳米颗粒在制冷系统中的循环能力,采用称重法实验研究了纳米制冷剂沸腾中气/液相间球形纳米颗粒的迁移特性,重点考察球形纳米颗粒种类和粒径、制冷剂种类、润滑油浓度、热流密度和初始液位高度对球形纳米颗粒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球形纳米颗粒迁移率随球形纳米颗粒密度或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制冷剂的动力学黏度越小、密度越大,其在完全蒸发时的球形纳米颗粒的迁移率越大;球形纳米颗粒的迁移率随润滑油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初始液位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