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性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CD62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特点。方法将发病3天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正常体检老年人80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流式细胞仪测量CD62p并应用颈动脉超声对斑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易损斑块比例增加,且血清中hsCRP水平和CD62p百分率增加;在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中易损斑块病例比非易损斑块病例、无斑块病例血清中hsCRP水平和CD62p百分率增加。结论血清中hsCRP、CD62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及依达拉奉干预效应的临床研究。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并在治疗后24h内和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可能与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预测的意义.方法选择608例疑似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检测颈动脉彩超及血清hs-CRP、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正常糖耐量(NGT)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8%,糖耐量减退(IGT)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36%,糖尿病(DM)组对易损斑块检出率为65%.结果显示:IGT组、DM组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NG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hs CPR对糖尿病颈动脉斑块检测可为临床糖尿病患者早期检出易损斑块、判断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心络治疗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及其能否降低脑梗死复发。方法符合人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0.7Sg)3次/d,疗程均为6月。两组每3月后复查色多普勒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并检查血糖和血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及斑块数目体积等各危险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在软斑块消退、软斑转为硬斑、软斑体积数目减少、无变化和恶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6个月后至1年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情况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心络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降低脑血管疾病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113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病情分为3组,即单纯2型糖尿病组45例(A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38例(B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0例(c组),以3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空腹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3组中,B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时,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是2型糖尿病发生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以我院脑梗死急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另外选取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胞磷胆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NIHSS评分、hsCRP变化及临床恢复效果.结果:与健康组患者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显著升高,但不具有比较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NIHSS评分及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急症患者临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刺蓝抗疲劳口服液治疗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腹部外科病人,随机分为刺蓝抗疲劳口服液组和对铁蛋白的恢复,缩短POF的病程,提高手术的综合治疗效果。照组,刺蓝抗疲劳口服液组采用术后口服刺蓝抗疲劳口服液,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二组患者均治疗10天。观察手术后症候改善情况、疲劳指数、血超敏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结果刺蓝抗疲劳口服液组病证总疗效、主症疗效、疲劳指数、血超敏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刺蓝抗疲劳口服液能明显改善腹部术后POF症状,减轻术后疲劳,促进血超敏C反应蛋白、转铁蛋白的恢复,缩短POF的病程,提高手术的综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拜阿斯匹林、阿托伐他汀合用预防脑梗再发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首发脑梗患者168例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86例给予拜阿斯匹林100~150 mg晚服1次,阿托伐他汀10~20 mg晚服1次; 对照组82例给予拜阿斯匹林100~150 mg晚服1次,降血脂用非他汀类药物; 两组脑梗死病人基础治疗相同,并分别在入院时治疗后第3、6、12个月动态监测血液流变学变化,血脂水平变化;评估颈动脉斑块积分变化;计算1年内两组脑梗再发率.结果 两组病人均完成12个月的随诊观察,治疗组脑梗再发率3.7%,明显低于对照组10.8 %,P < 0.01.两组血液流变学变化、血脂水平变化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 < 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异性(P > 0.05).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积分变化与入院时比较均(P < 0.05)有显著差异性,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差异性(P > 0.05);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 < 0.05).结论 拜阿斯匹林联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再发优于单用阿斯匹林.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脂效果理想.可减轻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抑制斑块形成,降低脑梗再发率.  相似文献   

9.
邵鹏  王建平  胡玮  王骏臣 《甘肃科技》2016,(23):118-120
探讨中药百合固金汤联合介入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将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百合固金汤+介入化疗;对照组给予单纯介入化疗。2个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近期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临床获益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90.0%和70.0%(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中医临床症候改善率分别为83.3%和5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介入治疗后第3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即明显下降,而对照组在第7天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后第3、7dhs-CRP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在介入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同时给予中药百合固金汤能够起到稳定瘤灶、改善临床症候,减轻炎症反应及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明显增高,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常规用药组(A组),阿司匹林加常规用药组(B组),逐瘀通脉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加常规用药(C组)同时应用相同脑细胞活化剂滴注。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三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后,患者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三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IMT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可降脂,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预防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C反应蛋白及梗死面积影响。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第1、3、7天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治疗前,治疗后第10天MRI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的变化;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均可降低低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p0.05),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均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MRI梗死面积及NIHSS评分,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CRP水平并降低脑梗死面积和NIHSS评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9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单独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同时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与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20个月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等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对照组TC及LDL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LDL,TG及FPG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组间比较HDL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PG,TG,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比较,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与盐酸吡格列酮片能进一步降低TG,IMT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显著升高HD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LAA组)7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CI组)36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血清CRP含量,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LAA组CRP含量高于LCI组,LCI组高于对照组(P〈0.05);IAA组中,CRP异常率高于LCI组(P〈0.05),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者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发病情况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CAA的相关性。方法:对17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CAA组患者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①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9.2%,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5%;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性相关;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Hhcy)不稳定斑块率(50%)大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不稳定斑块率(28.9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脑梗死患者Hhcy率(46.28%)大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Hhcy率(27.5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Hhcy是CAA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观察卡维地洛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选取甘肃省庄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收缩压、左心室射血分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心率、收缩压、左心室射血分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水平均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卡维地洛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律失常可改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提高临床有效率,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观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运动功能的影响。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武威市凉州医院康复理疗科门诊及住院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0例,按照就诊及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使用营养脑神经药物,对症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采用改良的Bartherl(MBI)指数和简易Fugl-Meyer(FMA)评分对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前所有患者血浆Hcy水平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浆Hcy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加显著(P0.05)。治疗前2组患者改良的Bartherl指数和简易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MBI和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MBI和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更加显著(P0.05)。康复训练的介入可加速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Hcy水平及运动功能,值得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的结构变化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载脂蛋白 B(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测定 10 0例患者空腹血中 L DL - C、Apo B浓度 ,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测量斑块面积 ,并计算斑块积分和斑块指数。分别计算 L DL - C、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的相关性。按 L DL - C/ Apo B比值分组 ,计算各组的平均斑块指数。结果 :L DL - C、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之间均呈正相关 ,且二者的相关性相当 (r=0 .6 6 5 7,P<0 .0 1;r=0 .6 86 4 ,P<0 .0 1)。L DL - C/ Apo B<1.2 5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比 L DL - C/ Apo B>1.6 2组高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1.76± 0 .80 ,3.30± 1.4 6 ;P<0 .0 5 )。结论 :L DL - C、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均有密切关系 ,其中 Apo 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粉防己碱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粉防己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抗炎症作用. 方法选择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粉防己碱2# ,3次/d,口服,其它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 mL;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血清hs-CRP测定,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治疗前两组间血hs-CR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后两组均在梗死后7 d达到最高水平,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 d血清hs-CRP水平和治疗前、治疗后7 d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7 d治疗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粉防己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为研究ACVD的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对50例正常人和70例ACVD患者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用特定蛋白仪测定hs-CRP的含量.结果:急性期ACVD患者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恢复期明显下降,急性期与恢复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ACVD患者hs-CRP含量明显升高,恢复期明显下降,急性期与恢复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CH)和脑梗死(CI)急性期比较,两组D-二聚体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hs-CRP联合测定,可作为ACVD患者病程判定和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