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傩公傩母是我国南方众多民族傩坛中供奉的主神,傩公傩母神话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南各民族中的一则洪水神话,它与傩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章以桑植土家族还傩愿为例,试图通过分析当地流传的傩公傩母神话,探讨出其折射出的傩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民族志资料表明,侗族称"万物之母"萨玛神为"玛"(Means/mah~(323)),古希腊神话亦称"大地女神"该亚为"玛"(Ma/ma~(31))两者读音相近,意义相通约,都指祖母。不过,作为古希腊文明源头的"大神母"神话,譬如"玛"神化身的"大地之母"神话,因古希腊文明断隔的原因,其意义蕴含亦随之消歇;而偏居我国西南一隅自称"干"(Gaeml/k(?)m~(55))的族群社会的神话记忆基础,尤其是有关"大神母"萨玛神的"无意识"记忆基础,却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这个民族的认知行为及其所指认的意义世界,譬如影响着这个民族对人类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与男女地位的差别的思考,对女性话语与"女性书写"(Ecriturefeminine)的持守与选择。基于此,以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重新审视具有阐释性功能与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大神母"萨玛神隐含的"意义体系",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族的龙母神话是白族龙神话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以<九隆神话>为其族源神话,其中就有了始祖母崇拜的因素,是白族龙母神话的肇始.随着<九隆神话>的发展和流传,龙母神话在民间也发生了各种变异.从龙母神话的文本出发,试图解释白族龙母神话的流传和变异的过程;进而对龙母神话变异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地处贵州中部喀斯特中心的惠水县羡塘乡距惠水县城 74公里,距省城贵阳122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全乡境内166.3平方公里内共有溶洞12629个,其密度之大,世所罕见,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万洞之乡”。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生桥,在羡塘乡境内也十分集中。在万洞之中,摆郎河源头的燕子洞及其邻近的骑龙洞、伏犀洞等都是喀斯特溶洞的代表。燕子洞洞口的垂直高度为215米,洞内栖息着最大种群的白腰雨燕,被誉为“天下第一高洞,人间最大燕群”。据当地民间传说,燕子洞是人类始祖女蜗最早的居所,邻近的伏犀洞是女娲之兄伏羲的居所。他们与鸟类始祖九天玄女和睦相处,所以后来燕子总是把巢筑在人们的屋檐下或堂屋里。布依族有一传说说,女娲兄妹原居住在此,后遭遇洪水,他们便坐在葫芦中漂流。贵州高原再次凸起之后,他们又回到这儿。不久兄妹成婚,燕子洞从而成为人间的第一个洞房,他们居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民族的神话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和时间性充分表现了哈萨克族祖先对世界起源、人类始祖、宗教信仰和自然社会现象的原始状态的认识 ,而哈萨克族的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6.
洪水神话是个世界性的神话主题,是人类早期先民文明存在的艺术形式,也是先民最初的生存状态、思想和原始信仰的反映。通过比较中西方洪水神话主题表现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西方洪水神话表达了西方民族对人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国洪水神话宣示了中华民族向洪水宣战、向文明进军的号角,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奋进精神。  相似文献   

7.
盘瓠神话是著名的南方少数民族族源神话,其中的人犬婚姻、葫芦崇拜和后代族内婚配有南方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民族神话天然地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相同的文化认同维系着民族情感,盘瓠神话自然也是如此。同时,审视异域神话,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神犬图腾的神话信仰也广泛存在于世界其他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8.
壮族人类起源神话大致有姆洛甲创造人类的神话;布洛陀、洛甲共同创造人类的神记;伏依兄妹婚配再和人类的神话三种类型。它孕育了壮族哲学、历史学、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等各种意识形态的胚芽,具有较高的社会科学价值,对我们研究壮族文化、历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斐声文坛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伏羲考》便是其学术代表作之一。从文化编码的角度看,后世文献中所载的伏羲、女娲形像,作为上古“龙图腾”的三级编码形态,已和编码前的原初形态有很大距离。作为一位处于新旧历史交替之际的现代学者,闻一多的优势在于既受过中国传统学术的训练,又善于汲取人类学、考古学等新兴学科所提供的知识。经由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比较,闻一多终于使得伏羲、女娲神话背后的中国文化“大传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0.
图腾神话是解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所以成为氏族图腾的神圣故事。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民族中传承的此类神话包括图腾救助始祖的神话、雌性图腾动物与男性成婚神话和雄性图腾动物与女性成婚神话。这些神话追述着处于氏族社会时期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先民的关于图腾的各种观念以及图腾崇拜的内涵及形态表达。  相似文献   

11.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2.
壮族是人工栽培稻最早的民族之一,是南方稻作民族。她的创世女神[女米]洛甲([女牙]六甲、麽渌甲、花婆),生于花中,给人送花送子,乃花图腾崇拜。她育了人,育了稻种,育了耕牛,她是壮族女性人文始祖,亟待抢救与保护。抢救口传神话、古歌、麽公经典手抄本、歌师歌本手抄本、花婆庙、信仰民俗和生育民俗中的[女米]洛甲(花婆)神话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对“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与参照下,华夏文明的历史叙事有其独特的发生形式,它们不仅受神话思维的支配,而且呈现出与所谓神话“历史化”不同的“神话历史”特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解《春秋》的性质与特征,论证有关神话与历史对立与分道扬镳的观点,不但有助于解释中国文化基因,而且会造成新的遮蔽;重新理解神话概念的穿透性和生成性,是重新进入中国式神话历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荒原》虽然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但是它更加指涉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化现象,在《荒原》里,神话只是作为一种功能与结构而存在,充满现代性的社会里并没有诞生新的神话,神话已经被消解掉了,《荒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相似文献   

15.
鲧、禹父子治水相关记载既有超自然的神话,也有远古历史传说,一般认为先有超自然的神话,经过历史化改造,转变为远古历史传说。鲧、禹故事无论历史化发生之前,还是之后,其基本内容都是治理洪水,和创世神话似乎无关。部分神话学家认为这组治水神话的原型是创世神话之一即所谓“捞泥造陆”型似乎根据不足。  相似文献   

16.
追寻原母神——关于宇宙创生神话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宇宙起源,中国的老庄学说和古希腊创世神话都显示出了宇宙混沌的观念,却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阐释,老庄学说把宇宙之混沌抽象为"道";而古希腊创世神话则把它具象化为一个生育了众神的原母神卡俄斯。无论是老庄学说中的"道",还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混沌神卡俄斯,作为混沌时期孕育万物的生命之源,都具有原母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壮族女神姝洛甲(云南壮族称为“摩洛戛”)是壮族的创世大神,在神话中她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但她在整个壮族神话谱系中的地位几经改变。这里主要探寻她在壮族神话中所具有的职能及其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