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从空间表达角度看,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基本意义是表示位置。根据空间参照物出现与否,“上”、“下”可分为表示显性位置和隐性位置两种。由于参照物形状及主观视点的差异,“上”、“下”在表示位置时的意义有很大的区剐。对这些意义差剐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上”、“下”这对高频方位词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这对词的其他意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以认知原型特征来解释“上”“下”二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对称使用格局和具体用法的差异。认知原型特征是词源义隐含的空间认知的方式和特点,是主导词义发展及有效派生词义内核与共性,并以词义共性的形式保留在现有的常用词项中。认知原型特征的差异是造成“上”“下”使用差异的本源性动因。全文以二词作方位词、趋向动词和作补语的词义分析和对比归纳并逐步验证“上”“下”不同的原型语义特征对二词使用差异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方位隐喻能更好地实现抽象概念的表达。英语和汉语中的up/down(上/下)、left/right(左/右)两组方位词,在时间、地位、数量等方面形成的方位隐喻概念所蕴含的抽象文化意义体现出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方位词“上下”在时间、范围、地位和数量四个概念域中的空间隐喻各有不同,它们表达形式、语义内涵的差异性,体现着不同使用人群的不同的认知习惯。  相似文献   

5.
"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位隐喻,是把某种空间关系或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之中,从而把握非空间事物或概念的性质的方法。汉语方位词“里、中、内、外”在时间、范围、数量、状态和地位关系五个目标域中具有鲜明的表现形式和隐喻意义,其背后反映了人们的认知习惯和模式。  相似文献   

6.
语言中的方位词是人们对空间方位的认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人们讶讶学步时就深深地植根于其意识之中;同时,方位词也不仅仅表达空间概念,它还渗透着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文化因素。英汉两个民族对空间方位词的使用存在着差异,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有差异的。东南西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最基本的一组方位词,本文拟通过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异同来对英汉民族文化内涵进行对比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某些方言词典中表“里面”之义的方位词“窦里”,应是“肚里”;某些方言词典中表“上面”之义的方位词“下”,应是“上”。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向其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思维过程。壮英方位词"上/下"在范围、社会地位和价值取向,"前/后"在时间、社会关系和事物排序,"里/外"在亲疏关系和心理情感等喻化思维中体现了类同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人类存在于世界中,首先获得的最基本的感觉就是空间方位感。因此,与人类认知有密切关系的方位词的研究也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意象图式理论对方位词back的中心意义及延伸意义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对其他方位词的研究及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影响方位词选用的关系有二:一是物像和背衬的关系,一是背衬和视点的关系。现代汉语方位词多基于物像和背衬关系的选用,方位词的意义直接指向物像;少数基于背衬与视点关系选用的,方位词的意义直接指向背衬。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角度对英汉纵向空间维度词“高/低,high/low”的隐喻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由于英汉两民族对物理空间共同的感知体验,在对“高/低”空间特征的认识上表现出相同的一面:空间维度的意象图式大致相同,都存在由空间域向“数量及类数量域”、“社会地位及等级域”、“品质与道德的评价域”、“情绪域”、“感官域”、“时间域”及其他维度的投射,并且在这些隐喻域中,双方多数情况下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表达方法。然而,由于两个民族在文化、风俗习惯、历史经验和认知方式上不尽相同,因此空间概念在隐喻性地构筑其他概念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和“上”相比,“下”的研究始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而作为核心词汇,对“下”的研究应该具有不亚于“上”的意义。“下”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下的,是名词,由此引申出了多种意义和用法,从空间领域投射到质量、等级、时间等多个领域,在用法上也引申出形容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而引申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也包括语境吸收、语义融合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3.
形合、意合,英汉句子互译之准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学家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两类,一类叫综合语(Synthetic Ianguage);这类语言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靠词序、介词及连词来表示。另一类叫分析语(analytical language);如德语、俄语,主要靠曲折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汉语和英语同属分析语,在句子结构及语义表达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则应了解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之中的大相径庭之处。即英语的句子构成均主要为“形合法”(hypotaxis),意即英语各分句或从句之间都应有  相似文献   

14.
语言间的表达差异是各民族认知特点的体现,时空概念会引申到抽象领域,影响思维。少数民族学生及留学生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本文界定本族语之外的统称第二语言)的习得,其目的是从掌握正确语言知识到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基于布依语学生与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习得中介语语料,从认知角度比较了布依语、英语与汉语“X上”空间关系的对应表达方式,验证了人类对相同空间概念化和提取能力具有共性也有差异;语言间的差异体现为对维度表达的精准程度不同、运用的表达手段各异;提出二语习得成功的衡量标准在于能够用目的语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进行交际,教学双方应该有意识的将该种能力培养融合到语言习得的各个阶段。从语际角度分析学生偏误产生的深层原因,探究具有普遍意义的有效路径,促进二语教学并最终达到提高多语者学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空间方位关系在不同认知场境下的模糊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定性空间关系都具有含糊性, 很多含糊性研究都基于特定的认知实验进行。针对主方位关系, 设计了3个不同的认知实验任务, 即认同判断、关系描述和画图任务, 以考察在知识获取和传输中的含糊性。如果一个空间关系不具有含糊性, 这3个实验任务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然而, 当一个空间关系及其相邻概念都具有含糊性时, 被试将对上述3个任务做出不同的回答。研究主要关注“北”及其相邻概念, 即“东”和 “西”。根据实验结果,识别了3种含糊性, 即标准含糊性、选择含糊性和语用含糊性, 并且建立相应的概念化隶属度函数。这3种含糊性模型, 有助于探讨空间知识传输中的语义扭曲。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理要素在不同尺度下的抽象表达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细节,如何根据地理要素在不同尺度下的表现特征提取并维护多尺度表达间的层次连通关系,至今还没看到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对此,构建了基于多尺度表达间聚集关系的层次语艾匹配规则。以同一要素多尺度表达间的层次语义关系为纽带,以数据匹配方法为手段,综合利用多重表达间的语义、几何、拓扑、属性等信息,来实现同一要素在不同尺度的抽象表达之间的层次连通关系;并以多尺度道路网数据库中道路交叉口要素多尺度表达为例。详细剖析了该策略的实现过程.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可靠性,为GIS中要素多尺度表达的层次连通关系维护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可行性技术策略.图2,表7,参8.  相似文献   

17.
摘要: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关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关系,而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它看成是ICM概念层面上的邻近关系。本文从认知转喻的“邻近”关系出发,分析了各种类型的转喻,从“邻近”与“突显”的角度对认知转喻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8.
赵婷婷 《科技信息》2009,(3):288-289
中华民族在文化发展与对外交往中积累了深厚的内涵,语言表达正是这种内涵的外化。生活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几乎每天都要用到,它们不仅用来指示坐标还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含义。以上四词在翻译思路上有共通之处,因此本文选取“东”字为例,试从其方位名词的基本含义到特定文化含义的演变,探讨方位词翻译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9.
“子、儿、头”是现代汉语中几个比较典型的词缀。对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以“头”为后缀的方位词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方位词“东、西、南、北”后的“头”不应当是词缀,而是表示方位的词根,与“东、西、南、北”一起构成复合式合成词,而不是附加式合成词。  相似文献   

20.
“他”与“她”都是第三人的人称代词。“他”指男性,“她”指女性。复数情况下,“他们”指两个以上的男性,“她们”指两个以上的女性。在第三人称既可指男性又可指女性的单数情形下和男性与女性混合一起的复数情形下,现定的用法都是用“他”或者“他们”。但这在有关法律条文中进行使用是不准确和不合时宜的。而法律人和出版人中则有人创造出并使用了“他/她”和“他/她们”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似乎还可以创造出一个既包括男性又包括女性的新的ta字来,以替代“他/她”和“他/她们”难以用口头语言进行正确表达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