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方位词的使用与人类对空间领域的认知密切相关。壮语的“上/下”空间关系主要靠方位词“gwnz/laj(上/下)”来表达,是用附近的物体来表示和目标体之间大致的距离,它传达出的位置信息是模糊的、大概的,而英语中表达不同的空间概念主要靠不同的介词表达出精确的三维空间关系,体现了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思维认知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表约数义的方位复合词的成因机制来源于空间概念。“上下/左右/前后”在空间上呈现出离心-向心状态。由于参照物的“磁力”作用,呈离散状态的空间方位同时又具有了“向心力”。离心和向心的相互作用使得它们游离在参照物周围,其结果是,始终不能到达参照物,但也不能远离参照物,这就是约数义来源的直接原因,而它们在分布上的不均衡与其对称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这是我上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上下》这一公开课的一次教学经历。 在着手设计此课时,我首先制定了自认为非常合理的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验并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且把重难点定位为:掌握上、下位置关系,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4.
福建武平岩前方言的“子”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练春招 《龙岩师专学报》2000,18(4):33-37,44
岩前方言的“子”尾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从语法结构上看,“子”可附着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之后,构成名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和数量词词尾。从语法意义上看,有的动词、形容词带上“子”尾后变为名词;有些名词不能单说,带上“子”尾后能单说;一些名词附着“子”尾后变为方位词;可以加在形容词重叠式之后,表示程度轻重;还可以在数量结构后面表示数量少、时间短等。  相似文献   

5.
“子、儿、头”是现代汉语中几个比较典型的词缀。对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以“头”为后缀的方位词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方位词“东、西、南、北”后的“头”不应当是词缀,而是表示方位的词根,与“东、西、南、北”一起构成复合式合成词,而不是附加式合成词。  相似文献   

6.
和“上”相比,“下”的研究始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而作为核心词汇,对“下”的研究应该具有不亚于“上”的意义。“下”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下的,是名词,由此引申出了多种意义和用法,从空间领域投射到质量、等级、时间等多个领域,在用法上也引申出形容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而引申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也包括语境吸收、语义融合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7.
岩前方言的“子”尾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从语法结构上看,“子”可附着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之后,构成名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和数量词词尾。从语法意义上看,有的动词、形容词带上“子”尾后变为名词;有些名词不能单说,带上“子”尾后能单说;一些名词附着“子”尾后变为方位词;可以加在形容词重叠式之后,表示程度轻重;还可以在数量结构后面表示数量少、时间短等。  相似文献   

8.
赵婷婷 《科技信息》2009,(3):288-289
中华民族在文化发展与对外交往中积累了深厚的内涵,语言表达正是这种内涵的外化。生活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几乎每天都要用到,它们不仅用来指示坐标还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含义。以上四词在翻译思路上有共通之处,因此本文选取“东”字为例,试从其方位名词的基本含义到特定文化含义的演变,探讨方位词翻译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9.
陈若蕾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119-120
现代汉语中既有“体”的语法范畴又有“时”的语法范畴”。时态助词“了、着、过”在“时”的语法范畴上既呈现绝对时功能,又呈现相对时功能,不同功能的呈现受制于不同句法条件。在宾语位置这一固定句法位置上“着、了、过”呈现了相对时功能。  相似文献   

10.
周文 《奇闻怪事》2009,(2):116-116
“白骨精”、“北夫荒”、“蛋白质”是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背景下,利用缩略法创造的新词。从词语修辞的角度来看,起初的引号表示特定的含义。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高,逐渐为受众所接受和理解时,表示特定意义的引号就逐渐失去了标志功能,它们的意义就会逐渐固化为一个新的义项。这在词汇学上称为“词义异变”。当然,这些流行新语也需要语言的使用者进行必要的规范。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主流派译论家将equivalent误读和误译成“对等”、“等值”、“等效”、“对等语”,把奈达翻译理论误读成“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认为“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中的“对等”或“等”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然而“对等翻译”中的“对等”是汉语,其词义不是“基本相同”,也不是“基本对等”,而是“等同”、“相等”、“对等”。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翻译不可能对等,由此也证明了“对等论”中的“对等”不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证实了中国主流派翻译理论家误读和误译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有"■的用法,包括实词和虚词在内大概有10余种之多。大部分汉语词汇的意义变化趋势是由实词功能逐渐向虚词用法扩展,从而实现实词的语法化。集合"有"的各种用法和义项,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有"的语法化过程,展现"有"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结合历史文献、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材料,论证了寿县方言表"丢弃"义上声词[p 24]的本字是古全浊上声字"拌"。今读上声的"丢弃"义是"拌"字本义,这个意义的"拌"在属于古楚国的汉语方言中原官话核心地区仍然使用。"丢弃"义"拌"字在兼并"秚"字的"搅和"义时处于"古全浊上归去"的历史音变时期,从而产生了本义今读上声而后起义变读去声的音变规律例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一点儿”和“有点儿”是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的一组词。前贤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作过研究,本文用大量例句结合现代理论对“一点儿”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的原因加以解释,并对“有点儿”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时只能用否定词“不”而不能用“没”的原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6.
朱栋 《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28-29,32
对《尔雅·释诂》“善也”词条从叉项及古书例证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证明了被训释词所被解释的意义可能是它的本义、引申义或与这个字所通的那个本字的某个意义等。训释词亦同。  相似文献   

17.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等理论分析了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探讨了这两种颜色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认知语义异同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V+取”式双音词在十部明清小说中共见114个,附加式占多数,“取”字语法化为词缀为近代汉语的双音化做出了贡献.因为语言精确表义和简练原则的制约,“取”在现代汉语时期失去构词能力。“取”自唐而来的语法化历程适应了汉语不同时期对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运用语义场理论研究可知,《说文解字》日字部字义分布于时间语义场的字词占多数,且表示一天内的时间的又占多数。先民关于时间的概念是根据太阳的运行位置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卢海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42-144
现代汉语副词"倒"是由表示动作义"颠倒"的古去声"倒"发展而来。"倒"句法上经历了从做谓语动词到做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语再到做副词修饰全句的过程,语义语用上经历了从表动作义到表状态义再到表语气的过程。唐宋时代"倒"已经开始兼表语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