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六一年一月,钱锺书先生在《文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通感》(见《旧文四篇》)。在近年出版的《管锥编》中,他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产生于西方的理论。此后,探讨通感的文章日渐增多。然而,从哲学和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深究通感现象形成问题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翻译在跨文化信息交流中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转化手段。由于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特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难免会遭遇到文化缺省的现象,因此翻译时必须采取适当的补偿策略,才能使译文读者欣赏到原作所体现的异域文化。本文以《红楼梦》的杨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文化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3.
小说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在翻译小说时,能否使译文的艺术意境与原文的艺术意境最大程度相契合,是小说翻译的一个重要依据。本论文通过对《雪国》作品中语言现象、句式结构和文化现象的译文对比分析,探讨了翻译艺术在小说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影视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缺省现象。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翻译形式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以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探讨影视作品中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明海英 《科技信息》2011,(33):357-357,118
词汇在文本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用词在文本中会达到不同的效果。经过对《狼图腾》英译本中的特定文化词汇以及习语变异的探讨后发现,语言,文化和思想的差异使译者对原文基本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让原文文化意象的失落和变形,从而导致了原文在翻译过程中变异。这种变异虽使原文中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消失,但它又可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使译文读者可以在异语文化中寻找到自己文化里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可避免地涉及不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往往是直接影响翻译成败的关键。文章从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现象入手,分析文化差异造成文化意象传递中的曲解或错位,探讨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化意象传递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艳芳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134-135,141
从翻译方向的《语言与文化》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与文化翻译能力,继而,阐述成绩分析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及教学对策。翻译专业通过学习《语言与文化》课程,学生对语言文化中的现象及其实质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在翻译中更自觉地掌握语言文化规律,培养文化意识,将语言文化知识与翻译有机结合,获得较强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8.
肖佳 《科技信息》2013,(23):132-132,134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事业,并为《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通过分析霍克斯对《红楼梦》的翻译,发现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形式;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这种别致的修辞方法为数不少。《荷塘月色》、《长江三峡》、《天山景物记》等名篇中都可见其用例,具体分析和研究这些例句,有助于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文化信息的接受、理解会出现历时性和共时性偏差,造成翻译中的错位。基于此,分析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以阐释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文化信息的接受、理解会出现历时性和共时性偏差,造成翻译中的错位。基于此,分析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以阐释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描述性手法,对两部影片《阿甘正传》与《阿拉丁》的字幕翻译进行实例分析,考察英汉电影字幕翻译对文化他者的改写现象。字幕翻译由于其特殊性,必然要求对原语文化的翻译通俗易懂,译者因而通常会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使目的语受众尽快在最佳程度上理解原语表达的信息和艺术内涵,这就使得英汉电影字幕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和文化的改写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的目的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翻译时无疑应深入研究不同的文化内涵。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即出现词汇空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恰当的翻译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主要论题。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人同此心》、《且说屋里》英译最初发表于《天下》英文杂志,是老舍作品译作的发端。基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考察老舍作品初期英译的赞助人、译者与作品,探讨译作中的文化元素翻译策略选择及制约,填补了老舍作品初期译作研究的空白。通过分析表明,宏观归化翻译策略并不排斥微观异化翻译策略。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反映了各种文本及文外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儒林外史》英译本为依托,探讨了文化缺省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对其做了分类分析,把文化缺省分为三类:待补偿型文化缺省、可植入型文化缺省和可隐去型文化缺省。并提出了处理文化缺省现象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根据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通过甄选伊万.金(1945年版)和施晓菁(1981年版)翻译的两个《骆驼祥子》英文译本,针对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程度及其在译文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剖析,同时通过两位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译者在《骆驼祥子》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相似或相异的翻译策略,尝试性地探讨了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翻译的操控。  相似文献   

17.
文化误读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普遍存在,《红楼梦》在海外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范例,对其中有意识地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在批评这些误读的同时,应看到译者当时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误读的根源,更加客观地看待霍克斯的译本及其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对《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纪80年代,人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翻译,这为人们重新认识翻译中不完全的忠实的现象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阐释。通过美国学者葛浩文翻译的贾平凹所著《浮躁》的英译本中部分文化误读例子,分析文学翻译中的误读与误译现象,讨论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在今后的文学翻译实践中更有效的实现文化交流,让译者尽量避免文化误读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翻译传统或规律,旨在为后世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