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锡对Ly12铝合金化铣蚀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Sn对Ly12铝合金化铣蚀坑的影响。结果表明,加Sn合金化铣后,不出现蚀坑,硬度高于不加Sn合金的硬度,产生上述作用的原因是合金中加Sn后抑制了第二相沿晶界的析出。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对 LY12铝合金厚板化学铣削腐蚀坑的影响,表明这种合金化铣腐蚀坑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溶质原子的偏析带,偏析带宽几十 μm。充分扩散退火能基本消除蚀坑,适当的过时效处理则可减轻蚀坑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通过常温拉伸性能测试、晶间和剥落腐蚀试验、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淬火转移时间(5~90 s)对1933铝合金锻件拉伸性能、腐蚀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淬火转移时间延长,合金的拉伸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均降低;当转移时间增加至90 s时,抗拉强度下降7.5%,屈服强度下降9%,伸长率下降约20%,腐蚀深度增加400%.淬火转移时间过长导致晶粒内部析出粗大的平衡η相,降低了时效强化效果;晶界无沉淀析出带宽化,降低了伸长率和耐腐蚀性能.为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转移时应使该合金产品淬火时的温度不低于约366℃.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温拉伸测试、断裂韧性测试并结合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等组织分析方法,研究淬火水温(20~60 ℃)对7B50铝合金厚板组织和强韧性的影响,并探究不同时效处理制度对淬火水温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 7B50合金的室温拉伸性能对淬火水温不敏感,但断裂韧度随淬火水温改变变化显著,当淬火水温从60 ℃降至20 ℃时,峰时效态和过时效态合金的断裂韧性分别增加12.9%和11.4%.当淬火水温较高(40 ℃和60 ℃)时,与过时效态合金相比,峰时效态合金的断裂韧性对淬火水温更敏感.透射电镜观察揭示了晶界组织的差异导致的合金断裂韧度的变化.随着淬火水温降低,淬火态合金的晶界脱溶析出相尺寸逐渐减小,并且在时效处理后使晶界析出相尺寸减小、无沉淀析出带宽度变窄,特别是峰时效态合金的晶界析出相尺寸和晶界无沉淀析出带宽度随温度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用阻法、金相分析、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及拉伸试验等研究了淬火后中温处理对CuAlNiMnTi形状记忆合金热循环特性及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金淬火后经600℃中温处理可产生适量α相,α相优先在晶界析出,保温时间延长,则晶内也析出α相,控制中温处理时间可以调整α相含量,从而调整相变点;经中温短时处理后,在随后的热循环过程中不再有NiAl基析出相,从而实现热循环过程中相变点基本稳定;中温处理时  相似文献   

6.
基于弹塑性有限元理论,构建包含纳米Cu析出相及晶界的微合金化钢拉伸理论模型.计算纳米Cu析出相及晶界对微合金化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在不同晶粒大小、不同纳米Cu析出相尺寸、不同应变条件下微合金化钢的单向拉伸性能,分析包含Cu析出相及晶界的晶粒变形趋势,探求纳米Cu析出相对基体材料的强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纳米Cu析出相心部塑性最大,晶界处的塑性低于晶内,且晶内发生塑性应变速率高于晶界;析出相与晶界都能起到增强材料塑性的作用,包含纳米Cu析出相及晶界的多晶模型在晶粒变形过程中,晶界参与协调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了Fe-7.8%Cu和Fe-2.1%Cu两种合金不同温度下铜的析出分布规律,以及合金中MnS夹杂物对铜析出的影响.部分试样加热到1600℃保温20 min后直接淬火得到;其他试样1 600℃保温20 min,炉冷到特定温度再保温20 min后淬火得到.结果表明:Fe-7.8%Cu合金在1600℃下淬火,含铜相在晶界、晶内均有析出;在1200℃下淬火,含铜相沿晶界析出;而1000℃淬火则有较大尺寸的ε-Cu相沿晶界析出.Fe-2.1%Cu合金在1 600℃和1 000℃下淬火,含铜相都沿晶界析出;而800℃淬火ε-Cu相在晶内析出.合金中MnS夹杂可以作为铜析出的有效形核核心.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讨论在HM—4 型高温金相显微镜上对铝进行拉伸塑性变形时所观测到的硬化曲线及滑移带的特点,晶粒位向,晶界对滑移的影响,以及滑移带与蚀坑、蚀坑与晶体表面晶面指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形变织构与分层效应对氮化08F钢韧化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形变氮化试样的韧化不但与形变织构有关,而且与分层效应也有密切关系。随形变量增加,冲击功出现明显的韧脆转移现象,这与极点密度P_(111)~*、P_(112)~*、P_(100)~*的变化规律十分相似。蚀坑法测定(100)面也具有上述的规律,形变使晶粒拉长,晶面有规律的排列,氮化之后由于氮化物在晶内与晶界上折出,弱化晶界与晶面,从而产生分层效应,增加韧性。断口分析表明,在形变量较大时,断口上出现许多分层裂缝。  相似文献   

10.
采用显微硬度测试与透射电镜分析,研究淬火介质对2519铝合金抗剥落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空气、沸水和室温水(20 ℃)淬火后,各合金在时效过程中都表现出3个阶段时效特性:欠时效、峰值时效及过时效.合金经空气淬火并峰值时效后,晶界析出相呈不连续分布,且无沉淀析出带的平均宽度为100 nm;合金经室温水淬并峰值时效后,晶界析出相呈链状连续分布,无沉淀析出带平均宽度为60 nm;经室温水(20 ℃)淬火并峰值时效后合金抗剥落腐蚀性能最好,经100 ℃水淬火并峰值时效后的合金次之,经空气淬火并峰值时效后的合金抗剥落腐蚀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特厚钢板射流淬火试验装置,研究了15~35℃水温、1.0~3.0 m/min辊速对特厚钢板厚向冷速的影响,分析钢板在不同温降区间内的厚向温降、温度梯度和冷速影响因素.利用导热微分方程,采用反传热法计算钢板淬火温度场和冷速.结果表明:采用射流冲击淬火方式时,160 mm钢板心部冷速大于1.2℃/s;水温和辊速除影响钢板表面平均传热系数和换热形式外,还通过改变厚向温度梯度分布影响厚向冷速;水温或辊速升高,钢板厚向冷速降低,降低幅度与冷却强度、淬火时间以及钢板内部导热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中厚板辊式淬火机淬火过程的热传导控制方程,分析了热交换系数、淬火方式对中厚钢板淬火过程中温度场的影响.分析表明,淬火过程中,一定厚度的钢板,换热系数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对钢板表面及内部温度变化影响效果显著;中厚板辊式淬火机淬火过程的特点在于,钢板首先通过冷却强度很大的高压淬火区冷却,使板材内部保持很大的温度梯度,从而保证板材获得较大的冷却速度;在较低冷却强度的低压淬火区完成淬火过程,板材内部温度梯度减小,可降低板材内部热应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OM、DSC、SEM 与TEM,结合力学性能测试研究淬火转移时间对A357 铝合金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淬火转移时间由3 s 延长至49 s,A357 铝合金经T6 热处理后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与延伸率分别由351 MPa、275MPa 与12.4%降低至320 MPa、254 MPa 与6.5%,合金材料的抗拉强度连续下降,屈服强度变化较小,延伸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初生与共晶Si 相逐渐由细长的针状或片层状转变为椭圆球状或棒状,平均长度为10~25 μm,平均宽度为5~10 μm,当淬火转移时间超过35 s 后,初生与共晶Si 相则仍以细长的针状或片层状形貌为主。拉伸断口形貌以韧窝断裂为主,附带部分沿晶断裂,随着淬火转移时间的增加,断口表面韧窝数量随之减少,沿晶断裂裂纹数量不断增加;Mg 与Si 元素集中分布于晶粒边界处的二元与三元共晶组织中,Al 元素广泛分布于晶粒内部及晶粒边界处;人工时效过程析出的Mg2Si 强化相长度约为0.2~1 μm,宽度为0.02~0.08 μm,且随着淬火转移时间的延长,Mg2Si 强化相的析出数大量减少,长径比不断下降,合金材料的强度与塑性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的球径、转速、球料比和球磨介质等条件下,对多种微细粉末(Fe,Cr,Ni,Mo,C,WC和TiC)进行了一系列球磨试验.结果发现,采用高转速、大球料比、合适的球径以及湿磨状态可以改善球磨效果.另外,单质粉末的晶体结构类型是决定其球磨难易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金属碳化物,则主要归因于其脆性的影响.此外,还探讨了单质铁粉在球磨过程中粒度与时间的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钢丝圈在使用防锈水型水基淬火液的过程中产生的表面过氧化问题,采用在淬火液中添加聚乙烯醇(PVA)等添加剂,并进行了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添加聚乙烯醇可以起到减缓钢丝圈表面氧化的作用,并由此确定了聚乙烯醇的最佳添加量.此项研究结果为生产中用水基淬火液取代淬火油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溴甲酚紫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溴甲酚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溴甲酚紫对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得不同温度下溴甲酚紫与BSA,HSA的结合常数K,发现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反应焓变、熵变,确定了溴甲酚紫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溴甲酚紫与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证实了该反应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且阐明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The formul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NiTi shape memory alloys has potential effects in mechanical stimulation and medical implantology. The present work elucidates the effect of milling time on the product'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icrohardness for NiTi synthesized by mechanical alloying for different milling durations. Increasing the milling duratio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nanocrystalline NiTi intermetallic at a higher level. The form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was directed through cold fusion, fractur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teady state,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strain energy. In the morphological study, uninterrupted cold diffusion and fracturing were visualized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Particle siz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ean particle size was reduced to~93 μm after 20 h of milling.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was enhanc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nanocrystalline intermetallic phase at longer milling time, which was confirmed by the results of Vickers hardness analyses.  相似文献   

18.
以水镁石、Al(OH)3和Na2CO3为原料,采用机械力化学/晶化法合成纳米水滑石,研究了干磨时间、球磨转速和球料质量比对水滑石晶体结构的影响,并采用XRD和FE-SEM等手段对水滑石的晶体结构和表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干磨时间、球磨转速和球料质量比的增加均有利于纳米水滑石的形成,但当超过适宜实验参数,继续增加时就会有杂相生成;在干磨时间为6 h,湿磨时间为2 h,球磨转速为250 r/min,球料质量比为50的条件下得到的纳米水滑石晶型完整单一,具有规则的六边形结构,平均晶粒粒径约为40nm.  相似文献   

19.
用球磨法制取WC—Co纳米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利用高能球磨法制备纳米WC-Co混合粉末的可能性,以及球磨时间和WC-Co纳米粉末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WC-Co纳米粉末的粒度逐渐变小,当球磨时间超过30h后获得了粒度为100nm以下的WC-Co纳米粉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