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断层传播褶皱是前陆盆地中发育的一种重要构造样武,往往出现在冲断构造带的前缘隐伏前锋带.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与滑脱褶皱共同构成了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是重要的油气圈闭构造.通过对莲花山地区地震剖面的构造精细解释,结合野外剖面调查、钻井倾角测井资料分析,发现川西盆地南段莲花山构造为-发育在古隆起背景上的、具反转性质的断层传播褶皱.此褶皱走向为北东向,剖面上表现为北西翼缓、南东翼陡的不对称箱状背斜.  相似文献   

2.
濮城构造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其自身的构造特征及演化仍缺乏精细研究,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部署。通过综合利用地震和钻孔数据解析了濮城构造的变形特征及演化过程,并探讨了该构造的油气前景。研究表明,濮城构造存在北北东向、北东东-近东西向、近南北向三组断层,发育伸展构造、走滑构造和盐构造三类构造样式,具有南北分段的总体特征。濮城构造的形成演化可划为古近纪裂陷和新近纪-第四纪拗陷两大阶段,前者又可细分为初陷、深陷、萎缩和消亡4个时期。北北东向断层形成于初陷期-深陷期,北东东-近东西向断层、近南北向断层和濮城背斜形成于萎缩期,其中濮城背斜是伸展背景下因盐层的存在导致其上下层系变形不协调而形成的强制褶皱。区内与成藏期油源断裂相沟通的断块型圈闭、背斜型圈闭和裂缝型圈闭都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区,其中濮城背斜转折端及附近原本较致密岩层可能形成裂缝发育区,是值得注意的油气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3.
西藏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盐岩层系发育,并控制了盆地变形和圈闭样式,将盆地盐相关构造和圈闭类型分为盐上、盐层(盐间)和盐下3种型式.盐上构造包括盐上滚动背斜、断弯-断展背斜、背冲断块、逆冲断层遮挡构造和盐推覆构造等;盐层(盐间)构造包括盐窿、断褶构造、鱼尾构造和盐间双冲构造等;盐下构造主要有背冲断块、断弯-断展背斜和盐下双重构造.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形成于侏罗纪末并在新生代进一步定型.根据盆地盐岩层分布和构造特点,将盆地分为盐上、盐层和盐下3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盐层和盐下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雀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从前震旦纪至今,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变动和复杂的演化历史,形成了现今北西西-近东西向、北北东-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基本断裂体系,同时断裂活动表现为多期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发育断背斜、断鼻、背斜及断块等构造圈闭类型,其分布具有东西分区、纵向分层的特征.纵向上,就中生界、古生界而言,下古生界较中生界发育,上古生界不发育;横向上,明显受断层控制,并沿主控断层走向方向成排成带展布;利用平衡剖面法,并结合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将该区构造演化划为五个阶段:被动陆缘裂陷阶段(Z-O1)、拉张至挤压环境转变阶段(O2-S)、北东和北西向构造发育阶段(D-P1)、古生代构造的再生长及近东西向褶皱形成阶段(J)、大面积的整体升降运动阶段(K-Q).  相似文献   

5.
 辽河坳陷西部断陷西斜坡齐欢地区同生断裂十分发育,为弄清断层与构造、储层和油藏的关系,研究了该区同生断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作用。沙三段至东营组时期,该区发育了一系列的顺凹陷方向倾斜及滑动的同生正断层,断层产状呈铲式,走向为北东向,其控制了区域构造格局。分析了同生断层的生长指数与圈闭类型的关系,认为断裂活动越强,越利于形成局部构造。同生断层下降盘往往是滚动背斜、断鼻等局部构造和砂体发育区域,也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同生断层附近往往井网控制程度低,剩余油富集,是老区挖潜剩余油的有利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特征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圈闭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对油气聚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以背斜、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主要分布在七个泉—油砂山—东柴山、红沟子—南翼山—碱石山—落雁山、冷湖零号—冷湖七号—马海以及中内部等4个NW走向的密集分布区带内.构造圈闭的平面展布主要受应力作用状况、构造变形程度和断裂发育状况等因素控制.平衡剖面复原结果表明构造圈闭主要开始形成于古新世和中新世,主要定型于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喜山运动控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圈闭含油气性综合分析表明,生烃凹陷附近的古构造圈闭和同沉积构造圈闭应该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学》2016,(12):2030-2037
在地震解释及地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对变换带的研究,讨论了高邮凹陷环深凹带戴南组变换带类型、特征,并总结其在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变换构造主要形成在侧列伸展断层叠覆、分段连接部位或次级凹陷之间,主要发育同向接力式和横向消减式构造变换带,变换构造包括走向斜坡、横向断鼻凸起和调节断层.构造变换带控制着富烃洼陷的形成,并引导古水系流入湖盆,在对应的断层下降盘形成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及浊积扇砂体,有利于发育富砂储集层;研究区变换带发育复杂的调节断层和多种样式的圈闭,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与成藏,并对变换带控制的隐蔽油气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南缘四棵树凹陷,背斜北翼陡南翼缓,北翼近于直立,造成背斜北翼地震剖面呈现空白区。通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精细构造解析,结合正演以及运动学数值模拟技术,提出独山子背斜构造模型:独山子背斜发育上、下两套滑脱层,下部滑脱层发育断层转折褶皱,上部滑脱层发育三角剪切型断层传播褶皱,构成一个叠加背斜构造。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构造发育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即早期(N2d沉积时期)转折褶皱、中期(Q1沉积时期)传播褶皱及晚期(Q4沉积时期)冲断改造。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控制了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油气运聚与油气藏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川南官渡构造茅口组精细构造解释与有利储层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官渡地区茅口组为缝洞型储层,其储层的发育受断层、裂缝和溶蚀洞穴发育的控制.利用研究区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震资料品质分析,认为该资料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偏移归位合理,目的层波组特征明显,能较好地解决构造问题.在合成记录标定的基础上,搭建格架剖面并进行人工解释,然后采用人机联合波形对比层位自动追踪技术进行全区层位解释,采用相干、倾角扫描以及层面光滑度分析技术进行断层平面组合分析,落实了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断层展布特征.根据对构造特征和断层展布特征的分析,指出官北构造东翼、官中和官南构造西翼为可能的缝洞型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可知, 雅克拉断凸中的晚第三纪张扭性断裂系统具有东西分块、南北分带的基本特征, 主要发育4种断裂构造样式: 阶梯状断裂构造、掀斜断块构造、堑垒式构造和负花状构造。与张扭性断裂系统有关的圈闭构造样式主要有4种: 断鼻与断背斜、掀斜断块、逆牵引背斜和地垒。张扭断裂系统主要活动期为晚第三纪吉迪克期和康村期, 其形成的圈闭与生烃期有较好的匹配关系。雅克拉断凸张扭性断裂系统在白垩系和第三系油气聚集过程中, 断裂的垂向运移通道作用表现得极为明显, 但是断层的侧向封堵对油气的聚集成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澳洲西北及南部被动陆缘油气差异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洲西北陆架和南部被动陆缘盆地群是澳大利亚主要的油气富集区带,西北陆架与南部陆缘2个地区在构造演化背景、裂谷发育期次、发育时间、油气分布特征等方面存在异同之处.从构造演化对盆地结构的控制、区域构造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和断裂系统对成藏区带的控制3个方面分析两者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陆架多期裂陷,盆地结构复杂,表现出“上油下气”的垂向分层式结构,各盆地内裂陷期的构造活动强弱与发育期次不同造成了整个西北陆架平面上油气分布的不均匀性,南部被动陆缘构造活动简单,裂陷期发育晚,时间短,均为单一的产油型盆地:(2)区域构造控制生烃中心的分布,西北陆架盆地烃源岩在整个中生代部有发育,南部地区晚白垩世和新生代发育烃源岩:(3)断裂系统的差异导致2个地区圈闭类型的差异,西北陆架早期圈闭受破坏,以断块性圈闭成藏为主,南部多为背斜圈闭和掀斜断块圈闭.澳洲2个地区的被动大陆边缘发育特点与中国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具有相似性,因此,这2个地区的油气分布特点对南海北部陆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玛湖凹陷及周缘下二叠统-石炭系发育一系列继承性构造圈闭,埋深普遍超过6000 m,成藏条件优越。通过优选,选择最为有利的达1井背斜作为油气勘探的突破口。石炭系是否发育有效储层,圈闭流体相态及油气成藏模式是什么,是达1井背斜石炭系构造圈闭勘探能否获得成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单井资料匮乏的情况下,通过重磁电等资料与已钻井资料标定,认为达1井背斜石炭系发育中基性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储层物性相对较差;根据玛湖地区烃源岩演化阶段、地震层速度、浅层试油等资料预测达1井背斜为气藏;通过构造演化及烃源岩分析,认为达1井背斜为源边多期不整合侧向运聚成藏。综合储层、流体相态、成藏条件及埋深等因素,分析认为,达1井背斜具备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有望获得重大突破并发现规模大气田。  相似文献   

14.
昆北断阶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缘昆仑山前,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较为复杂。通过圈闭类型、圈闭控制因素和断裂展布研究,深入探索研究区主要勘探目标及油气聚集规律。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指出昆北断阶带现阶段勘探的主要圈闭类型为构造型圈闭,以断鼻、断背斜、断块为主,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断裂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等因素控制,与断裂体系有明显的依存关系且大多为断裂分割而完整性较差,沿断裂走向具有成排、成带分布的特点;圈闭主要形成于中新世与上新世,主要定型于上新世;各构造部位圈闭含油气性差异大。研究结果对昆北断阶带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南缘小渠子地区勘探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小渠子地区构造形态落实不清楚的问题,在以往构造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震、钻井、地面地质等资料,重新解释该区地震剖面。研究认为,西马庄背斜不存在,是妖魔山背斜向西南倾伏的鼻状构造;北小渠子背斜圈闭面积和闭合度明显增加,是有利勘探目标。综合分析该区烃源条件、构造演化、油气热演化、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认为构造成因是控制油气藏的关键因素。燕山期,南部掀斜作用使小渠子南部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拗陷转变为隆起区,乌鲁木齐向斜中的相当一部分油气持续向南运移,其中的一部分通过断裂运移至南小渠子背斜带,是该区至今末获得较大突破的重要原因。南小渠子背斜具有形成早、发育时间长、圈闭面积大、闭合度高、储层物性较好的优越性,二叠系红雁池组、芦草沟组自生自储组合是下一步的勘探目标。北小渠子背斜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虽然上仓房沟群、小泉沟群储层物性条件差,对成藏不利,但下仓房沟群中下部及以下地层未钻揭,其储层条件及成藏条件是下步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6.
凯里虎庄背斜的构造特征及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凯里虎庄背斜具有独特的构造特征 :即①在剖面上的不均匀性 ,从地表向下具有不同的构造层次 ,它们属于不同构造期的产物。②由于北东向的鱼洞—樟木树断层为晚古生代的同沉积断层 ,控制了断层两盘志留系的剥蚀和泥盆系的沉积 ,并使两盘构造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环阿瓦提凹陷区(环阿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钻探技术及认识程度的提高,对环阿区油气勘探前景,尤其是对潜在有利构造带进行重新评估显得十分迫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利用A井区已有钻探及新旧地震资料,通过开展系统的地层、构造解释与关键层位(第三系底、中上奥陶灰岩顶)构造图编制,揭示该井区中新生界为一完整的、轴向NW—SE的线状挤压背斜,古生界则为一个大型的冲断盐丘穹隆状背斜,古生界盐构造的解释与前期认识有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其油气地质条件,得出该井区具有构造圈闭规模大、毗邻中上奥陶统闭塞海湾相烃源岩、裂缝性储层发育、盖层条件好、海西晚期(二叠纪末)形成古构造圈闭、印支—喜山期继承性隆起且处于油气运移和充注中心等较为有利的油气地质条件。其不利因素为埋藏较深(达6 400~7 500 m),且可能受到东北部大型火山侵入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