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直认为资本主义农业地租来源于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通过对超额剩余价值来源的分析发现,资本主义农业地租并不都来源于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农业工人的创造,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其它部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转移过来的。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最重大发现,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这就使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有没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何异同,以及现阶段面临诸多挑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创造最大劳动剩余价值的途径有哪些,作者主要从以上方面简要地论述的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地租曾经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认为不应该实行地租制,而实行土地的无偿无限期使用,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和产权混乱的现象.社会主义地租依然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社会主义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不存在阶级对抗关系和剥削关系,后者则存在阶级对抗关系和剥削关系.  相似文献   

4.
地租的几种形式对应着人类社会的几个不同阶段,奴隶社会没有地租,奴隶的全部劳动和产品都归奴隶主所有,封建社会初期实行劳动地租,中后期实行实物地租,资本主义社会从本质上只有货币地租,每一种地租形式都有其产生机制,并对劳动者和土地所有者的经济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地租货币化应回归其正常历史进程,即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并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创新土地收益形式,如土地入股制度收益,以保证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5.
区位地租是由于距产品消费中心远近不同而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土地利用纯收益.它影响着土地利用方向与利用强度,也影响着农业生产因子的投入和农作物品类的选择.发展我国农业,应积极利用区位地租的经济意义,调节各地农业生产力的合理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因子合理投入,竞争作物合理分布,从而使有限的土地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上剖析了郊区地租城市地租的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给出了城郊地租的来源与数量关联模式,以及城郊地租控间关联模型,对丰富目前我国城市地租理论和批导有关土地实践工作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租要领及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入手,重点探讨了我国阶段地租的表形式,性质及关理论,主要以吸几方面进行论述:我国理阶段地阻的存在具有必然性;我国阶段口口地租主要表为级差地租和绝对租;我国现阶段地租具有全新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地租不仅可以调节剩余产品的再分配,还能调节生产者的经营行为,同时还能保证土地资产积累增值的实现.本文从农村包干制形成的史基础入手,解析包干制下农业地租的表现形式及其调节分配,进而论述了包干制下地租杠杆的多种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9.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剩余价值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商品价值构成的一部分,它除了反映资本主义的特性外,还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性。不但要看到剩余价值局限性的一面,更要看到它积极性的一面,以便于充分发挥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劳动的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产物,剩余价值,只有通过跟生产劳动相交换才能创造出来。”为要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论证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和积累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主义本身矛盾的发展,把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与大多要靠剩余价值来维持的生产性劳动加以区分,自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林地资源特点和人工林林地地租研究现状,提出用混合地租来表示人工林林地地租,把影响人工林混合地租的诸多因素分成土地本身因素、经营和产出水平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行政因素及其他因素等5类。以长江中下游工业原料林为实例,按5类影响因素确立以土壤立地质量、培育树种、运输距离和税费为主导因子,选用多元回归模型处理土壤立地质量、培育树种两个非数量化因子,建立了适宜处理数量化因子(运输距离和税费)与非数量化因子的工业原料林混合地租模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工业原料林林地混合地租与4个主导因子关系密切,按模型求算出的工业原料林林地地租值与实际值基本相符,实现了林地地租的合理量化。  相似文献   

12.
城市腹域内的经济个体由城市中心向外围的布局遵循地租衰减规律,这种地租衰减过程由于经济人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导致城市经济个体向外围空间的分布密度逐渐降低,该过程同时形成不同收入水平的经济个体分布空间的差异,最终形成城市的最大扩展边界。在排除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城市外围空间的扩展过程遵循经济规则,为谋求效用最大而实现地租均衡从而形成城市边界。  相似文献   

13.
人们通常把价值增殖当作剩余价值的同义语,看作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范畴。本文认为价值增殖与剩余价值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经济范畴。其中,价值增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中.而剩余价值只是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特殊表现形式.在小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增殖则分别表现为小商品生产者的收入和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从理论上阐明价值增殖及其表现形式,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农产品价格中 ,包含生产成本、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三部分。其中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部分 ,构成农村土地收益的实体。平均利润部分归农户所有 ,而超额利润中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却有不同的分配方向。农业税则应当从上述各项收入中第二次提取。现实中 ,土地收益制度存在看税费不分、绝对地租难以实现、农民自留部分不确定、农业税及其替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 ,应在农村组织、经营方式、价格体系、制度规范、产权制度等几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的存在对城市的形象和发展造成了众多负面影响,为改变城中村给城市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负外部性,各地政府纷纷提出要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学术界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城中村这一话题。本文从要求城市地租最大化的角度入手,分析石牌城市地租流失的内在机制,讨论了在满足不同利益方的利益最大化前提下的改造道路,并提出石牌村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却是客观存在的。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对剩余价值适用范围、剩余价值在公有制经济中分配进行重新认识,努力实现剩余价值分配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阐述城市地租的测算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城市、不同用途土地地租的特征。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线性统计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综合总结了现有测算地租的方法,并将其归结为四类;提出了充分利用现有基准地价成果测算地租的思路和方法;以华东地区大、中、小三类城市为例,对其商、住、工三类用地的地租进行了测算;分析了不同城市、不同用地类型地租的特点与模型特征。研究结论:利用基准地价成果测算地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地租的测算与分析对于科学管理和利用城市土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按照马克思的一贯思想,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牟要求,以及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过程理解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分析了马克思划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标准,分析了增加劳动强度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两范畴的关系,认为由于增加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应当归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马克思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考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地租存在的原因,揭示了当前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地制度存在的土地产权界定模糊、农民投资积极性低、农地流转不畅、地租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承包制度、流转制度、征用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随着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的深化,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在不断变化,而剩余价值生产的变化又决定着劳资关系的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