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激光诱变洋葱种子的生物学研究、激光诱变洋葱种子的品种选育研究和激光诱变洋葱新品种的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3个方面综述了激光诱变洋葱的品种选育和相关理论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洋葱育种,尤其是激光诱变洋葱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试验用不同辐射剂量的^60Co-γ射线对马铃薯品种L-55、T-66的休眠块茎进行辐射诱变,以期选育出优异的种质资源或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辐射剂量对同一马铃薯品种M2代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产生的变异程度不同;同一辐射剂量对不同马铃薯品种M2代群体主要农艺性状所产生的变异程度不同。^60Co-γ射线诱变在改良一些性状(早熟、抗病性、高产、叶绿素含量)上比较有效。马铃薯的大多数突变都是隐性突变,对马铃薯进行辐射诱变育种难度较大。^60Co-γ射线诱变马铃薯的适宜照射剂量为10~15GY,从M2后代群体中评价出41个优株系供进一步鉴定,^60Co-γ射线诱变马铃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诱变育种,是继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等育种方法之后,利用物理和化学等诱变因素发展起来的一项育种新技术.随着植物诱发突变研究的进展,国内外对于诱发突变体在作物育种上的作用,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在诱变剂的应用上,也从单一的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快中子等)、化学诱变剂(如EMS、NEU、NMU等)到理化综合因素的应用.例如、意大利的Scarasciag—Mugnozza采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在硬粒小麦上引变出38个在抗倒伏性上明显强于原品种的高产突变系,其中三个最优良的突变系已直接培育成品种.苏联Φ.用化学诱变方法从丰产小麦品种“无茫一号”和“高加索”中获得一系列矮秆突变系,蛋白质含量高达23%—24%.我国浙江省农科院利用~(60)Co—r互射线照射水稻品种“科字6号”,选育出比原品种早熟40天的新品种一“原丰早”,比同熟期推广品种增产一成以上.但是总的来说,辐射和化学诱变剂诱发的有利用价值的变异率仍然很低,一般仅为千分之几.尤其是突变体能作为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的更是少数.因此,当前国内外诱变育种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诱变的有益变异率,从而提高诱变育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我国豆类植物的研究利用现状,分析了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提出了加强豆类植物研究和利用的具体措施。应加大品质育种、抗逆育种和专用型品种选育的技术攻关以及豆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种质创新工作。关注豆类植物生产和食品安全问题。采用常规育种、远缘杂交,诱变、航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基因克隆转育手段,培育携带多种突出优异性状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5.
多样化种质资源的利用对于培育高产和理想农艺性状水稻品种显得非常重要.在本研究中,通过研究继代时间、2,4-D浓度和不同外植体对诱变和分化频率的影响,建立了幼穗为外植体、继代培养时间为3个周期(约75d)以及2,4-D的最佳诱变浓度为4.0mg/L的体细胞诱变育种方法.然后利用该方法诱变杂交水稻亲本株1S和中9B,分别成功选育了优良矮化突变株系SV14S和SV9B,为后续的杂交育种提供了优质种质资源.这些育种成果的取得进一步证实了该水稻体细胞诱变育种方法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新型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太空西瓜     
北京市大兴县于1996年选择35个西、甜瓜品种的种籽共计749粒,特载我国第17颗返回式卫星进入太空,经过15天高真空、宇宙射线、微重力环境作用,进行品种诱变,然后在这些种籽返回地面后,在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科院的航天育种专家指导下开展了封闭式试种选育。通过四代选种、配种、筛选与培育,从315个自交系中选育出6个杂交西瓜新品种并采用复播技术进行示范种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诱变育种,是继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等育种方法之后,利用物理和化学等诱变因素发展起来的一项育种新技术。几年来,我们在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组成“三结合”小组,开展这项工作。实践表明,诱变育种是选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快中子电离密度大,能量较备,诱变效果比较好,日益受到育种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探索快中于在水稻诱变育种中的效果,从1974年开始,我们在省测试分析研究所协助下,开展了这一试验研究。二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快中子在水稻育种中的诱变效应是肯定的、现把试验的初步结果摘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科研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群众性辐射育种工作已开展起来。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辐射育种是近二十年来随着原子能工业和辐射遗传学研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育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常规育种方法以外的重要育种辅助手段之一。它虽然历史很短,但却已在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改良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目前,在开展群众性辐射育种工作的同时,应注意总结经验和从事较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掌握理化诱变因素的应用技术而不断地扩大诱变的效果(特别是控制正突变的诱变率),适当地发挥诱变育种手段在整个综合选育过程中的作用,提高筛选突变体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根据生物体桔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促使生物内部结构的变异,反作用于功能,从而有效地控制改造生物。例如,利用理化因素处理农作物的种子或植株,诱发农作物内部结构发生突变,选育新的品种,已成为当前作物育种工作中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贯彻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方针,从一九七○年起,我们组成“三结合”队伍,开展了水稻诱变育种的研究。经过四年多来的实践,初步选育出几个较好的水稻新品种和一批优良的新品系;同时,还探讨了水稻诱变育种工作中几个有关问题。现主要就后面一个问题摘报于后。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2004,(10):62-62
首批太空蔬菜品种开始大面积种植9月5日,据有关部门消息,我国应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出的首批太空蔬菜品种,目前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其中“太空蕃茄”已累计推广了3万余亩,“太空青椒”的累计推广面积则已突破20万亩。选育出我国首批太空蔬菜品种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本文对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水稻新品种(组合)的选育、变异性状的分子标记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水稻航天育种工作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枯草杆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原生质体制备技术与诱变育种相结合的新的育种技术,以BF—7658为出发菌株,经原生质体诱变育种,选育出两比亲株产α_—淀粉酶高1.4倍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冬小麦品种PH82-2-2辐射诱变处理,在无零下温度条件下,获得了春性突变后代,选育出农大94118品系,试验结果还指出,冬小麦辐射诱变后获得的春性突变体,性状变异幅度大,突变谱宽,供选择的余地大,是春小麦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优质早籼稻新品种选育20年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简述自1979年以来从事优质早籼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在育种技术上不断创新,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育种效率的成果。将独创的《水稻成熟花粉辐照诱变育种技术》、细胞工程技术、有性杂交、独特的米质筛选等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创建了一条高效的水稻新品种育种新途径。将优质、抗病和高产等优良性状进行聚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基本解决了优质不高产;优质不抗病;大粒水优质和早稻难优质等难题。选育出福建省第一个优质早籼新品种“佳禾早占”,成为福建省主推的优质早稻品种之一,累计推广10万hm^2。  相似文献   

15.
胡萝卜素产生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原生质体制备技术与单一因素多次诱变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对产胡萝卜素酵母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一株比亲株胡萝卜素产量高1.6倍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16.
辐射诱变育种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在方法技术、诱变手段、突变体筛选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已成为种质资源创新、挖掘新基因和培育新品种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发展情况,总结了辐射诱变育种中诱变剂量、突变体类型及主要的突变体选择方法,并对比了各种突变体选择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提高植物诱变育种的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桃育种工作的科研机构之一,已有4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20年,育种工作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广泛收集桃品种资源,建立了储存量300多个品种的国家桃种质资源圃,深入开展桃和油桃新品种选育研究。通过有性杂交育种途径、采用修剪技术、胚培养等有效技术,选育并通过品种审定(认定)22个桃和油桃品种,实  相似文献   

18.
迄今,培育作物高旦白质含量及改进品质的育种方法主要有种内杂交、远缘杂交、种间和属间杂交以及人工诱变。1976年初据不完全统计,国外采用诱变育种法已育成152个突变品种,其中小麦12个,水稻18个,大麦24个,燕麦5个,豆类22个,果树7个,观赏植物47个,其他作物17个。从突变品种的性状变异(如表)来看,被改变的性状是多方面。由表可  相似文献   

19.
经过30多年的研究,建立了以成熟花粉辐照诱变为主的水稻优质新种质技术;采用自创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选育新途径,积累了一大批长大粒低垩白为主要特点的优质籼稻新材料;应用SSR标记技术定位出多个籼稻品质性状的QTLs,并初步建立了实用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的早籼稻"佳禾早占"、"佳辐占"等6个水稻新品种,其品质符合部颁优质食用米三级以上标准."佳辐占"等品种在福建省累计推广了66.67×104hm2,为农民增收20多亿元.这些优质品种的育成,基本解决了水稻育种中长期存在的大粒不优质,早籼稻难优质,优质不高产,优质不抗病等难题,为未来水稻优质高产育种积累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1.温带地区粳稻育种成果:日本全国有16个地方从事水稻育种工作,由农林省统一领导。“农林”编号的水稻品种有228个,陆稻50个,平均每年约可提出10个新品种。过去一个品种栽种10~15年,甚至20年。1965年开始按计划每3年更换一次新品种。日本的水稻育种,目前仍是以集团和系谱相结合的杂交育种为主要方法,同时也开展一些其它有关的选育方法的探索和基础理论研究。育种目标着重于生态类型的选育,一般除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