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箭竹2个变异类型竹笋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分布在大理鸡足山云南箭竹的两个不同变异类型香笋竹和东坡竹竹笋营养成分的分析,得出:云南箭竹竹笋中水分含量较高,其中香笋竹竹笋含水量为93.43%,东坡竹笋含水量为92.92%;香笋竹粗纤维的含量与东坡竹笋粗纤维的含量差异不大;香笋竹笋蛋白质、总糖的含量略高于东坡竹蛋白质和总糖的含量,粗脂肪含量在竹笋中比较少。云南箭竹笋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其中香笋竹笋灰分含量为11.20%,东坡竹笋灰分含量为15.20%。香笋竹笋口感与风味好于东坡竹笋主要是由于单宁的含量,以及总糖、甘氨酸、天冬氨酸和游离谷氨酸等基本营养物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不同光强下麻竹笋不同部位苦涩味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笋为材料,分析不同光照强度下麻竹笋不同部位单宁、类黄酮、草酸以及氨基酸等苦涩味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在6种光照强度下,随着光照强度降低,单宁、类黄酮、氨基酸等苦涩味物质的含量减少,而草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相同光照强度处理下,麻竹笋单宁、氨基酸含量以笋尖部最高,分别是笋基部的1.8~3.4、1.4~3.4倍;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与其相反,笋基部到笋尖部减少了29.4%~60.2%;草酸含量在笋中部最高,其次为笋尖部,笋基部最少。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笋尖部苦涩味物质含量最高,苦涩味最重,适量降低光强可有效减少麻竹笋中苦涩味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西南地区退耕还林中广泛推广种植的撑绿杂交竹为例,利用伐桩施肥技术和稳态营养技术,研究了3种不同施肥处理对撑绿杂交竹出笋及1年生新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施肥、直线施肥和指数施肥分别比对照提前出笋7、9、12 d,出笋数目分别为对照的1.26、1.43、1.80倍,退笋率为对照(38.3%)>平均施肥(31.5%)>直线施肥(25.9%)>指数施肥(22.0%);3种施肥处理下新竹胸径和高度分别为对照的1.09、1.12、1.18倍和1.04、1.06、1.10倍;3种施肥处理的1年生新竹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均增加,其对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影响从大到小均为指数施肥、直线施肥、平均施肥、对照。稳态营养指数施肥的养分相对供给速率与撑绿杂交竹相对生长速率一致,可有效促进撑绿杂交竹发笋,抑制退笋,显著促进新竹胸径和高度的提高,改善了1年生新竹叶片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慈竹在有母株和无母株条件下发笋的根茎数、竹笋成活率、竹笋基径和幼竹发枝的差异,以探讨母株对克隆繁殖和幼竹发枝的贡献.结果表明,母株对慈竹根茎发笋和竹笋成活影响显著.有母株时,样方中发1笋和2笋的平均根茎数都显著大于无母株时的平均根茎数.有母株竹笋的成活率显著高于无母株的相应情况.1级和2级母株的存在对竹笋基径和幼竹发枝都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显示,从笋期到幼竹期,母株对慈竹克隆后代的贡献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5.
绿竹笋老化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竹笋是我国南方最著名食用笋。观察绿竹笋老化过程外观变化和组织石蜡切片,研究老化程度不同的笋组织细胞特性。研究表明:绿竹笋老化过程外观变化迅速,失水严重,品质下降快;笋可食部分主要由薄壁组织和维管束构成;笋的老化主要表现在细胞纤维化及水分丧失。同时探讨了绿竹笋保鲜问题。  相似文献   

6.
参与式技术发展在毛竹笋用林施肥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参与式技术发展方法,通过对毛竹笋用林培育技术问题的诊断,设计了以全面支持对毛竹笋用林开展肥培管理、改善施肥时间和发展测土施肥等3个技术层面的农民参与式技术发展方案,对笋用林施肥管理技术进行试验、提升和推广。研究表明,应用测土施肥技术可提高毛竹冬笋产量1.2~6.8倍,净产值提高1.4~3.9倍。通过技术发展过程中多个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及合作,提高了该技术的地方适应性、农民的试验能力和技术推广人员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金佛山方竹林大面积开花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立 《贵州科学》1992,10(3):110-112
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是世界竹类特有种。只在我国四川省南川县与贵州省桐梓县接壤的金佛山林区(包括金佛山、柏枝山、箐坝山)有分布。该林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林区总面积16.7万公顷。其中方竹林面积6.7万公顷,占林区总面积的40%,方竹每年八月中旬发笋,从出笋到成竹约需45天。一般3~4龄竹生鞭、长笋量大,7年成熟。成龄竹三月中旬开花,种子五月上旬成熟,并自然脱落。 1 对金佛山方竹生长的忧虑金佛山林区现有方竹材总蓄积6万吨以上,年产竹材5000吨,年产方竹笋干15万公  相似文献   

8.
竹笋虫对竹笋的为害是毁灭性的,就是丈高大笋,只要一条小虫侵入,即可使竹笋枯死。而其虫口密度又可为笋数的10倍以上。安徽省金寨县农科所和良种繁育场,遵照毛主席关于开展三大革命运动的伟大教导,以35亩淡(元)竹林为主要基地,开展了防治竹笋虫的科学实验工作。经过20年的反复实践,初步取得了成果,据1972年大面积检验,新笋被害率降低到12%(对照区为83%),新笋成竹数提高四倍,亩产达到2000斤以上。现将他们的防治方法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9.
克隆植物构型不仅受植物本身生物学的限制,对不同环境条件或干扰作用也会产生形态可塑性反应。笔者调查了不同营林模式下毛竹根茎克隆构型(分枝强度、分枝角度、根茎长度、节间长、根茎直径和节数等)的可塑性响应,同时对地下根茎和地上分株生物量的分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营林模式下,根茎的分枝强度与裂断数量均表现为笋用毛竹林>笋材两用林>材用林,根茎裂断显著增加了毛竹地下根茎分枝强度(P<0.05);根茎分枝角度在不同营林模式下存在频率分布上的差异,毛竹通过改变分枝角度对土壤的异质状况产生可塑性适应。连续施肥12~14 a的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的根茎总长度较施肥1 a材用林的分别增长了11.09%和15.78%;根茎节间长和直径的表现与不同营林模式下的养分状况、土壤异质性或根茎裂断情况不一致,而与地上分株胸径之间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养分较贫瘠(施肥1 a)的材用毛竹林相对有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根茎,而连续施肥显著增加了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地上竹笋(新分株)生物量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冷箭竹(Bashaniafangiana)无性系繁殖竹笋的种群消长规律;建立了冷箭竹活笋数、死笋数、总发笋数的消长预测模型;找出影响冷箭竹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得出当年生活笋数与一年生成竹数对第2年的成活竹笋数有显著影响,二年生与多年生成竹数对第2年的死笋数有显著影响的结论.了解冷箭竹的种群发展和竹种资源数量是预测对大熊猫承载能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冰冻灾害后,采取施用复合肥、有机肥、竹类专用肥及清林4种不同复林措施,对孝顺竹竹林的发笋、退笋、地径及高生长的变化进行了连续观测和数据分析。试验表明:孝顺竹发笋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下旬,历时2个多月,发笋量呈偏正态分布,施肥可提高提前发笋量且提前发笋时间相对集中;发笋盛期和末期退笋数明显增加,退笋多发生于高度30 cm以下,成竹率随着退笋率的升高而降低;地径生长主要集中在10 d以内,竹笋-幼竹高生长呈“S”形曲线;处理样地中的发笋量、成竹率、地径、高度指标均比对照样地中的高。各复林措施对冰冻灾害后孝顺竹竹林的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施用有机肥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列入绍兴市“星火计划”项目的“竹笋高产技术”于去年12月通过鉴定后,目前正在全面推广。竹笋高产技术是该市前几年创造发展起来的笋用林技术。它是把竹笋生产传统技术与现代先进技术紧密结合的一项技术。经过四年的实践证明效益非常显著,不少重点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全面认识竹类植物克隆生长的密度调节机制,通过对两种生境的野外调查,本文在基株和分株两个层次上分析了慈竹克隆繁殖的数量和质量、竹笋高生长速度以及根茎长度等克隆生长特征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慈竹的一些克隆生长特征(如:出笋数、死笋数、出笋速度、活笋基径和根茎长度)与分株密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而竹笋高生长速度与分株密度无关.仅西山慈竹的出笋数和北湖公园的活笋数与基株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果显示慈竹的克隆生长受分株密度和基株密度的共同调节,且以分株调节为主.不同生境中,慈竹克隆生长及其密度制约的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笋用竹林经营中合理的竹林结构是保证竹林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本研究目的在于为优化绿竹竹林结构、进一步提高笋用竹林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常规母竹留养方式(每年都留养竹,1年竹、2年竹数量比为3∶1)为对照,对长周期母竹留养竹林(每年留养1次,4年时更换全部母竹)进行发笋能力、笋期、产量、经济效益等指标的评价。【结果】 在长周期留养母竹的模式下,割取1只竹笋,能增加1.8~3.0个笋芽;单个留养周期内笋篼可延伸到8个层级;各层级的成笋数量为8.0~10.2,均高于母竹笋目成笋数;新竹与母竹的距离可达64.4 cm,远大于普通竹林的27.0 cm。长周期留养母竹模式能提前15 d出笋,延后15 d停止发笋;产量为37.9 kg/(丛·a),比常规经营方式提高了22.1%;收入504.3元/(丛·a),比常规留养经营提高26.86%;利润281.4元/(丛·a),比常规留养经营提高68%。【结论】 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延长了笋期,提高了产量和经济效益,减少了母竹数量,进而降低了竹篼清理和老竹砍伐劳动强度;株距的增大还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因此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实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毛竹笋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内源生长素和脱落酸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分析了毛竹笋体顶部从3月8日至5月14日内源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表明两种激素含量与笋体生长呈有规律的变化.ABA仅在冬笋期(3月8日)和高生长基本停止期(5月14日)检测到;IAA含量随笋体生长发育而同步增加,至4月25日达最大值,为3.6μg/G·F·W,之后又下降.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笋期生长发育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7~9月,在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对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 (Rendle) Keng f.)生长发育规律及环境因子与竹笋生长发育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内八月竹发笋时间历时45 d,在发笋的前期(1~15 d)出笋数量较少,发笋量占总发笋数量的24.39%,中期(16~30 d)发笋数量最多,占总发笋数量的53.62%,后期(31~45 d)发笋量比例为21.99%;发笋的高峰期在8月末9月初;笋(幼)竹高生长遵循逻辑斯  相似文献   

17.
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大熊猫对松花竹(Fargesia sp.)笋细胞壁的利用状况,利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通过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比研究野生大熊猫食物和粪便中的松花竹笋细胞壁的形态。发现竹笋经过大熊猫的消化后,其细胞壁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变化,薄壁细胞细胞壁变薄,厚壁细胞初生壁和次生壁都有部分消失、缺损或扭曲。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在查清浙江全省及全国竹子主产区的竹种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早竹、白哺鸡竹、黄甜竹等优良笋用竹种,并总结出一整套早出丰产栽培管理技术,为农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早竹、白哺鸡竹、黄甜竹等优良笋用竹种具有产量高、笋期长、品味好等特点,适宜在我国南方各省市普遍推广栽种。在大城市郊区、小城镇附近推广优良笋用竹种,采用早出丰产技术与推广一些出笋迟的笋用竹种相结合,可以做到从春节前至5月底都有鲜嫩的竹笋上市,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提高竹类价值,并可绿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一、主要技术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主要以材用为主,开发其笋用价值,可提高丛生竹经济效益,同时为丛生竹笋用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梁山慈竹为研究对象,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不同覆盖材料(A1.土壤;A2.竹屑;A3.糠壳)、覆盖厚度(B1.0 cm;B2.15 cm;B3.30 cm)、施肥量(C1.0 kg/丛;C2.1.0 kg/丛;C3.1.5 kg/丛)和覆盖时间(D1.4月15日;D2.4月30日;D3.5月15日)对梁山慈竹出笋和竹笋适口性的影响;共进行9次试验处理(T1.A1B1C1D1;T2.A1B2C2D2;T3.A1B3C3D3;T4.A2B1C2D3;T5.A2B2C3D1;T6.A2B3C1D2;T7.A3B1C3D2;T8.A3B2C1D3;T9.A3B3C2D1),分析测定了其出笋量、成竹率、胸径,竹笋可食率、外观形态以及呈味物质的变化。【结果】梁山慈竹竹丛覆盖可降低其出笋而促进成竹生长,覆盖后,竹笋可食率提高38%,且以覆盖15 cm厚度的可食率最高,达47%,笋箨由暗沉的深绿色变为鲜亮的紫红色;苦味氨基酸含量、占比显著下降,鲜味氨基酸占比相对升高,草酸、单宁含量显著下降,竹笋苦涩味明显减弱,口感显著提升,以T5处理(A2B2C3D1)表现最好;本试验发现施用氮磷钾复合肥对梁山慈竹出笋、成竹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竹丛覆盖可适度调节梁山慈竹出笋成竹,显著改善竹笋品相和适口性,覆盖不受材料、时间限制,在竹笋出土前覆盖即可,采笋则以笋尖突破覆盖物时为宜。  相似文献   

20.
针对竹类害虫配好农药,把它注射到竹腔或笋腔内,可输送到竹株或竹笋全身,从而达到治虫的目的。此法成本低、见效快,既能杀死害虫,又可保护益鸟,因此比常规喷药法效果好。(l)适用对象本法适用于竹笋夜蛾、竹笋象虫、竹笋泉蝇等笋期害虫和竹蝗、刚竹毒蛾、竹螟。竹舟蛾等食叶害虫及竹蚜虫、竹小蜂等枝秆害虫的防治。但)农药选配要针对害虫种类,选用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内吸型农药,如治多种害虫,应选择可兼治的农药或数种可混合农药配合使用。一般按常规喷药浓度浓缩10倍配用。例施药时间一般药液在竹腔中每昼夜可向上输送一节,b天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