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审美向度上应高度关注四个维度:彰显外在的形式之美,解决听得进看得懂的问题;弘扬内在的价值美,解决学而有用的问题;优化实践的生活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提升发展的素质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探索生命之真、发现生命之美的生命教育,应是高校德育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的有限性、脆弱性、不可重复性、一过性,才会使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才能与他人、社会、自然处于和谐状态之中并为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论孟子"充实之谓美"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美学中的“充实之谓美”命题所包含的审美意蕴是丰富而深刻的。它在美善不分或美善合一的先秦时期,明确地将“美”置于“善”之上;它把孔子内省式的悦神悦志过渡到形神统一的“充实”的概念,并突破了孔子温柔敦厚的主张,高扬了阳刚之美;同时,它显示了一系列的生命特征,其总体过程暗含的发展过程与自然的生命节律是相契合的。此外,“充实之谓美”还具有“与民同乐”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4.
艺术美学不只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还是一种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一种植根于生命的本源、源于生命的最深处的人生情怀和生命精神。中华美学精神以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以及相互间的和谐统一为本质属性,阐扬和追求中华美学精神,必将成为艺术美学核心的价值所在。在艺术美学教学中,既要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品质进行梳理和阐扬,又要以审美的方式传播和彰显真善美的力量和价值追求。笔者在梳理中华美学精神的宏阔内涵、比较艺术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关系的基础上,从审美价值层面宏观上观照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指出中国艺术是艺术家追求自我生命和宇宙普遍生命的和谐统一,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以生命为本体的最高真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现代体育教学以体育与美育的统一为课程目标。体育教师应追求形体美与精神美,动作美与示范美的和谐一致,在更高的境界上达到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6.
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说过:“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小学教育是为儿童生命的发展奠基的。因此,笔者认为和谐的语文课堂应追求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的平衡、统一,打造的是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近乎理想的教育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影响人们的感情,陶冶人们的性格.从而在增强审美意识中接受教育,在提高审美能力中接受教育,在树立审美理想中接受教育.当代大学生向往美,追求美,但更要不懈地创造美,永远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心灵美和仪表美的有机统一,以美的形象,美的品质,美的精神呈现在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大学是追求真知 ,求善求美的圣地 ,学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学习的过程方面分析了学风的内涵 ;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功利性和终极性的统一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三个方面谈了学风建设的导向 ;构想了学风建设的三个策略 ,即榜样教育、和谐教育、秩序教育。  相似文献   

9.
芸的形象之美是《浮生六记》的核心魅力所在。文章从陈芸追求的情爱之美、生活艺术化之美和坚韧的生命之美三个方面来分析陈芸的形象之美,从而指出,陈芸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一曲追求爱和美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10.
武术之美学因子亦是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炼出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对当代武术的创新性发展乃至武术学科的多元化建构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发现武术审美追求呈现出“三部曲”的态势。形美只是武术审美的初始阶段,随着武术审美文化的不断纵深发展,神美转而成为武术追求内在美的重要向度。形美和神美是构成武术动作评价的二维指标,武术动作之“完美”的和谐性、统一性最终聚焦于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形神兼备。明确形神兼备的武术审美追求之终极指向,能为当代武术的创编与展演、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学会审美,产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达到美善合一的境界。普通高校应把艺术教育放在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地位来认识,在处理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时,要借鉴历史经验,把握好原则和尺度,既要避免艺术教育的道德缺失,又要防止德育化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2.
《关雎》是中国爱情文学萌发和形成时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闪烁着强烈光芒的一首男女恋歌,古老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善良的人性和民间肥沃的艺术土壤孕育了《关雎》的美学风格。在艺术上,它以虚写实,用比兴手法和侧面描写的方法集中塑造了美丽的"淑女"形象,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美;在内容上,它是单纯表现"君子"痴心追求"淑女"的爱情颂歌,体现了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14.
艺术给予人的是美,是美的享受和美的精神,是教人从善。因此,艺术如同宗教一样是神圣的,是崇高的。艺术家对于艺术应该如同圣徒对于宗教,是敬仰的,是敬畏的。在其艺术创作中应该怀着类似于宗教情感般的热情。但是,艺术的神圣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亵渎,被衰减,成为了物质生活的陪衬和玩物。所以,我们要以爱来重构当今世界的审美价值,重树艺术的神圣,以爱来重新唤起艺术家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关怀,重新唤起艺术家及世人对艺术的神圣激情。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关注心灵深度的作家,科埃略的作品对于生命意义、梦想、爱情、自我实现等主题的阐述有助于填补现代人的心灵空虚。他在《炼金术士》一书中将注意力放在人对自我认知的探寻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终极追问之上。通过"爱与意志"的结合这个"试金石",作者展现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向往与追问。本文在罗洛·梅的理论观照下,论述小说主人公通过结合"爱与意志",经历友爱、情爱、自爱、神爱四个层次,最终达成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冯新平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5):19-20,29
远藤周作在作品《沉默》中所呈现的是邪恶的灾难和被苦难和死亡扭曲的、绝境中的人性。本文分析远藤周作通过作品探索普遍人性和人类的存在境遇。远藤周作从基督教传统中接受了博爱观念,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理性主义的色彩。这种对爱与善的追求,更符合人类的普遍愿望。  相似文献   

17.
价值论认为,人类对事物价值的最高目标要求是真、善、美的统一。就汉字规范化标准而言,其价值就是能够使汉字标准使用人呈现生理有序、行为有序和思维有序特征的能量,合乎真善美统一原则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把握《简·爱》作品主人公的艺术特征,从人格之美的“双性气质”视角分析了简·爱的自尊自爱、平等自由、独立自主的人物性格,探索了简·爱在“双性气质”下完美展现尊严与爱,最终实现人生价值气质,进而引领当代青年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幸福,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诗教和乐教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所没有的优越性。在诗乐教化过程中,道德情感在审美情感基础上自觉激发而不显强制性;在诗乐教化结果上,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圆融合一而不至于主体偏枯,并能使主体抵达生命的最高人生境界。孔子的这一诗乐关学思想既可成为反思美善关系的理论资源,又能为当前的审美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