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现代东巴画派的美学思想是对纳西族传统审美观念的继承与发展。阐述了现代东巴画派的美学主张和现代东巴画艺术个性美。指出这种表现为艺术追求、美学主张的美学思想,其实质已经是一种美学精神,它体现着民族先民的审美文化特质,对今人和后人都具有极大的启迪和鞭策作用。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生命美学体系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诠释,由于其美学注重对生命本体及价值的张扬,至今仍颇具生命力与现代意义。文章集中于宗白华生命美学的方法论的形态研究,并把这一研究放在当代美学反思与重构的大背景下进行,从生命美学的思维角度,分析宗白华美学采用散步式的研究方法的依据及成因,由此揭示出宗白华美学方法论形态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回顾书法美学研究的历史,可见书法美学研究经历了从模仿论、反映论到纯形式主义倾向的历程,把书法视为纯形式的艺术使书法作品陷入"不可知"的困境,造成书法美学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桎梏。对此,书法美学研究应该重新审视书法中"生命精神",从生命本体论、美感生成论、艺术表现论、审美境界论四个方面建构书法美学体系,突出书法美学生命精神的本质规定性,以引导和规范现代和后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封孝伦先生的生命美学思想经历过初构、改造和成熟三个阶段,他以三重生命学说为支撑,以美是人类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核心命题,建立起一个独特、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体系,是生命美学的重要理论创获。生命美学是哲学价值论美学的典型代表,准确、深刻地解决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内在动力与价值的哲学内涵问题。与所有哲学美学一样,生命美学需要真正解决人类审美活动精神个性问题,需要以实证的专题研究实现自我深化。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秉承了我国传统的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交融的产物,形成了如下的美学特征:“词情、曲情、声情相触合”的情感美学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性美学特征;“传统风格、时代气息相共存”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老子美学通过探讨自由与审美心境、审美人生等的关系,率先实现了审美与自由的统一,从而开创了道家美学中审美的超越来探求生命的自由的基本精神和独特传统。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及古代的文学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晓燕 《甘肃科技》2007,23(11):256-258
科技期刊蕴含着学术性和治学严谨的美学特征,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编辑活动是一项以创造社会审美价值为目标的脑力劳动,反映着编辑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个性。从科技期刊的内涵美、外在美,编辑人员的人格美,编辑工作的过程美等方面对科技期刊编辑进行了美学探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宗教意识同时包含着审美。从审美的角度考察宗教中的想象、感情和需求等,可以发现宗教意识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美学情结。这在根本上是由于宗教和艺术一样,也是深层人性精神的一个显现。  相似文献   

10.
“虚静”是老子和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艺术创作与鉴赏的过程中,只有淡化主体,虚己忘我,保持物我俱丧的虚静状态,体生命、艺术与自然万物的合和之道,才能使审美活动具有超越性,真正表现为精神活动和超功利活动。老庄虚静观的美学价值在于:其不仅是一种人格理想,且提供了一种对于诗歌、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及其审美活动的审美方法论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全面阅读和深入考察了当代著名彝族青年诗人沙马的诗歌创作的前提下,着重从艺术美学的层面论述了沙马的诗歌与南高原地域文化和彝族文化深刻的渊源关系,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意识、文化精神、文化品格,以及沙马诗歌艺术追求中的美学倾向和美学贡献。  相似文献   

12.
沈宗骞的绘画美学思想秉承了明代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强调"师古"、"避俗",崇尚"恬淡冲和"的审美理想.然而他师古不泥古,提倡借古开今;避俗就雅,坚持绘画艺术的审美本质;主张恬淡中至深远,冲和中见生趣,揭示了艺术的内在规律.处处体现出"于俗异中求传统,于传统中寻新义"的美学追求,这正是他的绘画美学思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尽善尽美是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最高追求之一,它是在中国社会氏族血缘关系的制约下形成的。尽善尽美的审美追求导致中国艺术特别重视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艺术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重视艺术对人格修养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尽善尽美的美学原则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提出的,在汉、唐、宋等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得到了尊崇和强化,但也受到魏晋六朝和明末清初回归艺术美本身的倾向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中国当代主流美学的嘈杂话语和美学品性的失落,《澄明美学》站在非主流的立场上,寻找纯粹美的光辉并进行其本体论的证明。它从人类精神结构要素的辨析入手维护了美作为一种生命本质力量的独立地位,批判了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后现代身体自由为美的反审美倾向;并以对《巴黎手稿》两种生产尺度的全新阐释,揭示了审美建造方式作为人的自由尺度本质上是"曲己成物"的澄明万物、澄明自身的方式,由此也区分了诗性智慧与理性思维的本体论差异,昌明了中国美学真正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和西方殖民扩张,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美学现代化的进程,使它沿着两具个方面展开,以国家民族为本位的功利主久美观构成了时代的主潮,而以个体为本位,坚持艺术和审美独立性的理论也作为潜流在运行。今天,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剧,我们反思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必须以此为借鉴,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现实,追求人类普遍具有的精神价值,处理好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以把中国美学的发展纳入合理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6.
黄璜 《科技信息》2010,(31):I0107-I0107,I0143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的主要有三方面: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从整体上讲,儒、道、禅三家或多或少都会对每位艺术家产生影响。无论庄、易、禅(或儒、道、禅),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很难说虚谷是否专门或有意地接触和研究过美学。但虚谷作为中国的一位杰出的画家,在他的艺术作品里确实透露出了中国传统美学对其的影响。正如绪论中所述,虚谷虽然是一位有着探索创新精神的中国画家,但他的艺术追求却还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作为一部奇书,它从成书至今就一直备受关注,其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更在于它在美学中的突出价值,它的出现使得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海内外学者开始从伦理道德标准和文学作品价值评判等层面对它进行评析,使得它深远的美学内涵得以展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评价标准是以善为美,道德因素制约着《金》所获得的审美评价,而《金》所突出表现的是它的“真”,就是因为以真为美,省略了过滤生活原貌的一切环节,才把一众古代小说皆避讳的性事写得龙飞凤舞。这是由它所追求的美学风貌决定的,以追求最大限度贴近现实为旨归,以日常市民生活为审美领域,以生活丑、人性恶为审美对象。以真为美,那就不必排除生活丑、只有以善为美才会把它们从审美客体中剔除。所以,就《金》所表现出的美学精神而言,是不存在古典美学意义上有关丑与恶的禁区的,也谈不什么化丑为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理论方式都是以自己的哲学理论为根据而提出审美理论,从哲学的问题推演出美学问题。离开传统哲学就无法理解传统美学,离开理学的哲学问题,就无法厘清理学的美学问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是一种审美哲学,而非审美规则,我们不能站在文学家或者文学批评家的立场来看待和评价理学美学,而应该站在文化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理学美学。理学美学既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也是一种美善结合的伦理美学,同时还把“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作为其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化、功能化和思辨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融和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戏剧艺术理应遵循于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的"中坚思维",它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文化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地方戏审美的诸多时空.因此,中国地方戏曲崇尚"天人同构"的自由、和谐、恒定、隽永的生命状态,并成为东方戏剧艺术苑囿中一朵靓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20.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