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华南古板块兴凯地裂运动特征及对油气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兴凯地裂运动始于晋宁运动后(800 Ma B.P.),强烈活动于新元古代中期的苏雄—开建桥组火山岩喷发期(700 Ma B.P.),结束于中奥陶世的郁南运动(458 Ma B.P.)。演化历程大体相当于Rodinia(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应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的组成部分。兴凯地裂运动在新元古代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对中上扬子区后期构造变形有重要的影响,为后兴凯期(加里东运动)形成大型古隆起和大形拗陷提供了基础;产生的基底断裂对四川盆地后期构造活动有控制作用;形成的稳定大陆边缘为下组合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条件等。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中次生白云岩及古岩溶是下二叠统主要的非构造圈闭储层之一。该文通过对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古岩溶特征的研究,论述了白云岩和古岩溶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同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以及大中型裂缝圈闭与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为油气的勘探与开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拉张槽对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盆地现今为挤压性的沉积盆地,地表所见构造也均为压性构造;但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拉张运动(地裂运动)并形成了张性构造(拉张槽等)。现今盆地内已发现的主要拉张槽有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和绵阳-长宁拉张槽。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深埋地下的二叠纪-三叠纪之间的一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区,是在峨眉地裂运动理论启示下因生物礁油气藏勘探而发现的。绵阳-长宁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发育于早寒武世的一个南北向的下寒武统巨厚碎屑岩沉积(降)区,是在兴凯地裂运动理论指导下通过构造-沉积综合研究而发现的。2个拉张槽的发现和特征研究均经历了漫长过程。拉张槽的形成演化不仅控制了优质泥质烃源岩和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的发育,而且为优质泥质烃源岩-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组合的形成和油气成藏效应及规模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致使环拉张槽周缘地区是克拉通盆地内油气分布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贵州地处特殊构造部位和地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和多种地质事件,使贵州由活动陆缘一被动陆缘一陆块内部转化;由准大洋型地壳(红海型)一过渡型地壳一大陆型地壳转化;地壳由活动一稳定转化;地壳厚度由薄一厚转化,地壳结构可划分为三层,地壳发展与演化划分为四阶段。因此,贵州地壳具有多层性、地壳发展与演化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大地...  相似文献   

5.
地壳波浪运动对四川嘉陵江组地层的油气有下列控制作用: 1 前嘉陵江期的地壳波浪运动形成的构造带为嘉陵江组波浪构造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它们控制了嘉陵江组的构造特征。2 嘉陵江期,四川地块的北东向构造带主要控制了嘉陵江组的岩相和生储盖组合的空间分布。地壳的波浪运动导致此地块产生了三次由东倾到类水平的周期性变化,造成了嘉陵江组的三套生储盖组合。3 嘉陵江期以后地壳波浪的发展,使嘉陵江组顶面形成了以泸州—威远隆起区为中心,向北凸出的弧形拗陷带为其外缘的半环状构造。它们控制着四川盆地油气的生成和演化速度,以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条件。印支和喜马拉雅期地壳波浪运动形成的局部构造,为嘉陵江组的油气藏提供了主要的圈闭条件。  相似文献   

6.
兴凯地裂运动与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勘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兴凯地裂运动对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兴凯地裂运动观点为指导,分析四川盆地早寒武世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的演化过程及其对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形成过程可分为拉张孕育阶段——隆升剥蚀期(灯影组沉积末期)、拉张初始阶段——初始发育期(麦地坪组沉积期)、拉张高潮阶段——壮年期(筇竹寺组沉积期)、拉张衰弱阶段——萎缩期(沧浪铺组沉积期)、拉张消亡阶段——消亡期(龙王庙组沉积期)。其形成演化对于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灯影组优质喀斯特孔洞型储层和下寒武统优质储层的形成与保持,以及断裂输导体系的形成等,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拉张槽内及其两侧可能成群地分布有震旦系灯影组和下古生界(如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大气田及丰富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 基于龙门山构造带东西两侧下地壳物质层属性差异巨大的特征, 进行3组PFC2D离散元数值模拟对比实验, 将深度扩大至下地壳, 记录颗粒运动状态, 实现定量化分析。实验得到的变形结果及模型颗粒运动矢量图显示, 在下地壳物质属性无明显差异的条件下, 板块碰撞挤压应力及地壳厚度的差异不会在龙门山构造带形成巨大的地形高差。当下地壳黏度系数存在明显差异时, 软弱下地壳物质层颗粒相对运动速率为1.5~2.94 m/s, 平均运动速率为1.62 m/s, 大约是坚硬下地壳层颗粒平均运动速率的54倍。模型中部(龙门山构造带)出现隆升变形, 纵向影响范围为94.74%, 隆升幅度为19.85%。软弱下地壳上覆的中地壳和上地壳颗粒具有较大的向上速度分量, 上地壳物质层上涌趋势明显。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地壳存在20 km的厚度差异, 使得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幅度由14.79%增至19.85%。综合分析3组离散元模拟实验结果, 得出巴颜喀拉地块下地壳物质层与四川盆地下地块物质层的黏度差异是龙门山构造带垂向隆升变形最关键控制因素的结论, 在下地壳黏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前提下, 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的地壳厚度差异对龙门山构造带纵向上逆冲隆升幅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是一条重要的断裂带,控制了福建地区新生代地壳变形和现今地壳运动的南北差异。研究表明,受该断裂带控制,形成福建现代地壳运动南北分区,地壳活动南强北弱、南升北降的特点;历史中强地震基本分布在断裂以南的东部和邻近海域地区,形成南部地震集中区;1999--2006年环境剪应力值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以南,也反映了南强北弱、南北分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山西断陷带的地震活动性及其物理背景, 利用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以及山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震相数据, 通过 tomoDD方法对1990—2008年和2012—2016年期间的地震进行重定位, 并反演山西断陷带附近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地震集中于山西断陷带内, 基本上位于已知断层附近, 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的东北?西南两侧。震源深度范围为0~30 km, 北部区域震源深度小, 震源深度超过20 km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忻定盆地以南地区, 太原盆地两侧的地震集中区形成两个延伸深度最大的南北走向的垂直地震密集条带, 推测受太原盆地两侧两个近南北走向的活动的深大断裂控制。太原盆地两侧近南北走向的两个活动深大断裂如果贯通, 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强震。同时, 研究结果显示山西断陷带地壳的地震波速结构变化剧烈, 该断陷带下方的地壳普遍表现为低速, 但其中太原盆地下方地壳的波速略高, 其东北侧和西南侧断陷盆地下方的地壳则表现为更低的波速; 与此相反, 其西北侧和东南侧紧邻太原盆地的两个小区域下方的地壳则表现为明显的高速, 大同西部区域下方的地壳也表现为明显的高速。这些波速特征都与地表构造以及地表热流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太原盆地东北侧和西南侧都可能有热物质上涌, 并且可能侵入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块内部; 相反地, 热物质可能没有侵入太原盆地西北侧、太原盆地以及太原盆地东南侧下方的地壳中, 说明太原盆地的拉张裂开可能并不是受热物质上涌控制, 而是受青藏高原的推挤力控制。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研究昌化—普陀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通过小波多尺度方法对布格重力数据进行有效分离,并基于重力、航磁数据分析其深部结构,结合历史地震及前人人工地震资料进一步探讨该断裂的活动性。重力小波细节图表明,该断裂南倾,切穿中上地壳到达下地壳,在下地壳该断裂仍与孝丰—三门湾断裂相切;航磁场揭示该断裂具有比较强烈的活动性,推测昌化—临安段断裂是右旋走滑断裂。综合重力、航磁及前人资料可知,该断裂是杭州地区一条南倾的深大构造断裂,切穿底部基岩至下地壳,控制和影响第四纪地层沉积,至今仍具备一定的活动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峨眉地裂运动理论的启示下,于川中内江—合川一带的二叠系中发现地震反射异常点9处,成排分布在北东向4排构造带上。它们可能是生物礁群、台块边缘岩性变化或小断层的反映,是川中寻找天然气的一个新领域,值得进一步勘探。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峨眉山玄武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锶、钕同位素特征,并与不同构造环境火成岩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峨眉山玄武岩显示了次大陆地幔富集的特征和地幔部分熔融、分异结晶的成因特点,喷发在大陆边缘裂谷构造环境。这一结论与其他地质研究成果的一致性,说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提供基性岩浆喷发构造环境的重要信息。本文还提出了玄武岩浆喷发、裂谷作用可能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古汾河在峨嵋台地上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峨嵋台地的构造史及台地上新生界地层特征的分析,阐述了自上新世(N2)以来,由于紫金山-峨嵋台地不等量抬升、峨嵋台地前缘断层等的活动古汾河在中更新世后期彻底从台地上断流,而转向西流经稷山、河津入黄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着古地理演化特征,不同构造单元内沉积盆地的性质存在着显著差别。早三叠世的中下扬子混积盆地属克拉通边缘盆地,而上饶和明溪碎屑岩盆地则为大陆边缘断陷盆地。在整个三叠纪,区域性大断裂对沉积相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绍兴—宜春断裂作为构造分区的界限,控制了其两侧古地理的发展。古地理演化是构造运动的直观响应,中国南方三叠纪的地壳抬升、台地浅滩化、海水退出与印支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We discuss traces from the ichnospecies Undichna unisulca recorded from the Triassic that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These fossils are also some of the oldest vertebrate ichnites discovered in China to date. The fish swimming traces (Undichna unisulca) described originate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These traces were found in the Jialingjiang Formation and are located at a gorge ~7.5 km from Emei,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he ichnospecies Undichna unisulca consists of a regular sinusoidal wave. The wavelengths and amplitudes are quite constant between each specimen ranging between 28-32 mm and 9-12 mm, respectively. The fish swimming traces and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same bed are preserved as hypichnial ridges at the undersurface.  相似文献   

16.
在峨眉山柿子坪热田地质调查及热水勘探过程中 ,采用了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 ,结果发现不同成因类型的地下水其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各不相同 ,为查明地下热水的形成条件提供了重要依据 ,表明用地下水中 HCO-3 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来研究地下热水系的发育特征是有前景的  相似文献   

17.
对峨眉山寄蝇科的研究表明:寄蝇种类在数量和区系成分两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寄蝇的垂直分布与其水平分布相适应.寄蝇与其寄主昆虫在垂直分布方面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峨眉山景区游客基本情况和游客对峨眉山景区评价的问卷调查,了解峨眉山景区游客的基本构成及主要旅游特征,分析不同构成和特征的游客对峨眉山景区旅游的满意度,重点选取基本情况中的年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年龄因素与其他基本因素、旅游特征以及游客对峨眉山景区旅游满意度的相关关系,为今后峨眉山的旅游市场开发和景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西昌地区中、新生代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及区域地质的研究,将该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分为两大阶段:早、中三叠世以拉张为主的块断差异升降阶段和晚三叠世至今以挤压为主的盆地形成与演化阶段。前者控制了区内海相层系的分布;后者可进一步分为前陆盆地形成阶段、盆地形成和发展阶段、盆地萎缩阶段和盆地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