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巨大囊肿病液体蛋白-15(GCDFP-15)、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原癌基因C-erbB-2、原癌基因Her2/Neu表达与乳腺癌超声征象的关系.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00例,术前行乳腺彩超检查,术后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GCDFP-15、ER、PR、C-erbB-2、Her2/Neu的表达情况.结果 GCDFP-15蛋白阴性率为61.00%,ER为50.00%,PR为36.00%,C-erbB-2为62.00%,Her2/Neu为45.00%.有内部微小钙化、血流显像分级2~3级、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GCDFP-15阴性率明显高于无内部微小钙化、血流显像分级0~1级、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边缘毛刺征和周围高回声晕象的乳腺癌患者ER、PR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边缘毛刺征和周围高回声晕象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ER、PR阳性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er2/Neu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内部微小钙化、血流显像分级0~1级、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GCDFP-15、ER、PR、C-erbB-2、Her2/Neu表达与超声征象密切相关,可用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指)中GATA结合蛋白3(GATA-3)、叉头框架蛋白A1(FOXA1)及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改良根治标本138例,依据ER、孕激素受体(PR)、Ki-67及HER-2表达,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乳腺癌.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38例非特殊型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GATA-3、FOXA1和ER的蛋白表达.结果:GATA-3的总体阳性表达率为66.7%(92/138),其中Luminal A型阳性率90.0%(45/50)、Luminal B型阳性率74.1%(43/58)、Her-2过表达型阳性率30.0%(3/10)、三阴型阳性率5.0%(1/20);FOXA1的总体阳性表达率为40.6%(56/138),其中Luminal A型阳性率78.0%(39/50)、Luminal B型阳性率27.6%(16/58)、Her-2过表达型阳性率10.0%(1/10)、三阴型阳性率0(0/20).GATA-3与FOXA1在Luminal A型组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0.01).GATA-3与FOXA1的表达均与肿瘤大小、Nottingham预后指数、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1).GATA-3和FOXA1的阳性表达率与基底样表型标记(CK5/6)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率均具有很强的负相关(P0.01).GATA-3与FOXA1在ER/PR阳性乳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ER/PR阴性乳腺癌中的阳性率(P0.01),而且GATA-3和FOXA1的表达均与ER、PR直接相关(P0.01).结论:GATA-3与FOXA1在乳腺癌中与ER表达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良好的指标;另外对于GATA-3表达的乳腺癌,FOXA1可用于危险度分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FFEN抑癌基因表达和ER、PR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80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及ER、PR的表达:结果PYE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淋巴结无癌转移组(P〈0.01)。PTEN蛋白分别和ER、PR在80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P〈0.05)。结论PTEN蛋白的表达缺失与ER、PR表达失衡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ER、PR的表达与预后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p53癌基因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ER、PR的表达.结果:c-erbB-2、p53、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48.75%(39/80)、56.25%(45/80)、52.5%(42/80)、58.75%(47/80);c-erbB-2、p53在ER、PR均阳性组的表达低于二者均阴性组的表达(P〈0.05);c-erbB-2、p53在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的表达(P〈0.05);ER与PR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学类型无关.结论:c-erbB-2、p53、ER、PR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是指导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指标,有利于客观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判定预后.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44例乳腺癌患者、44例乳腺增生患者血清VEGF-C含量,分析VEGF-C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C-erbB-2蛋白表达。结果表明:1)血清VEGF-C乳腺癌组为227.95&#177;18.21pg/mL,良性病变组176.97&#177;11.23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VEGF-C含量均值为277.95&#177;18.21pg/mL,术后1个月VEGF-C含量均值为212.45&#177;12.86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VEGF-C含量与原发肿瘤分期相关,与有无同侧腋淋巴结转移无关;4)C-erbB-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5.50%,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1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乳腺癌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0.00%)明显高于非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3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VEGF-C含量随癌组织中C-erbB-2阳性强度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826,P〈0.05)。上述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C含量可能成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辅助指标之一;C-erbB-2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在乳腺癌的淋巴转移途径中VEGF-C可能与C-erbB-2存在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高压加热与微波抗原修复方法在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中的作用,对56例乳腺癌组织分别作高压与微波抗原修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采用高压抗原修复法检测的ER和PR阳性率分别为83.93%与80.36%,其中中度阳性和强阳性占阳性总数比例ER为72.34%;PR为73.33%.而采用微波抗原修复法检测的ER与PR阳性率分别为73.21%和69.64%,其中中度阳性与强阳性占阳性总数比例ER为51.22%;PR为51.28%.在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中,高压加热法比微波修复法效果更好、更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分析I型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和增生改变子宫内膜组织中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1)、ER、PR及Ki-67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I型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80例I型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和47例增生改变子宫内膜组织样本,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R-B1、ER、PR、Ki-67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SR-B1、ER、PR和Ki-67蛋白在I型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Ⅰ型子宫内膜样癌中SR-B1、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67. 6%(50/74)、61. 6%(45/73),较对照增生改变子宫内膜27. 3%(12/44)、40. 5%(17/42)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I型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 1%(49/73)、83. 1%(59/71),较对照增生改变子宫内膜97. 8%(44/45)、100%(42/42)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在I型子宫内膜样癌中,SR-B1蛋白的表达与ER、PR、Ki-67之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3) ER在I型子宫内膜样癌的表达随FIGO分级的升高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SR-B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参数无明显相关性(P0. 05)。结论:SR-B1的过表达可能参与Ⅰ型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发展,ER的低表达可能提示肿瘤分化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RAF6在不同侵袭能力的乳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AF6在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2)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RAF6在高、低侵袭能力癌细胞系MDA-MB-231、MCF-7及正常乳腺细胞系MCF-10A中的表达.结果:(1)正常乳腺组织中TRAF6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乳腺癌组织(P0.05),在导管原位癌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浸润性导管癌中(P0.01).(2)TRAF6蛋白在MCF-10A中的表达低于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MCF-7中的表达量低于MDA-MB-231中的表达量.结论:TRAF6蛋白表达量随着乳腺癌的侵袭能力的增加而增加,说明TRAF6可能与乳腺癌侵袭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及P16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方法选取行腺癌根治术并接受内分泌辅助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40例,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16蛋白表达情况;收集患者年龄、月经情况、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病灶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等临床病理指标;乳腺癌根治术后给予患者为期3 a的随访,记录生存情况.结果 140例乳腺癌患者组织中雌激素受体阳性58例(41.43%),孕激素受体阳性60例(42.56%),P16阳性82例(58.57%).不同年龄、月经状态、分化程度的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组织学分级Ⅲ期、低分化程度是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阳性、孕激素受体阳性、P16蛋白阴性是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及P16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可用于内分泌辅助治疗预后的判断; P16基因可能参与调控乳腺癌内分泌辅助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乳腺癌及乳腺癌 -良性病变组织微阵列 ,研究HER 2 /neu在原发性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并探讨HER 2 /neu的判断标准。方法 :制作乳腺癌 -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微阵列 (tissuemicroarray)。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ER 2 /neu在 180例乳腺癌 ,32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构建乳腺癌及乳腺癌 -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微阵列 4个 ,180例乳腺癌中HER 2 /neu阳性率为 37.78% (6 8/ 180 ) ,32例乳腺良性病变不表达。乳腺癌组织中HER 2 /neu的过表达率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 (P <0 .0 5 )。结论 :乳腺癌 -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微阵列的建立使乳腺癌相关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筛选工作简便、快捷。HER 2 /neu的过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乳腺癌中Fas抗原与C-erbB-2表达,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乳腺癌组织中Fas抗原与C-erbB-2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Fas抗原阳性率为56.9%,C-erbB-2阳性率为60.8%.结论Fas抗原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C-erbB-2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Fas抗原、C-erbB-2检测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子宫内膜的表达。方法 :利用大鼠内异症动物模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子宫内膜ER和PRmRNAs的表达情况。结果 :内异症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ER、PRmRNAs的表达低于在位内膜和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 ,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模型组在位内膜ER、PRmRNAs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内异症模型组异位内膜ER/PRmRNA大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ER/PRmRNA(P <0 0 1)。结论 :内异症大鼠异位内膜ERmRNA表达的相对增高在内异症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与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l-likebreast cancer,BLBC)及非三阴乳腺癌(no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的关系及其形态、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对96例乳腺癌标本进行HER2、ER、PR蛋白的检查;应用FISH(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方法对3例HER2 IHC 3+及5例HER2 IHC 2+标本进行HER2基因扩增的检查;对22例TNBC进行了CK5/6或EGFR的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将其分为TNBC、NTN-BC和BLBC,比较三者的病理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结果 NTNBC占72.92%(70/96),其组织学Ⅰ、Ⅱ及Ⅲ级的病例分别为28.57%(20/70)、57.14%(40/70)和14.29%(10/70),淋巴结转移率为44.44%(16/36);TN-BC占乳腺癌的27.08%(26/96),无组织学Ⅰ级病例,组织学Ⅱ及Ⅲ级的病例分别为53.85%,(14/26)及46.15%,(12/2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1.11%(11/18);BLBC占TNBC的63.64%(14/22),同TNBC一样,无组织学Ⅰ级病例,Ⅱ、Ⅲ级的病例分别为57.14%(8/14)及42.86%(6/14),淋巴结转移率为55.56%(5/9)。TN-BC与BLBC低分化病例的比例以及淋巴结的转移率均高于NTNBC。3例HER2 IHC 3+的病例FISH检查结果同IHC,5例HER 2 IHC 2+标本FISH检查1例基因扩增,3例阴性,1例结果不确定。结论 TNBC与BLBC占乳腺癌1/4的比例,组织学多为中、低分化,浸润性生长,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复发,临床预后较差。虽然BLBC与TNBC大部分有重叠,但其具有独自的特异性,应成为独立的组织病理学类型。CK5/6或EGFR可用作从TNBC中筛选BLBC的指标。IHC 2+病例要做FISH检查,以正确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突变型P53蛋白、C-erbB-2癌基因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60例大肠腺癌、29例腺瘤及33例息肉石蜡切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53在大肠癌与腺瘤中均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和48.28%;而在息肉与正常粘膜中不表达。P53的表达还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以及与腺瘤的大小、类型和不典型增生程度有关(P<0.05)。C-erbB-2仅在大肠癌中表达,阳性率65%。其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等均无关(P>0.05)。PCNA100%表达,其所表示的细胞增殖指数与P53的表达在大肠癌与腺瘤中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6887,P<0.01及r=0.8696,P<0.01)。结果表明P53的表达与大肠上皮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检测P53与PCNA的表达水平将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治以及分析大肠癌的增殖活性和恶性度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C-erbB-2是大肠癌的癌性标志,有可能作为鉴别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基因BP1抗体制备及其在乳腺癌表达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新同源盒基因BP 1在乳腺癌的表达,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19肽,合成并偶联到大分子载体KLH上制成人工免疫原,制备兔抗BP 1多克隆抗体IgG.蛋白印迹方法检测BP 1在乳腺癌细胞系M CF 7、M DA-M B-231细胞均有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P 1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在雌激素受体阴性肿瘤的表达率高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组。BP 1基因的异常表达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是一种新的乳腺癌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研究白屈菜碱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Cdk1、p-Cdk1(Thr14)、cyclinB1蛋白表达,探讨白屈菜碱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G2/M期阻滞的机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白屈菜碱对SGC-7901细胞Cdk1、p-Cdk1(Thr14)、cyclinB1蛋白表达的影响.不同质量浓度的白屈菜碱可显著下调人胃癌SGC-7901细胞内Cdk1与cyclinB1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著上调p-Cdk1(Thr14)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白屈菜碱可下调SGC-7901细胞内Cdk1和cyclinB1蛋白的表达,上调p-Cdk1(Thr14)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白屈菜碱诱导SGC-7901细胞G2/M期阻滞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分析方法,对ERβ的功能、分型,及其乳腺癌发生、发展、预后评估及内分泌治疗反应方面的可能作用加以综述.结果ERβ可能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对预后及内分泌治疗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论虽然ERβ研究结果不一致,但仍是一种新的乳腺癌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腋窝淋巴结(ALN)转移数目是影响浸润性乳腺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明确淋巴结转移(LNM)数目与无瘤生存期的关系,并将其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标志。方法:180例行全乳+ALN I、II平面解剖术病例,摘取全数LN作连续6张切片,由病理切片报告浸润癌最大径。并根据PN和PT结果,选择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方案。记录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ALN检查数、转移数。分别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按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并对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180例中,95例有ALNM,ALNM发生率为53%。其中N085例;N152例;N220例;N323例。ALNM数随肿瘤大小增加而升高。总的5年无瘤生存率88%,无ALNM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99%;一旦出现ALNM,5年无瘤生存率则降至79%(P<0.01)。结论:腋窝淋巴结状况是乳腺癌重要的预后因素。淋巴结转移数目、孕激素受体是判断预后的指标。切除淋巴结数应超过10枚,以便准确N分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肺癌组织中P53和P21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69例肺癌组织标本中P53和P21癌基因蛋白表达,结果采用卡方检验。结果:P53和P21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3%、68.1%;肺癌癌旁支气管粘膜和腺体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17.6%,与肿瘤区相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P53蛋白表达与肺癌病人术后生存期有一定关系,P53阳性率越高,其存活期越短。P21蛋白表达肺腺癌高于肺鳞癌(P>0.05)。P53和P21蛋白表达与肺癌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无关。结论:肺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与P53蛋白积累有关,P53蛋白蓄积是判定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ras基因突变是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与肺腺癌发生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