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闽东山区的鼠类以往调查甚少(洪朝长 1982)。该区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出血热(HFRS)的流行区。为搞好防治工作,作者等于1984年3月至1985年1月对该区鼠类生态进行较系统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一、自然概况和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及预防王志鹏,贺拴友,刘喜梅(兰州军区卫生防疫队730020)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由于改革开放,商品大流通,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西北地区出血热发病明显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北安市1985-1998年14年间流行必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提示防治出血型,必须搞好鼠密度监测,搞好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4.
利用甘南藏族自治州内8个地区(夏河、碌曲、玛曲、合作、临潭、卓尼、迭部、舟曲)1985-2005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和逐月传染病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内近20年出流行性出血热分布和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象因素对疾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甘南地区除合作、迭部、舟曲以外其他地区都有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报告,疾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尤其是12月份,发病人数达到最多,而春、夏季几乎没有发病报告.相关分析发现,大多数地区出血热发病人数与气温、降水都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出血热传染源——鼠类的生活条件有一定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1984年3月至1986年3月,于遂平、中牟、周口三处,按月或季度进行周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黄淮平原农田鼠类群落主要由黑线姬鼠十纹背仓鼠+大仓鼠组成;室内主要由褐家鼠+小家鼠组成。不论田野及室内,其数量配置并非均态,在不同的小生境和不同季节蜜度差异悬殊。野外以坟(土豖)、路基、渠坡等非耕作荒地较高,蔬菜地高于作物地。居民区以贮藏室、庭院禽畜圈更高。据逐月统计及性腺发育检验证明:野鼠和家鼠密度的季节波动曲线均呈双峰型。但前者高峰期于3~5月和9~11月,后者在5~7月及10~12月。这两个密度高峰都反映了繁殖活动的频繁或繁殖后数量增长的结果。掌握鼠类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及其间的迁移的规律,掌握繁殖和密度高峰出现的时间,可作为综合防治的依据。防治鼠害要把握时机,以达标为目的,采用药杀为主的综合防治。在一次大面积压低密度之后,采取各种措施,巩固灭效,使鼠类密度能较长期保持在不致产生危害的水平之下。  相似文献   

6.
间伐作为一种林业生产活动,将会对区域内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及行为产生影响.为了解间伐对鼠类介导的种子扩散的影响,2012年4月在王屋山区选择未间伐和间伐林地作为样地,标记、释放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调查鼠类对种子扩散的影响.研究表明:1)未间伐区鼠类的捕获率为6.7%,间伐区为2.7%;2)间伐区乔木密度降低56.3%、灌丛密度降低72.7%;3)未间伐区种子的扩散速率(半存留时间2 d)显著快于间伐区(半存留时间10 d);4)未间伐区,鼠类对种子的埋藏深度为(4.3±0.1)cm,间伐区为(3.9±0.2)cm,二者差异显著;5)未间伐区,鼠类对种子的多次扩散率为20.3%,间伐区为4.4%,二者差异显著.结果显示,林木间伐导致林区生境和鼠类种群显著变化,造成鼠类贮食行为和种子命运发生改变,最终将影响林区的幼苗更新.  相似文献   

7.
<正> 卫生部在1984年发出卫防急字132号文“关于进行流行性出血热(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实验动物带毒情况检查的通知”中提到: 国内1982年、1983年,西安医学院、山西医学院和1984年南京军区医学院都因由大白鼠感染了出血热而传给人,这是由南京中医学院提供的大鼠中分离出来的病毒。根据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卫生防疫站调查,该省  相似文献   

8.
王振明 《科技资讯》2014,12(21):191-192
分析2005-2008年秦皇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熟人间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熟的流行提供依据.对2005-2008年秦皇岛市人间疫情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空间、时间和人群分布分析.2005-2008年秦皇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熟人间疫情的空间分布具有既分散又相对集中的特点,病例主要分布在青龙38.32%、抚宁24.03%、卢龙14.03%、海港区12.21%、昌黎9.26%.占全市总发病数的97.85%;肾综合征出血热时间分布具有明最的季节性,一般有春季和冬季两个流行高峰期,高峰期各月的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数的10.00%以上.肾综合征肾综合征出血热人群中,<10岁的病例占1.07%、10 ~70岁的病例占97.38%、15~60岁的病例占90.00%、≥70岁的病例占1.54%;男、女之比为2.41:1;从职业构成来看,农民占72.08%,为主要发病人群.应加大灭鼠力度,对重点人群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以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在黑龙江省流行已几十年,呈散发水平,海林市柴河镇散发病例不断,每年大约发病在3~6人,2005年病例骤然上升,发生病例34例。为深入研究海林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规律,掌握流行动态及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上述34例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  相似文献   

10.
安徽长江沿岸鼠类及其体外寄生虫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长江沿岸自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以来,发病地区由1962年的4个市县,至1974年已增加到17个市县、疫区逐渐扩大,发病率明显增高。因此,有必要在沿江一带进行鼠类及其体外寄生虫的系统研究,这不仅为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编写我国动物志提供一些具体资料。关于我省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地区的鼠螨区系,在文献中仅见有零星报导。过去的研究工作,重点在淮河沿岸,而在沿江及皖南地区做的甚少。从1973年11月,我们在有关地区和县防疫站的密切配合下,在我省长江两岸开展了鼠类及其体外寄生虫的系统研  相似文献   

11.
黔西北地区农田害鼠调查及防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1月至1991年12月,作者在贵州西北部9个县境内的各种农田中选择了50个点,广泛调查了农田害鼠的种类、数量、季节数量变动及优势鼠种的繁殖情况等。全年农田鼠类数量的最高峰在9月份;黑线姬鼠和锡金小家鼠的繁殖高峰均在春季的5月和秋季的9月,高山姬鼠在夏季的6—7月。  相似文献   

12.
北京小龙门林场夏季啮齿类的群落结构及其年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984— 1999年的啮齿类的调查和监测资料 ,对该地区的小型啮齿类群落结构及其年变化进行了分析 .共捕获啮齿类动物 9种 ,大林姬鼠 (Apodemusspeciosus)和社鼠 (Rattusconfucianus)是本地的优势种 ,黑线姬鼠 (A .agrarius)、褐家鼠 (Rattusnorvegicus)、小家鼠 (Musmusculus)、大仓鼠 (Cricetulustriton)和棕背 鼠平(Clethrionomysrufocanus)为常见种 .在不同年份之间啮齿类的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波动 ,但年际动态周期性不明显 (s <0 5) .总的相对密度与大林姬鼠 (r =0 795,P <0 0 1)、黑线姬鼠 (r =0 74 1,P <0 0 1)和社鼠 (r =0 935,P <0 0 1)的相对密度呈正相关 .阔叶林、居民点与针叶林群落之间的多样性都有明显的差异 (P <0 0 5) ,而群落之间的均匀性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13.
长耳鸮冬季的捕鼠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耳号鸟越冬期食物的91.0%为鼠类。所捕食的农田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大仓鼠和棕色田鼠)占56.8%,居民区鼠类(大家鼠和小家鼠)占34.2%,体形较小的鼠类(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田鼠)占82.0%,其中田鼠偶尔出现,较大型鼠类(大仓鼠和大家鼠)仅占9.0%;所捕食鼠的年龄多为亚成体(38.9%)和成体(39.2%);所捕食的主要3种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的年龄组成与野外种群的年龄组成一致。1只长耳号鸟平均1d吃1.79只或54.38g鼠。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采用盐析,不同pH分级分离和凝胶过滤等方法,从桑叶中提取、纯化植物凝集素,在家蚕二龄期幼虫作抗家蚕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感染试验,获得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杉木炭疽病的林间流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元、大田、永安等地的杉木炭疽病进行系统调查,对病情指数、聚快性指标、发病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在三明地区的林间流行动态可划分为4个阶段,即发病始期、始盛期、盛期、末期,时间分布大致为4月上旬、4月下旬、5月上旬、6月中旬.这种发病的流行规律,对杉木炭疽病的综合治理和预测预报提供了实践工作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地震层序的时间—层速度数据对研究区建立“纯砂岩”和“纯泥岩”压实曲线方程,然后以时间一平均方程计算研究层的理论砂岩百分比,最后用钻井资料统计的砂岩百分比时计算的理论砂岩百分比予以校正,因而得到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后砂岩百分比。这种定童方法,在T盆地H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啮齿动物胎仔数和纬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根据53年92篇文献中关于啮齿动物胎仔数研究资料,利用秩相关对我国10个啮齿动物物种(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毛鼠Rattus losea,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小家鼠Mus muscul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胎仔数和纬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在10个啮齿动物物种中,小家鼠(居民区)、黑线仓鼠和黄胸鼠的胎仔数与纬度呈正相关,其它物种的胎仔数和纬度不相关.胎仔数具有种的特异性,它的大小受一系列因素(如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母体体重、婚配制度、生境、年份、食物等)的影响,现有资料尚不支持啮齿动物胎仔数随纬度上升而增加的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宁夏退耕还林(草)区危害鼠种是甘肃鼢鼠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其种群密度、危害特征、性比和年龄结构,得出宁南山区甘肃鼢鼠的种群既和相近地区以及其他黄土高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并提出了一种鼬科动物灭鼠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2010—2012年、2014—2015年,采用食团内容物分析法分别对上海崇明、江苏盐城越冬长耳鸮的食物组成进行分析.两个越冬地3年时间内共收集完整食团717份,辨认出7种804只动物个体,其中鼠类、麝鼩等小型哺乳动物4种,占总数的93.7%,雀形目鸟类3种,及少量无法鉴定到种的鸟类.结果表明,两地越冬的长耳鸮对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捕食量最大,捕食数量占食物总数的89.2%;对黑线姬鼠成年Ⅰ组的捕食比例最高,为40.2%;对黑线姬鼠各年龄组的捕食量与其当地种群数量变化基本一致.由此推测,越冬长耳鸮捕食的主要对象与周围环境中可获得的食物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