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堂话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小片。文章运用定量方法,对金堂话“子”缀词进行穷尽考察。在构词上,“子”缀词的词根语素包括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和代词性语素。在词义上,与普通话相同的部分“子”缀词,出现了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等情况。在功能上,“子”缀除了构词、变义、转类等基本功能外,还有小称与泛化等附加功能。  相似文献   

2.
所谓同音是指孝感方言和普通话按语音对应规律完全对应的音,所谓同形是指书写形式完全相同。文中所列的孝感方言词有少数可能不是本字,但当地人都这么写,我们也收录了。孝感方言词的意义分两类,一类是与普通话的词义没有联系,另一类是与普通话的词义有联系,我们都收录了,文中所列的孝感方言词,有少数在普遍话中是语素或短语。  相似文献   

3.
《方言》中的联绵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在东汉以前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已经使用的联绵词,一是首次见于扬雄《方言》中的联绵词。两类联绵词在记音上呈现出无音转关系和有音转关系两个特点。有音转关系的联绵词在《方言》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通语与方言之间;二是属于同一个方言地域;三是分属于不同的方言地域。两类联绵词在语音结构上表现为叠韵联绵词居多和语音结构不太稳固的情况。两类联绵词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最多,并且标记自然万物的名词多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名词。  相似文献   

4.
湘乡方言属于湘方言娄邵片,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词,与普通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子尾词的结构特点和语法功能表明了“子”尾本身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由子尾构成的双音节子尾词作词干,前面再加修饰成分,是湘乡方言中子尾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方言》中的联绵词有两个来源,一是在东汉以前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已经使用的联绵词,一是首次见于扬雄《方言》中的联绵词。两类联绵词在记音上呈现出无音转关系和有音转关系两个特点。有音转关系的联绵词在《方言》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通语与方言之间;二是属于同一个方言地域;三是分属于不同的方言地域。两类联绵词在语音结构上表现为叠韵联绵词居多和语音结构不太稳固的情况。两类联绵词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最多,并且标记自然万物的名词多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名词。  相似文献   

6.
量词是汉语特有的词类,本文通过对武冈方言特殊名量词和动量词用例的分析,来揭示武冈方言量词的特点,有助于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对武冈方言特征词与其他方言特征词的比较研究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构词能力、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对咸宁方言的语缀进行了描写和说明,目的在于揭示咸宁方言词汇的现状及其形态特征。咸宁方言的语缀是该方言个性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余方言日常口语的考察,总结梳理出新余方言中的常用语缀,前缀5个:老、细、初、第、小;中缀3个:咕、里、似;后缀15个:嚼、哩、子、牯、公、婆、头、煞、人、个、佬、勒、客、宝、吧哩等,并将其与普通话中的词缀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了新余方言语缀在构词特征和语法功能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江苏丹阳话与山西云周话分属不同的方言区,尽管两地相距遥远,但在词汇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对两地方言中的鼻音尾词进行比较可知:从词义的角度说,表示整体的泛指的类别概念的词较为趋同,而表示分体的特指的概念的词差异较大;从词性角度说,动词比形容词的方言差异大;从词的构成方式说,单音词、单纯词的方言差异少,加缀词、叠音词或合成词的方言差异大.  相似文献   

10.
在湖北房县方言中,多有"子"尾词的存在。"子"可以附着在名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和短语的后面,具有成词、改变词性、区别意义以及区别同音词(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代汉语里出现了英语粘着语素ing,主要流行于网络世界的写作。ing比较独特,因为汉语稀有外来虚词和屈折语素。ing为汉语带来一个新的语言现象,它是低于单词层面上的迁移,是个屈折粘着后缀语素,是个系统语素,具有表达语法意义的功能。在未来,ing可能会与"正在"形成弱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在其他语言里也存在。由ing想到汉语的形态,由于汉语粘着语素在不断增加,汉语出现了朝粘着语方向发展的苗头。ing值得从描述语言学角度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余江话的“里”尾可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或动词性结构后面构成名词,能起到区别事物、表示词性变化、指小、亲昵或纯粹作名词的标志等作用;在使用原则上名词“里”尾与普通话“子”尾同中有异;“里”尾名词所指事物范围广(可分为人名、人品、疾病、人体、服饰、家俱生活用品、房屋建筑、动物及其他等九类)。“里”尾亦可加在形容性成分后构成形式多样的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有表示词性变化、附加评价意义、扩大语法功能等作用。“里”尾还能通过特定的形式,与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度量量词及自主量词等结合,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认为“子”语素“小称”的演变动因是言语环境促使隐含义素突显,即“小称”本 身来自于单音词“子”感情意义层的区别性义素,突显的触发机制是拟人、借代和借喻.派生词义是词汇化过程中,词根和词缀共同作用的结果.“小称”并非从意义角度判定“子”是否为词缀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把《诗经》中的“言”、“于”、“薄”等虚字看做“音节助词”,不符合汉语语法体系的词类划分标准,故应采用“衬字”的概念;衬字不仅存在于可歌唱的诗、词、曲中,而且存在于不用于歌唱的文体和成语中。  相似文献   

15.
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见南子"一章里,夫子"矢辞"中的"否"、"厌"二字的读音直接影响着本章训诂的准确性。历代学者对这一章的翻译,或主观上强改字意,或辗转意译附会旧说,究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否"、"厌"二字的读音。通过研究,在"子见南子"章里,"否"字正音念"pǐ","厌"字正音念"yā"。而本章的正确释义是:夫子见过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对子路发誓说:"我如果心思不正,上天惩罚我!上天惩罚我!"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用词可谓多姿多彩、变幻莫测,常常以多种不同的词语来描述同一事物、动作、状态等等,反映出对同一对象多向度的认知特色。因此,应立足于认知的角度对《庄子》的“一物多词”现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它在目录学中的学派归属与图书归类问题一直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争议,尤其是学派归属问题。在当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我们对此问题有了越来越深的研究,《晏子春秋》不但是一部富有浓厚政治思想色彩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历史、文学、哲学史的重要文献,这已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同时这也将继续促进我们对《晏子春秋》其它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白语中有丰富的四音格词,它们在语言中不仅发挥着社会文化方面的功能,在反映民族心理特征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白语四音格词因其特殊的构词方式,构词语素在意义词化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情调色彩,因而在言语交际中能够体现出白族人民特有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V+取”式双音词在十部明清小说中共见114个,附加式占多数,“取”字语法化为词缀为近代汉语的双音化做出了贡献.因为语言精确表义和简练原则的制约,“取”在现代汉语时期失去构词能力。“取”自唐而来的语法化历程适应了汉语不同时期对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开封方言主要有两种子变韵形式:拼合型和融合型。它们在语法意义和感情色彩上与儿化韵形成对立,表示大称和嫌恶。开封方言中的子变韵受普通话推广和语言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呈衰落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