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大转型时期,由“文言”(古代汉语)到“白话”(现代汉语)这一社会通用语言的巨变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白话是开启民智、启蒙大众的重要工具,白话运动是面向大众的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等改革运动的产物,特别是外国传教运动和中国报业的勃兴都极大地促进了白话运动及新诗运动,催生了白话和新诗。新诗是多元发生的文体,不仅是政治改革和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产物,更是语言大变革的产物。白话成为社会通用语言决定了平民文学及平民诗歌的主导地位。白话运动对白话诗运动及新诗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决定了新诗革命的激进方式和新诗的非艺术地抒发平民情感的功能和无定型诗体与固定诗家语的文体形态,彻底打破了古代汉诗源远流长的两大传统:诗要有体和诗要有“诗家语”。因此新诗革命既是诗的体式的革命,更是诗的语言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方言与中国现代白话新诗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诗人对语言的提炼、纯化,外部势力强加于语言的“雅正”、“规范化”,使得新诗不断地去方言化。另一方面,新诗因语言整体走向上的白话化、口语化倾向而与原生态方言保持着血缘关系。新诗的去方言化与方言入诗,可以喻之为方言入诗的困惑与诱惑,它们构成了现代白话新诗语言维度上的钟摆现象,具体的摆向依赖于特定历史时期对新诗语言观念差异性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说过,“五四”时期“最流行的诗是‘自由诗’,和所谓的‘小诗’,这是两种最象白话的诗。”①实际上,“小诗”也是“自由诗”,只不过它作为一种“变异”的新诗形式,在1921年到1923年间的诗坛颇为盛行,以至被人们称作“小诗流行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新诗创作并发表诗作的诗人,可称为“初期白话三诗人”。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草创期,“初期白话三诗人”的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对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用白话写作     
白话是一个人自己的方言,诗人理所当然地用他自己的白话创作。白话和古典之间的界限是很难划分的,但是,白话不仅与古典表达方式之间有很多具体不同,而且也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古典诗歌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平民出身”而走向过分雕琢。而白话诗的抒情和叙事技巧大部分都很粗糙。白话诗、自由诗、小诗的发展已经走向末路。在这种背景下,陆志韦推荐了卞之琳、臧克家、陈梦家等人的一些佳作,并且介绍了自己的几首作品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我国早期用语体写新诗的拓荒者之一,对“五四”时代新诗的形成和发展,作过不凡的贡献。然而拿他自己的谦逊之话说,“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做新诗是为了“打打边鼓,凑凑热闹。”“五四”前夕,鲁迅虽在教育部任佥事,实则正处在抄古籍的沉默生活之中,但内心却蕴藏着燃烧的火种,他是受到时代巨浪的激荡,才提笔写出了中国现代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又创作了《梦》等几首新诗,以文学为战斗武器,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之中。这些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 ,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的始作俑者 ,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胡适的白话新诗较之他以前的文言诗的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祝宽在《五四新诗史》中评价道 :胡适“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一 )突破旧诗藩篱 ,大胆创建新体。 (二 )破坏旧诗格律 ,探索新诗的音韵。 (三)在探索中 ,重视了形象思维 ,创造性地运用了具体描写的艺术手法。 (四 )采用明白晓畅、接近口语的语言创作新诗。”我认为祝宽所说的这些方面 ,都是值得肯定的 ,也是实事求是的。当然 ,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部诗集亦无例外。在《尝试…  相似文献   

8.
诗的格律和新诗的“规范格式”(下)叶日升(上饶师专纪检委)七、新诗“规范格式”设想总表,口诀和说明(一)新诗“效范格式”总表(二)新诗规范口诀新诗有规范,学写就不难。总共十八式,使用很方便。五、七标准格,杂合句型宽;四、六体式始,由此化多篇。一式可复...  相似文献   

9.
“归来的诗人”在新时期恢复创作后大体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在理论上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现代诗歌体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在创作上铸就了新的以沉思、论辩为特征的哲理化抒情风格;抒情主体更加注重对自我存在的思索与追问,抒情语调趋于自白和自审,意象营造趋于自喻化和象征化.部分诗人从现实主义走向超现实主义.“归来的诗人”既是对新诗传统的恢复,也是对新诗发展的总结与重整.  相似文献   

10.
诗体是对诗的属性的制度化的具体呈现,指诗歌作品的语言秩序及语言体式.诗是最讲究"体"的文体.外国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都形成了相对定型的诗体,如西方诗歌流行十四行诗体.中国古代诗歌形成了格律诗体.新诗是打破"无韵则非诗"作诗信务的特殊文体.长期轻视诗体建设.新诗已经有了近百年历史,现在已经具备了进行诗体建设的条件.百年间在新诗诗体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多经验与教训.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诗体建设.诗的体式包括诗的韵律形式和语言的排列形式,在诗体建设中,特别要重视诗的形体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诗歌翻译的要点和难点就在于用另一语言符号还原该意象图式的对等体.图式理论为诗歌翻译给出重要提示,即在诗歌翻译中,用符际翻译的视角探寻目的语诗歌意象的对等体,用图画还原意象,帮助译诗读者在获取原诗意象方面达到最大近似的等效.  相似文献   

12.
章顺利 《科技信息》2010,(33):118-118,95
“梅村体”长篇叙事诗是对叙事诗近体诗化的大胆尝试,体现在变平铺直叙的篇章结构为跳跃性的倒叙式结构;用深刻的内涵来联接跳跃的片段,以体现诗歌的含蓄和蕴藉;把普遍性的用典引入长篇叙事诗中,增加了叙事诗婉转含蓄典雅的因素。因而,他将长篇叙事诗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得益于佛学的影响,叶燮以《原诗》为代表的论诗文字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叶燮对文学创作中主体作用的认识追根溯源是由佛学心性理论和汲取佛学心性理论而在儒门另立新宗的程朱理学发展而来;另一方面,叶燮的诗歌艺术思维方法与佛门思维方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秦冬艳 《科技信息》2013,(7):236-237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本文尝试应用认知诗学的理论,从图形-背景、意象图示、概念隐喻视角对该诗进行认知解读。笔者认为,诗歌是基于人类认知体验的过程之一,认知诗学理论为读者赏析诗歌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它对汉语文本同样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评孔融诗     
孔融《杂诗》二首较有成就,为东汉诗坛增添光彩。《离舍诗》和《六言诗》仅以“首创”在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临终诗》则逼真地反映出他临难之时的思想情感。总体上看,孔融诗思想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九叶诗派以艾略特的诗歌主张为参照系,推崇“新诗现代化”的诗学理论,探寻并确立了“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这一新的诗美原则,在特定的战争年代建构了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歌与诗论,他们是“新诗现代化”自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有力地推动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楚辞”对中唐诗人李贺有深远的影响。这同李贺与屈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李贺对屈原的“楚辞”诗歌艺术既有自觉的借鉴、传承,又有超越。这在诗歌形象,诗歌语言,修辞和结构等几个方面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关于诗歌本质和功能的两个命题,它们的转变有一个很复杂的历程。曹丕的创作实践及其文论就是其中一个异常重要的阶段,曹丕是"诗言志"说向"诗缘情"说发展的先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