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第一节苏区的戏剧运动在苏区,戏剧一直是最有力的宣传工具。由于它本身特有的艺术力量。由于党和政府的培养,它在群众中影响之深广,往往驾于其它形式的文学之上。苏区的戏剧运动从根据地建立时起一直坚持到紅軍北上以后,它对当时的各項革命运动都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为了叙述的便利,我們把苏区戏剧运动分成两个阶段来談,一是根据地初创时期,一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2.
川陕苏区建设时期,根据地军民创作了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红色歌谣反映的内容丰富,涉及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红色歌谣特征十分鲜明,达到了革命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结合.红色歌谣对中国革命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革命宣传的号角和革命动员的鼓手.在价值上,红色歌谣不仅是革命年代革命友谊的见证,也是红军文化和红军精神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为民务实是川陕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治理的重要特点,也是成功处理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群关系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川陕苏区为民务实的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各层次学校;大幅度地提高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张旗鼓地开展有益人民健康的戒烟社会改造运动;大胆使用和引入各类优秀、实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日趋严峻的斗争形势以及妇女解放的发展需要,皖西苏区的妇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主动参与根据地建设,逐渐在生产劳动、拥军支前、后勤保障、文化宣传等工作中展现出巨大的力量,成为苏区革命与建设的生力军。同时,在革命、建设与妇女解放的互动中,皖西苏区妇女为争取实现自身解放进行了艰苦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对于皖西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研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总结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工作的经验,又有利于以史为鉴、推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区的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当时,中共和苏维埃政府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围剿”,为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红军的战斗力,巩固和发展新生政权,制定了一套适合苏区实际的教育政策、措施,开展了以成人为中心的革命教育活动,使苏区成人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6.
闽浙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流行在这块土地上的红色歌谣,产生于党领导的群众革命运动之中,在旧民谣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创新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出现,表现苏区人民反压迫求解放斗争的崭新内容,真实、生动地展示了闽浙赣苏区人民火热斗争生活的图景。在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自己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区创建初期,闽浙赣红色歌谣就萌芽  相似文献   

7.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川陕苏区军民共同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根据地.在这个根据地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在建立组织、巩固机构、开办业务、建立体制、严肃纪律、发行报刊、建立邮政网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川陕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为中国人民邮电事业的初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规模较大、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苏维埃政府建立的各级各类合作社是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产物,是根据地的集体经济,是经济斗争和建设的主力军,它配合国有经济,协调私营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为革命积极筹措经费和物资,为打破经济封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打击投机商业、活跃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党中央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与川陕地方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即川陕苏区.川陕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党在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
川陕苏区禁烟运动的实践及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时间短暂,但影响广泛。其中川陕苏区的全方位发展与社会改造尤为特别,禁烟运动浩大,成效明显,措施得力,承传久远。整个时间短暂而成效明显的禁烟运动实践呈现出组织充分有力、宣传深入广泛、红军带头垂范、妇女充当先锋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高度重视对党员、军民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形势教育、分层次教育等形式,不断丰富工作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皖西苏区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其文化建设在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结其历史经验,是追溯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经验的需要,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是土地革命时期极其富庶的根据地.在方志敏领导下,根据地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土地政策,使根据地的农民、富农、地主都获得土地,并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制定金融政策,发行货币并确保了币值稳定,率先发行红色股票稳定金融市场;制定税收政策,超低的税率调节了市场货物供需,稳定了物价;制定的贸易政策,保护了贸易自由,沟通了苏区与白区的贸易,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生活需求.这些经济政策最终赢得人民对革命的大力支持,为闽浙皖赣苏区的建设和中央苏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革命话语是提升群众对政权认同感、巩固革命政权的重要武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红色戏剧为载体构建的革命话语创生于革命的现实需要,发展于当地广泛的群众基础及群众对文艺的强烈需求,丰富于左翼文艺工作者在中央苏区的创作实践。在红色戏剧中的革命话语多表现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苏维埃政权、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动员群众参军,以及抨击旧社会黑暗、颂扬新社会光明。在发展过程中,红色戏剧注重打造革命性的主题、运用情感化的表达、进行通俗化的创作及采用创新性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革命话语的构建,不仅为中央苏区时期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思想武器,还为新时代文艺构建提供了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文化教育每况愈下,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党制定的苏区教育方针和广大人民群众按照这一方针所进行的具体实践,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苏区是当时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苏维埃政权建立比较早,那时,如何兴办苏区教育尚无可资借鉴的范例。赣东北党和政府根据斗争的需要和苏区实际,自行制定了一整套教育方针、政策,建立了较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表现出可贵的革命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16.
第一节苏区文学的兴起在紅色根据地开创以前的1926年至1927年問,党在农村領导和开展了大規模的农民革命运动,这一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斗爭动搖和推翻了反动势力在农村的黑暗統治,虽然在1927年蔣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以后,党在农村的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它对苏区革命和文艺的影响乃是十分巨大的。毛主席曾经指出过:“中国紅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經过民主  相似文献   

17.
闽西红色戏剧的根基在于闽西红土地肥沃的艺术养料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苏区时期,闽西红色戏剧无论剧本创作还是舞台演出,都呈现繁荣的景象,成为中央苏区戏剧文学和戏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闽西红色戏剧得到传承和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当今,她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出路在于除了最基本的保护与传承外,还必须创新。  相似文献   

18.
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进行思想宣传、政治动员、文化建设和社会改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红色歌谣运动中,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创作并传播了大量红色歌谣,使革命意识形态搭乘歌谣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渗入基层社会,融入乡村生活,从而宣传了革命,动员了群众,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苏区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袁文才、王佐两位英雄的功劳是不可抹煞的。本文主要论述了两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贡献。即在大革命时期,袁、王二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党群基础,其次是以宽阔的胸襟迎接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再次是配合工农革命军反击敌军,保卫边界政权,发展根据地。  相似文献   

20.
川陕革命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苏区,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具有教育思想之革命性、教育目的之针对性、动员群众之广泛性、办学形式之多样性、教学方法之灵活性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