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通过揭示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师范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希望能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从而能找到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师范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采用分层定额抽样法调查沈阳师范大学1 000名本科生,使用自制测量表,测评师范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师范类与非师类大学生作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师范类大学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问题发生率为7.12%.学习压力、情感挫折、父母婚姻、家庭经济、同学关系等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师范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应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周红  杨倩茜 《科技信息》2007,(10):154-154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己,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加强学生的耐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云南某师范学院大学生进行调查,探析“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临床心理干预.调查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其中强迫、抑郁、人际关系尤为突出;女生、文科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大二、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城市户口学生和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5.
以379名师范类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对师范类大学生应对方式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师范类大学生以成熟型应对方式为主,在地区和年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合理化和退避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在合理化因子上存在专业差异,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和教育师范类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是维持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彦斌 《科技信息》2008,(23):280-280
本文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的规定(“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就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总结以后,以求与同行研究和商榷。  相似文献   

7.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高校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个性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近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试图对真正的教育践行有所启示、指导与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研究的起步较晚,但自199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作为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数量也不少,其中主要包括(1)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民族差异性的探讨;(2)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探讨;(3)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模式的研究。不过,这部分研究涉及内容并不完善,问题主要存在于(1)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及行为问题预防的筛查与评估体系并没有专门的研究;(2)少数民族大学心理危机及行为问题应对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以《大学生需要结构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对西部六所师范院校410名在校大学生需要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优势需要倾向依次为知识能力需要、友情需要、自立需要、心理素质需要;非优势需要倾向依次为求援需要、奉献需要、权利需要和性需要;西部师范类大学生需要层次在性别、年级自变量呈显著正相关;师范类大学生实际优势需要倾向与教育工作者的评价结果出现显著差异。基于上述研究,对目前师范教育的教学管理提出三条针对性建议:一是全面了解西部师范类大学生需要结构,及时调整自我认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二是关注西部师范类大学生需要的个体差异,加强教育针对性;三是深入研究西部师范类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加强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10.
李丽  史毅 《南昌高专学报》2008,23(3):107-109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教育过于强调理性,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健全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对学生施加的旨在促进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途径、主体、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已受到社会、学校的普遍关注,但是,他们的"心理贫困"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心理问题严重而不能坚持学习的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相当大,且呈上升趋势.研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强化大学生个性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大学生个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校教育者应该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良好个性自由、充分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及内隐测量的方法,以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探讨民族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认同的调节作用.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在强迫、抑郁和偏执因子上有统计学意义;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整合、自尊水平、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自我认同在民族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调节作用.因此,应加强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提高自我认同感,促进认同整合,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个性(竞争意识、自信心、注意力、情绪、行为示范能力)与社会性(独立性、自主性、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团体精神、合作意识)方面的影响,论证了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培养所起到的教育职能,就如何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文化,以便更好地促进师范类大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艾森克个性测定,了解犯人的性格特征,探讨犯罪人格形成的可能因素,找出大学生心理危机。方法:应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贵州省在押男犯及贵州省在校男大学生各65例进行测查对照分析。结果:在押犯在精神质、神经质、内向性3个分量表上得分高于大学生,其个性改变与民族差异无关;大学生的外倾性人格特点有可能表现出反社会倾向,由其是男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结论:1)在押男犯与大学生相比,易有精神质倾向,情绪不稳定;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3)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趋于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中央民族大学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状况的基本感受,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态度与认识的抽样调查、成因分析,探讨了进一步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利用二年时间从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进行了研究,证明合理的体育锻炼对维持或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显著性,通过体育锻炼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来揭示科学的锻炼方法有助于改善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新疆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途径,为促进民族学生心理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即高师阶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不够,没有培养和形成他们的心理健康自我调适能力。高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到高师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而且还将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素质,并且直接影响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中小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强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教育是由他们的家庭及他们所就读的中小学老师共同完成的。家庭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四年学习期间,有关家庭教育对他们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