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重金属铬在皮革、印染、纺织和有机合成等工业用途广泛,与之相伴的是铬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且已经危害到人类健康。本文首先利用Cr(Ⅵ)做特定筛选剂从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分离出一株耐受Cr(Ⅵ)菌株BSL01,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为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Cr(Ⅵ)对BSL01最小抑菌浓度为500 mg·L~(-1),高于已报道过的可耐受Cr(Ⅵ)的木霉,BSL01去除Cr(Ⅵ)以生物还原为主,少部分以生物吸附和生物吸收形式去除。p H 7.0~9.0时,BSL01去除Cr(Ⅵ)的效率达94.28%以上,25~35℃时,Cr(Ⅵ)去除率达到94.53%。Cr(Ⅵ)对BSL01细胞形态有影响,在200~500 mg·L-1Cr(Ⅵ)浓度下,BSL01菌丝体表面粗糙,菌丝黏连,孢子表面出现褶皱,粗糙,有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在聚氨酯海绵(PUF)上原位生长聚苯胺(PAn)制备了PAn/PUF二元复合物,并将该复合物应用于处理废水中的Cr(Ⅵ)离子.考察了聚苯胺负载比、底物Cr(Ⅵ)离子浓度、溶液pH值及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还原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聚苯胺在聚氨酯海绵上的负载质量分数达到5.83%时,溶液中Cr(Ⅵ)的去除率可达到99.99%;该复合物能在较宽的pH值范围(2 ~7)内有效地去除Cr(Ⅵ)离子(96.05%~93.88%),且该复合物经过适当的酸处理后仍可重复利用.此外,对吸附-还原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推测了该过程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静态淋滤式的试验研究黑龙江某铜矿集中开采区矿山矿石中重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溶出规律和特性,特别选择黑龙江某铜矿的低品位硫化矿样品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样品酸中和能力很强、含碳酸盐矿物较多;淋滤实验中渗滤液p H值的检测也表明,该样品中重金属的迁移环境为碱性;随着淋滤液p H值的升高,矿样重金属的浸出率先降后升,当p H=6时趋于稳定;随着淋滤温度的升高,矿样重金属的浸出率逐渐升高,当T=35℃时趋于稳定;在常年雨水(p H=5~6)的淋滤作用下,该地区的低品位硫化矿中重金属元素虽然有一定浓度水平的溶出,但重金属迁移的环境为不利的碱性条件,故而重金属溶出的浓度水平总体偏低。根据本文的试验结果,初步推断低品位硫化矿的堆积对周围环境潜在的污染威胁程度很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纤维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去除能力,基于此,探讨其对重金属Cr(Ⅵ)的吸附去除行为。分别考查活性炭纤维用量、初始p H条件、盐度对活性炭纤维吸附去除Cr(Ⅵ)的影响,选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对Cr(Ⅵ)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活性碳纤维对Cr(Ⅵ)有良好的吸附去除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利用包埋法将耐铬菌株——柠檬绿木霉NG01孢子固定在PVA-SA-PDA小球内,在此基础上设计动态反应器,分别探究了固定化NG01小球以及不同反应条件下动态反应器还原Cr(Ⅵ)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固定化NG01小球直径为2~5 mm,球体完整性较好,内部孢子具有活性;固定化NG01小球对Cr(Ⅵ)的还原能力远高于游离菌体,处理50 mg·L~(-1)的Cr(Ⅵ)废水可重复利用17次以上;在反应温度30℃、 pH 8和水力停留时间5 d时,动态反应器对Cr(Ⅵ)的还原率高达97.73%。  相似文献   

6.
啤酒酵母对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啤酒酵母作吸附剂吸附水中Cr(Ⅵ),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pH值和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吸附效果受pH值影响最大,当pH值为2~3时Cr(Ⅵ)的去除效果最好.啤酒酵母对Cr(Ⅵ)的吸附遵循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啤酒酵母是一种有效去除废水中Cr(Ⅵ)的生物吸附剂.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铝镁铁三元类水滑石,对水滑石对水溶液中Cr(Ⅵ)的吸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该类水滑石吸附Cr(Ⅵ)的影响不大;该类水滑石对Cr(Ⅵ)的吸附更遵循Freundlich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性达0.999;热力学分析说明该吸附过程是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L-半胱氨酸自组装单层(L-Cys SAM)成功控制了方解石的结晶取向。XRD和SEM测试结果表明,方解石可以优先选择(104)或(001)晶面成核。Ca Cl2溶液的初始p H值对L-Cys SAM的调控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初始溶液p H值为6.0时,自组装单层上得到的方解石成核面主要为(001)晶面,择优取向程度达到95%。随着初始溶液p H值的提高,(104)晶面生长的方解石数量明显增加;初始溶液p H值为9.0时,(104)面择优取向方解石数量可高达98%。L-Cys SAM的结构也随溶液p H值发生变化。在低p H值条件下,L-Cys分子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具有(槡槡3×3)R30°结构的SAM可以与方解石的(001)晶面完全匹配。在高p H值条件下,L-Cys分子的存在形式为-NH2和-COO-,因此,可以调控得到方解石的(104)晶面。  相似文献   

9.
探究水葫芦对Cr(Ⅲ)污染水体的修复能力.水葫芦在质量浓度分别为5,10,15,20,25 mg/L的Cr(Ⅲ)培养液中生长4周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了水葫芦根和叶中Cr(Ⅲ)的质量浓度,并计算了水葫芦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和转移因子(TF).水葫芦对Cr(Ⅲ)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受性,生物量随着Cr(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Cr(Ⅲ)质量浓度为25 mg/L时,根部叶片出现了萎黄现象.根的Cr(Ⅲ)质量浓度高于1 000 mg/kg以上(培养液质量浓度≥10 mg/L时),说明水葫芦对Cr(Ⅲ)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在Cr(Ⅲ)质量浓度为20 mg/L时,根和叶的BCF最大,分别为213.23和5.86;在Cr(Ⅲ)质量浓度为5 mg/L时,水葫芦的最大TF值为0.066,表明Cr(Ⅲ)主要蓄积在根部.水葫芦作为根和叶可以同时收获的浮水作物,将其用于Cr(Ⅲ)污染水体修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玉米黄色素微胶囊的制备和稳定性.采用研磨法制备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并研究微胶囊前后的玉米黄色素在不同温度、p H值、光照和微波条件下的色素损失率.结果表明,玉米黄色素微胶囊化后在温度、p H值、光照和微波加热条件下的损失率最高分别减小了5.6%,12.0%,15.42%和10.92%,微胶囊化可以明显提高玉米黄色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对水溶液中Cr(VI)的吸附作用,运用正交分析法考查活性炭用量、废水pH值及吸附时间对Cr(VI)去除率的影响.筛选出改性活性炭最佳工艺条件:改性活性炭单位吸附量为6.7 mg Cr6+/g活性炭,吸附时间2 h,pH值4,净化率为99.97%.相比原活性炭,改性后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净化率提高了20%,吸附平衡时间缩短了66%.  相似文献   

12.
啤酒酵母对水中Cr(VI)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啤酒酵母作吸附剂吸附水中Cr(VI),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pH值和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吸附效果受pH值影响最大,当pH值为2~3时Cr(VI)的去除效果最好.啤酒酵母对Cr(VI)的吸附遵循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啤酒酵母是一种有效去除废水中Cr(VI)的生物吸附剂.  相似文献   

13.
18-8不锈钢与3Cr13钢的焊接,为异种金属的焊接,根据金属的可焊性组织与成分的分析研究,初步选择了3种焊接材料,进行了不同焊接工艺的试验,最终确定了A307焊接材料和相应的焊接工艺,成功地进行了焊接。  相似文献   

14.
若一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为定长,则该动点的轨迹为椭圆,利用Authorware提供的函数和变量,可将椭圆定义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并通过提供的交互功能对动态过程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5.
离子液体-水混合溶剂中Cr2O3纳米片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rCl3·6H2O和NaOH为原料,在离子液体-水混合溶剂中,采用低温溶剂热法合成了Cr2O3纳米片,通过XRD、SEM对产物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180℃下,恒温反应24 h可制备厚度约为5~10nm的三氧化二铬纳米片;通过FTIR和TG分析表明,由于离子液体吸附在产物颗粒表面,有效地阻止了纳米粉体之间的团聚.与传统的水热反应相比,在离子液体-水混合溶剂中制备的纳米粉体有更好的形貌.  相似文献   

16.
三碘化铬单层材料的本征铁磁性及随层数变化发生的磁性转变,使得其在原子级尺寸存储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力。本文分析了二维三碘化铬材料的国内外相关专利申请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铬的环境化学行为、土壤铬污染的危害与修复技术,重点介绍植物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土壤铬污染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对此,本文阐述铬在土壤中的形态及土壤中铬的标准值,介绍固化/稳定化法、电动修复法、化学淋洗法、生物修复法等多种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并展望当前土壤铬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为科学合理地处理铬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