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产值结构的变动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要全面反映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必须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去考察,重视就业结构的变化.本文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非农业化趋势,及当前我国剩余农业劳动转移面临的困境,探讨了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产业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剩余数量巨大,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状况,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农村劳动就业不充分的负面影响,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主要在于挖掘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相当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诸多障碍。要采取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进城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农村经济有了全面发展,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许多农民便从土地的禁锢中渐渐解脱出来,同时,随着农村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村劳动力逐步由“隐性”剩余向“显性”剩余演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青海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较沿海、内地明显滞后。近年来,本省农村劳动力的异地流动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有所扩大,但是由于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1 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农业普查资料按从业人员主要从事行业、从业人员从业时间及其复合分组等多种分组分析,揭示农村劳动力剩余实况,反映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情况,经实际概算,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648.20万人,农村劳动力剩余率26.995,采用CD生产函数模糊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理论的测试值是:农村劳动力剩余率31.38%,农村剩余劳动力753.64万人,同时探讨了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结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少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并且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出的增长,但是剩余农业劳动力的暂时收入比较低,消费滞后,这是我国目前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它与我国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利用多元回归分析了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基于"二元"结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很多,西方国家依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形成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劳动力转移模型等.分别对这几种理论模式进行了评析,并且对西方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而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及意见.  相似文献   

9.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难点问题,也是我国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河南作为农村人1:7占75%以上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尤为突出。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河南省能否顺利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入手,找出河南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并分析探讨当前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从而加快河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期早日实现河南由农业弱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行为,我国劳动力流动有从农村向农村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农村流动4种形式.从农村流出地、城市流出地和城市流入地3个区域出发,基于不同技术行业中的企业视角,对劳动力自由流动前后的企业最优化行为进行建模,并对基本模型进行扩展.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相比,劳动力自由流动将能够提高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企业利润会更大,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也会更高.面对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巨大压力,从国家整体利益来看,应该允许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在国内充分自由的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最优配置,继而提高企业利润,最终促进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失业率却不断上升。在我国众多失业类型中,结构性失业成为主要矛盾。结构性失业是诸多经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其中经济改革以及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政府调节,抓好就业培训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模式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的自我强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称采取了农民工这种扭曲的方式,虽然从静态看农民工模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缓解,但是从动态来看农村劳动力供给却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因之要通过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户籍制度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方式推动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村劳动力供给,从而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花江峡谷示范区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的喀斯特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喀斯特发育,封闭性强,劳动力资源开发欠缺,客观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增加花江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投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喀斯特农村经济,是解决花江喀斯特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二元经济问题的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渠道进行探讨,指出目前的理论并没有理解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本质,也没有对乡镇创业这一吸纳当地农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给予重视,认为乡镇创业是解决二元经济转型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都认为发展劳务经济是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农村劳务经济的内涵及发展意义却并未明确。本文从定义、特征、分类及相关概念的比较等方面对农村劳务经济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对其发展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阐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提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为今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化转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的增长还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的必然过程,也是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本文就目前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只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促进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8.
马强 《高等职业教育》2006,15(6):6-8,14
随着300所优秀高职院校的评估和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开展,推动国内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的引领作用十分明显,这是高职院校求得自身发展的良好契机。结合新形势的变化,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如何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要求,树立正确的高职人才培养观,建立和完善高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劳动者素质偏低已构成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困扰中国农村经济从而困扰整个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